4.0内容 我国2017年《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也列为教学内容与目标,并提出在起始阶段的要求是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较高阶段的要求是扩学院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提高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应以母语作参照,解释与略论英语词汇和成语的隐含文化涵义,讲解文化上可取的非语言行为,培养小学生关于异国文化的兴趣与理解;中级阶段,应通过中英交际习俗与礼仪的对比,使小学生对中英文化异同有粗略的了解;高级阶段,应适当向小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结构、人际联系及价值观念,使其对异国文化确立正确的态度,提高学习英语的动力和热情。
5.0措施 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对具体事物和直接经验较有兴趣、认知活动不随意性强的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文化教学: 5.1文化渗透 所谓“文化渗透”,就是将文化因素渗透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以文化讲解保证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对英语词汇、习语的文化内涵的介绍,尽量使小学生克服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培养小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例如,中西方人赋予动物的文化附加意义是不同的。在中国,如果有人说,“You are a lucky dog.”听者往往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但在英语文化中,lucky dog是指“幸运儿”。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词汇、短语及习语的讲解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 5.2文化旁白 “文化旁白”是指在上语言课程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到有关圣诞节的时候,教师可以顺便介绍圣诞节的缘由、庆祝措施和习俗。许多英语课都设有Warm-up/Presentation这一环节,让学生轮流作值日汇报,或回答同学的问题,内容十分广泛。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外获取的有关英语国家的知识。由于这一措施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适合在小学较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进行。 5.3文化会话 “文化会话”是以小组为单位,以教师为辅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围绕语言功能而展开的口头交际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策略。教师可根据课本中所体现的英语国家的交际习俗,让小学生分组就某一语言功能展开对话,体会中英交际习俗与礼仪规范的异同,起到移情的影响。例如,英语中朋友见面问候常用的表达方式有:“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etc.而中国人见面时却常说:“Where are you going?”(到哪里去呀?)“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你干什么去?),这些表达方式在英美人看来,是对他们的隐私的询问,会引起他们的不快。小学生通过会话练习,意识到同一语言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实现,不仅增强了交际能力,而且切身体会到英美人的交际习俗,提高了语用能力。 5.4文化欣赏 除教材、录音、录像外,教师还可以把英美国家的地图、邮票、风景画、照片、明信片、钱币等带进英语课堂,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欣赏英美文化。在英语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教小学生唱英文童谣、儿歌,让小学生编排英文小合唱,载歌载舞;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给学生放映一些符合儿童理解层次的英文小短剧、卡通片等,让小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习得英语文化。,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