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JHarmer的平衡活动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指导意义》[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1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范文/ 《J•Harmer的平衡活动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摘 要: J•Harmer的平衡活动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环节中实现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需要之间的平衡、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的平衡以及输入、练习与输出之间的平衡,英语教学文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关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规定,对口语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影响。

关键词: 平衡活动教学法; 口语教学; 大学英语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外语教学法探讨呈迅猛发展之势,外语教学理和实践也随之综合发展,国内外各种探讨作品和教学流派相继问世,如Rivers的“折中法”[1]、Littlewood的“交际教学法”[2]以及王才仁的“双重平衡教学法”[3]等。J•Harmer率先从比较系统和平衡的角度来研讨外语教学,于1983年提出了“平衡活动教学法”(The Balanced Activities Approach)[4],对当时的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学得和习得、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语言输入与输出等一系列的对立观点起了框正影响,并从中汲取合理成分,构建了他的平衡活动教学思想体系。

一、J•Harmer的平衡活动教学法理论简述
平衡活动教学法讨论的是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它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确保学生能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是有益于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的;教学计划应力求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平衡:
1. 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需要之间的平衡。教学内容应在对学习者的需要进行略论(Learner Needs Analysis)的基础上确定,以使教学内容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达到教学的实效性。但在难以确定学习者今后发展方向时(如基础教育阶段),应以培养语言的综合能力为取向,并据此选择教学内容。
2. 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的平衡。Harmer指出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是不可分割的,两者应统一于教学大纲之中,在教学实际中语法知识与功能意义应同时并举。Harmer借用Widdowson对语言意义和语言价值的区分,进一步指出教师在呈现活动和练习活动中应尽量创设语境,展示语言意义及其交际价值,并使它们最终在交际活动中得以自然的体现,而不能单纯呈现语言知识,忽略其交际用法和功能。结构主义语言观和功能语言观在Harmer的平衡活动教学法中得到了辩证体现[4]。
3. 输入、练习与输出之间的平衡。根据Harmer的观点,课堂教学过程从总体上划分为输入、练习和输出三大块。输入是起始阶段,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结构、意义和交际价值,此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新材料与学生现有水平间的差距,引起学习期待和掌握材料的动机;练习是将输入的语言材料在多种活动中进行反复加工,内化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的过程;输出则是在交际性的活动中应用语言有效性传递信息,把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是贯穿始终的主线,而各阶段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课堂教学系统。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特点和反馈情况等灵活地调整各部分的比例和变动联系,以实现不同层次教学活动间的平衡。
此外,Harmer的平衡活动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学目的与教学环境的平衡、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心理学间的平衡、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发展的平衡、语言学得与习得的平衡、活动的多样性与活动的目的性之间的平衡以及教师角色与活动类型之间的平衡等。
虽然一些批评家认为Harmer的平衡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仍然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架束缚,但他的平衡观教学思想体系关于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很大的指导影响。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应付四六级考试而忽略对大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不能有效突破的状态下,平衡活动教学法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借以强化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动力。

二、平衡活动教学法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英语教学学时有限,内容多,任务重,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大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应该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能够自然流利地用英语交际。笔者根据自己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认为大学英语教师要在为数不多的课时中加强培养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运用平衡活动教学法。Harmer的平衡思想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实现Harmer思想中的三个平衡,即教学内容与学习者需要之间的平衡、语言结构与语言功能的平衡以及输入、练习与输出之间的平衡,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中关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规定,即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般要求是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较高要求是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事件、理由等,表达思想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更高要求是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较为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较长、语言稍难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讨论并参加讨论。”[5]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在备课时,准备的教学内容应该满足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掌握语言技能的双重需要;在教学中,注重语法知识教授的同时还要教授语言的交际功能意义;在组织课堂时注意语言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的动态平衡。
1. 备课内容满足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需要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都是主题型的编排模式,在每一单元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先明确本单元的主题与学生的联系,本单元关于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所在,以及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哪些综合语言技能。基于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仅限于教师用书了,必须利用更广泛的资源如图书馆、网络、报纸、期刊等搜寻更多的语言信息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利用这些语言信息和文化知识预设语言情景,准备各式各样的活动,如对话、角色表演、小组讨论、辩论以及唱英文歌曲等。
教师在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越接近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需要,就越能激起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的兴趣,逐渐地引导他们敢于说、乐于说英语,这样就能适应加强口语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摆脱“填鸭式”教学,从而在成功地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的同时也会逐步实现《要求》关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各层次要求。
2. 课堂教学中教授语法知识与交际功能意义并举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面临一个现实的任务,就是使学生顺利通过CET-4、CET-6。因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几乎完全是基于课文对语法结构、词义、短语意义和用法或某个句型的讲解,很少介绍所学知识的交际功能意义和用途,甚至也忽略了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介绍或中西方文化知识的差别对比。在这种课堂上,学生学到的英语是死板的、教条的,课后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学生也很难灵活应用英语口语,更谈不上强化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了。
Harmer的平衡活动教学法思想指出,语法知识的教授与功能意义的教授并不矛盾,教授语法知识会使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储备,传授语言的功能意义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法知识,并更好地应用语言,实现自由表达的目标。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教授语法知识的同时必须系统介绍相应的交际功能意义,使学生明白他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并应用语言的各项综合技能,而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处理句型教学时,尝试过采用P.P.P模式,即Presentation(呈现新语言),Practice(练习),指操练语言形式或各种句型的练习,Production(交际应用),指以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交际活动。具体做法是抓住句型中的语言交际功能项目,组织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到新的语言形式的同时,操练语言,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活用语言。如学习虚拟语气的一个句型Had I done..., I w,英语论文网站英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