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目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措施上作了一些探究: 通过编织故事, 参与讨论, 唤起期待,组织 “活动” 等措施, 引导学生巩固词汇, 理解课文, 不断提高听力与口语水平。 英语-- —作为大学一门公共基础课, 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重视。然而, 纵观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 却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其主要问题反映在: 词汇掌握不牢, 课文理解不透,听力普遍较差, 口语表达不畅等几个方面。正是上述这些限制, 作用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阻碍着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为了扫除这些 “拦路虎” , 我们便针对实际情况, 逐一采取对策, 在改进教学措施、 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果上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 编织故事, 巩固词汇的掌握 很多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反映, 不是不想学习, 知道英语这门课程很重要, 也很想把它学好, 就是词汇很难记牢。而没有一定的词汇量的积累, 对课文就必然理解不透, 当然也就很难学好英语了。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设计了 “新词联文” 这一措施, 就是在每学一个新单元时, 要求学生自编一个故事, 内容上不作任何限制, 但要求学生至少要用到课文中10个以上新学的单词。每堂课的 “第一个” 节目, 就是先让两位同学讲述他们自编的故事。 设计这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一措施, 意图是在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生词的理解和应用。他们在决定选择哪10个生词时, 就需要把所有生词浏览一遍, 然后再考虑挑选哪些。在来回的比较、 挑选、 组合中,实际上已把生词看了很多遍了。在辨析、 推敲、 应用中, 又掌握了生词的一些相关用法。如遇到尚未理解清楚的或若干同义词时, 则需要查检字典或询问老师, 便又接触到更多的生词。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 便自然而然地强化了对词汇的掌握。这一措施,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对巩固词汇的掌握起到很好的促进影响。同时, 这种做法还营造了一个学习英语的生动活泼、 轻松愉快的氛围。首先,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主体参与感。各式各样的小故事激起了阵阵掌声与笑声, 课堂气氛活跃了。无论是课外还是课内, 学生们都能兴致勃勃地积极投入, 出现了一个十分可贵的主动学习的局面, 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果。其次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用英语把一个故事完整地表达出来, 他们就要在课外反复朗读, 反复练习, 舍此无其它捷径可走。 第三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用英语把故事情节写出来, 实际上就是锻炼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这里涉及到遣词造句以及时态、语态的斟酌和恰当应用等训练。如遇到疑难问题, 同学之间则会互相询问、 讨论或查找资料, 更切实地促进了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 二、 参与讨论, 深化课文的理解 刚开学时, 笔者基本上用英语讲课。当时认为, 教者的词汇量越大、 表达能力越流畅越好。可看着学生那日渐茫然的表情, 笔者才意识到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 仅有这样的能力还是不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 可下面的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 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听不懂, 时间一长,后果是可以想象的。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座谈。他们认为主要问题一是听不懂, 跟不上; 二是教师一个人讲, 同学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被抑制了。 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 笔者设计了 “交互研讨” 的学习措施, 就是在课堂上的讲解, 由教师表演 “独角戏” 变为师生共演 “舞台剧” , 由一人 “独唱” 变成师生同时 “合唱” , 由教师讲课变为师生交互研讨。在课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先让他们分组或自由读讲课文。遇到不懂或难以理解的地方, 先在组内讨论, 若组内消化不了, 再问老师或把问题记录下来, 在讨论结束后交给老师。这样就使学习主体由消极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了积极的主动参与。这种交互式的讨论, 大家并不感到紧张, 教师也可以在巡视过程中随时解答他们的质疑。同时,这也给教师的备课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哪些是学生已经充分掌握的, 哪些是需要加以点拨的, 哪些是只需一笔带过的……。还有, 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在把握重点, 突出难点, 讲清知识点的同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作有针对性地回答, 甚至可以具体到同某位学生进行对话。由学生提的问题可以判断出他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从而作出很有针对性的指导, 切实地加深了他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另外, 学生在 “合唱” 式的听讲过程中, 都比较认真仔细。因为大家都渴望着找到针对自己 “难点” 、 “弱点” 的讲解。当听到是属于对自己问题的回答时, 他们的内心就涌起了一股倍受关注的暖流。这种感觉, 既密切了师生间的情感, 又会进一步转化为强烈的学习主动性, 转化为宝贵的学习热情。 这里仅以《大学英语》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年4月第二版)精读(第一册)Unit9为例。学生提出有:“It is…,someidea of works” (前言)中idea为何不用复数? “It was not until…themind” 。( line 6) 中whole能否用all替换?“But modern researchhas found that this is not so” (line 9)中so能否换成it?“Some chil-dren…compared to average children” ( line 29) 整个句子结构?“This is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way we are taught as children”( line 41)中are可以改为were吗? as children是省略句吗? 以及certain与some的区别是什么? compared to和compared with可以通用吗? 本课中times和periods有何区别? 等等。从学生提出的丰富多彩、 多种多样的问题中, 可以看出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确实开动脑筋, 进行了思考, 显现了他们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讨论过程中, 这些问题都很快得以解决, 而且大家的记忆也更为深刻。 三、 唤起期待, 激发听力的提升 学生听力普遍较弱, 教师用英语讲课时, 不少同学听不清、 跟不上。他们既希望很快提高听力水平, 同时又要求教师多讲汉语。这是一对矛盾, 怎么办呢?于是, 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放慢语速, 并尽量多用简单的词, 熟悉的词, 让他们听懂, 以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淡化他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 —“听力太差” 、 “难以听懂” 。另一方面, 我们借助语音室多媒体设备和录音机, 为学生选播一些英语歌曲, 或欧美经典影片的原版对话。学生对这些歌曲或影片往往有一定的了解, 但又不大熟悉, 因而在收听之后, 自然地产生了一种期待心理, 期盼更清楚地、 完整地知道其究竟。所以每播送一次, 学生也就更为热切地产生了加快提高自己听力的要求。有个学生, 上中学时听过中文版的 《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 很喜欢, 但他没有见过歌词, 无法将这首歌从头到尾完整地唱出来。在一次听力课课间休息时, 笔者播放了电影《魂断蓝桥》 的片段。当那熟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 他高兴得惊呆了: 这不就是一直在苦苦寻觅的那首歌吗? 课后, 他向笔者借去了光盘, 一头扎进去, 反复听, 反复学。他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能在一次联欢会上, 用地道的英文演唱这首歌曲。两星,英语论文网站,英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