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的学习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其中口语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社会不仅急需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也急需能熟练用英语交流的人才。口语交际能力愈来愈受重视,大学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本文是作者在教学中形成的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近况及趋势: 1987年全国实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有十五年之久了。一直以来这项考试制度备受学生、教师、教育机构甚至是用人单位的关注,其地位在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无论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项考试都充当了指挥棒的角色,社会对英语的重视逐渐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体现出来了。在这种作用之下,教学不得不走入一个怪圈,即过分强调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实际语言能力即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最基本的方面,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即使是通过四、六级的学生,也很难将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口语交际中。四、六级成绩所反映出来的英语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的强弱,更不能作为衡量非英语系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尺度。 事实上,全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纲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可见,语言交际能力是衡量语言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 在当今日趋国际化的社会里,尤其是在中国成功加入WTO之后, 口语交际愈来愈受重视,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大学外语教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二、语用能力和口语训练: 1、语用能力的培养: Bachman 认为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策略能力或语言认知策略)。人们在特定情形下的语言表达有其特定的意义。就语言表达这一语篇而言,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语言形式,而且在于语言及其所在的环境或者称之为语境。同样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含有不同的意义,要进行有效交际,就要求语言的学习者不仅仅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具备在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恰当得体地应用语言的能力。 Canale和Swain(1980)把交际能力概括为: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语法能力相当于Chomsky 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后几部分被称为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 实际上是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人意思和意图,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笔者曾就语用能力方面,在新生入学时对自己所带的班级的新生进行过简单测试,经过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后, 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接电话时做出“Who are you?”或“Are you?”的提问; 约一半的学生,不能对正式场合及非正式场合进行判断,不同场合与他人打招呼时不知如何区分“Hello”,“Hi”,“ 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这都反映了我们长期以来只注重语言本身的教学,而忽视文化导入,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缺乏了解,导致语言应用出错的问题。语言应用错误事实上是一种“文化错误”。“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将引起外国人与中国人感情上的不愉快。(胡文仲,1997)。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灌输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提高学生对汉英语言文化异同造成的不同语言习惯和特点的认识。 2、教学模式改革 除了文化背景等知识的灌输之外,教师还应改革教学模式,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口语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模式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提问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英语论文,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思考、准备和讨论。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这种措施可以与多种教学相结合。笔者曾经在一次精读课上采用这种措施,提前布置学生,分配任务,一组准备文章的一个部分,让学生自由选择授课方式,或讲解或role-playing。 事实证明,学生的认真参与使他们至今对那次课的内容记忆犹新。新的教学方式既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英语毕业论文,又能促进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际,将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有效地结合起来。 3、听与说有机结合 口语不是单纯地说,而是包含听和说两个方面。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口语中听和说是两个过程,但二者在口语中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因此,要想提高口语水平,一定得注意听说结合,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开口说话,说的过程中结合听,听的过程中融入说。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语言习得中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说明了听在说中所起的重要影响。在Krashen的i/1理论中,这种输入必须是理解的(comprehensible)、大量的(sufficient quantity)。语言的语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逐渐得到培养;只有多听,才能增强语言的敏感性,提高语言的理解性。听力材料不过是他人的口语的书面材料,通过多听就能熟悉口语的常规表达方式,形成较地道的口语表达。 输入与输出的结合要求多听的同时还须多说。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了大量语言知识之后,最大的输出就是做题目,而真正的输出是指语言应用,它既包含语法词汇的应用,也包含对这些知识的技能方面的操练及口语练习。当学生越来越多地生成外语时,他们的口语表达也对其他同学形成了自然的,可理解的输入。笔者在听力授课时常常采用的措施就是让即兴学生复述或进行role-playing或讨论听力材料涉及的内容,以增强学生语言应用频率,这对掌握语言大有裨益。 4、语言知识的记忆 口语的训练及提高离不开记忆,只有在熟记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及一些固定用法之后,才能达到顺利表达的目的。口语与书面语毕竟还是不太一样。教学中应将学生口语中常用的短语和书面语中常用的短语按照同义词和反义词等范畴进行归纳总结。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语境的使用及其在委婉程度等方面的异同。比如让学生弄清 “He’s not alive.”, “He is dead.”,“He has passed away.”,“He has kicked the bucket.”等的区别。 口语的训练必须讲究科学的措施,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口语练习中。Cook和 Ellis认为语言信息主要有两种--“公式化表达”(formulaic expression)和“熟悉语篇”(intimate discourse), 这些语言信息是学习者创造性地应用语言的基础。“公式化表达法”指的是一些固定的词组、句型或是应用于特定场合的语言片段,如会话套语(conversational routine), 礼貌公式语(politeness formula)等(高海虹,2017)。许多时候,有些片段并不能通过规则很好地描述,比如说,通常我们说somebody else, someone else, something? else,但是不说sometime else。这些句子段式就被称为“语块”(吴潜龙,2017)。它们是某些句子中的较紧凑的一个单位,其用法也是约定俗成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能够掌握数十万“语块”,而第二语言的学生要达到母语般的熟练程度,就必须掌握大量的此类结构,只有熟记了这些结构,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因此,口语的提高必须依靠这些“语块”的影响。 5、对教师的要求 英语教学中的口语交流不仅仅发生在学习者之间,还也发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而后者是最有效的教与学的途径(张红玲,2017)。教师自身的口语水平很高,声音清晰,表达流畅,能准确传递信息,进行交际。这对学生本身就是极好的示范模本。每一堂课就是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所,这个场所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语言使用的语境,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历来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外语教学这个语言环境下,本身也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且通过这种交流,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的表达缺陷和交际技能方面的缺点。同时自身口语流利地道的老师也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日常接触,模仿老师的表达,能够使自己的语言应用和口语表达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