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 ,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图式的建立在交际理解中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介绍文化图式理论的基础上 , 研讨了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图式知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提出要切实注重文化教学 , 强调学生作为主动的知识探析者 ,在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外语教学界的学者就已倡导在教学中要进行 “文化导入” ,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今天 ,发展学生的文化能力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 ,当前学生的文化水平却不容乐观。在当前的外语教学中 ,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语言表层结构的知识 ,如词义、 语法结构和复杂的句子 ,而对文化背景知识 ,或由于自己缺乏了解 ,知识面不够广博 ,或认为文化背景知识对学习语言、 提高考试成绩无多大联系 ,因此往往一带而过 ,甚至置之不理 ,严重作用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及对英语的掌握。本文试图用图式理论来研讨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图式知识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及启示。 二、 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 图式(schemata)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 F. C. Bar2lett (1932)于20世纪30年代在其作品 Remembering中提出的。所谓 “图式” 指的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 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 ,这种储存不是事实、 经验简单的罗列和堆砌 ,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而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 ,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 ,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 理解和记忆 ,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 ,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关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 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图式、 框架或网络 ,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 ,图式才能起影响 ,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全过程。Widdows on(1983)认为: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人脑中的知识构架 ,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 ,当人们处理新知时 ,总会把它与已知相连接 ,从而给新知提供依据 ,赋予读物以意义。Eysenck和 K eane (1990)认为:图式是组织我们感知世界的内在结构。当人们头脑中某种心理表象(模板)与感觉对象发生的信息相符时 ,辨认加速 ,理解加深;若不相符 ,辨认就难以进行 ,理解就难以深入。总之 ,图式具有选择、 组织加工、转换迁移和综合等功能。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以 “先验图式( schemata)” ,即背景知识 ,储存在大脑中的。 “先验图式” 可以比作是一个庞大的档案系统 ,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随着知识的增加 ,形成了不同的门类(诸如:语言、 文化、 民俗等)和不同层次(诸如:主、 次图式 ,大、 小图式 ,高、 低图式等)的各种图式群。人们的背景知识越丰富 ,头脑中建立的图式就越多;图式越多 ,解读新知就越容易、 越快。图式理论中有三种主要类型的图式是不可忽视的:即结构图式、 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 三、 文化图式之建构内容 图式是对过去经验的抽象和概括 ,而每一种具体经验都是文化的体现。图式与文化是形式与内容的联系 ,二者密不可分。如果把图式看作是一种框架 , 那文化就是框架的内容和填充物。人们在学习某种文化时肯定会形成某种图式 ,而掌握图式也必须了解一定的文化。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先生把文化分成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 ,不直接作用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交际文化则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 ,直接作用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以此为据 ,在中国 EF L ( Englishas a foreign language)环境下 ,针对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图式建构应包括语言文化因素和非语言文化知识。 (一)语言文化知识 1.基础背景文化。 基础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包括: (1)地理常识 ,指目的语国家的地理位置、 地理风光、 气候特点、 主要山川河流等; (2)历史背景 ,指目的语国家的起源、 发展及重要历史时期、 重大历史事件、 著名历史人物等; (3)政治经济等常识 ,指目的语国家的国体、 政体、 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法学制度、 国家机器、 社会福利、 社会问题等;(4)文学艺术、 宗教信仰 ,指目的语国家的著名文学艺术流派及成就、 主要的宗教派别等; (5)风俗习惯 ,指目的语国家的各类风俗、 习惯 ,包括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家庭观念、饮食文化、 主要节假日及庆祝方式等。 2.词汇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会在其语言词汇中留下印记 ,各种语言除一部分核心词汇外 ,许多词汇都常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 ,即所谓的 “文化内涵词” (culturally - loaded words) 。因此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 最有弹性的成分 ,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 ,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 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对词汇文化的教授应聚焦于如下词汇: (1)表示目的语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的词汇; (2)目的语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与本族语相同但文化涵义不同的词汇; (3)体现目的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沉积的习语、 成语、 典故、 谚语、 俗语等。 3.社交文化。 目的语文化中的社交规约也是文化图式建构不可或缺的部分 ,应涉及社交规约理论、 称呼与称谓、 禁忌与委婉、 问候及其应答、 告别及其应答、 称赞(恭维)及其应答、 批评及其应答、感谢及其应答、 道歉及其应答、 祝贺及其应答、 邀请及其答复、请求与提供帮助、 同情与安慰、 劝告与建议、 宴客习俗与餐桌礼仪、 送礼与受礼、 电话礼仪、 社交书信等内容。 (二) 非语言文化知识 非语言文化知识包括手势、 姿势、 仪态、 触摸、 表情、 眼神、体距、 音量、 沉默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为确保学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在教学中向学生教授目的语中此类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长的 ,受特定文化的作用 ,其一言一行必然带有此种文化的印记 ,许多活动是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传授和文化图式的建立可以大大减少文化异同带来的误解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接受目的语言文化时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现象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他们在某一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得体地应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 外语教学中文化图式的建构措施 Carrell 曾经列出过许多先验图式的建构措施 ,包括视听、演示、 亲身经历、 讨论、 扮角色、 课文预习、 重点词汇的朗读与介绍、 关键词或概念联想活动等。鉴于 EF L 教学环境和条件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笔者认为 EF L 环境下的文化图式建构可通过如下措施进行。 1.解构法。 解构法对文化图式的建构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教师结合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向学习者介绍解释目的语文化以建构相关文化图式 ,这是一种输入式建构;二是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提供整理,提供论文/,英语论文/,/论文,/英语论文,/留学生论文,/英文论文,英语论文题目,留学生论文/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英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