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实施文化教学,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在对异域文化的把握中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这一环节,还是一个尚待探究的课题。现对大学英语课堂如何进行文化教学作一些研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能力;跨文化意识 0 前言 许多语言学家及学者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并对文化起着重要影响。语言与文化互为交织,不涉及文化,就不可能搞好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入。费赖斯曾经指出:“讲授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决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份,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的有无或方便与否来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通过文化的教学,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敏感性和鉴别力;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英语论文范文,这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哪些词汇文化、话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特点;要求学生了解哪些重要节假日、庆祝方式和宗教传统;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能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等。因为,一旦目标清楚了,你就可以灵活使用各种文化教学的措施了。 1 文化教学的措施 1.1 结合词汇的丰富内涵进行文化教学 词汇的学习大可不必孤立地进行,许多词可以被放在文化情景中去学习并掌握。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语义学》(Semantics) 一书中提出, 词义分为七个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通过观察笔者发觉大学生往往对词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意义这一表层意义上, 从而忽略词汇的深层内涵, 及文化内涵。针对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应注入文化背景,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学习文化。比如,individualism这个词汇其实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 英美人强调个人的独立意识、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奋斗精神, 但绝不是中文的个人主义。但是国内视个人主义如洪水猛兽,把Individualism翻译成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作为一个贬义词或禁忌词,一直沿用到现在。通过剖析这一词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个民族的特有心理,也让他们成功地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异同,提高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再如,对于religion一词,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一系列词:Christianity,Protestantism,Catholicism,Judaism,Methodists,Baptists,Lutherans,Presbyterians,Episcopalians 等,所有这些词能使学生了解到西方国家宗教的多样性。这种措施可使学生做到连锁记忆,使其记忆更加深刻。 1.2 结合习语或典故进行文化教学 英语习语的产生与存在是受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所特有的民俗民风等文化信息,所以习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认识习语的过程中如果抛开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看待习语的存在与含义,往往会觉得它在文章或语言中的含义晦涩难懂,从而作用对其传达信息的接受。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的第4单元Experiences in Exile文章中有这么一个句子,“Get off the train on the right foot,” my mother tells us.。学生肯定会疑惑:为什么母亲要让自己的孩子下车时右脚先落地呢?其实这句话包含了一个典故“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或“get up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bed”, 指的是一开始由于某种行为而把事情弄糟了。相传西方上在早上起来的时候,不可以左脚先着地,认为这样往往是不吉利的。那么“on the wrong foot”意思就是迈错了脚。后来“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就引申为,一个不吉利的开端,或者开始就不顺利。文章中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开端或做事顺利,才告诉他们要“Get off the train on the right foot”。同样的道理,在英语国家如果“起床下错边”会带来霉运的!英语教师通过讲解这个典故的来历,学生便会茅塞顿开。 1.3 结合历史或政治背景进行文化教学 历史或政治背景的介绍是文化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笔者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在《新编英语阅读教程Ⅱ》第6单元讲到一篇对于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unior)文章的时候,导入了美国史上有名的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同时提到了种族隔离制度(Racial Segregation)和种族歧视(Racial Discrimination),讲到了人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和以马丁·路德·金为领导的大规模游行示威(demonstration),学生因此了解了这位黑人人权领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政治背景让英语学习者深刻明白美国黑人渴望自由和平等的事实,增强了跨文化意识。 在英语的教学期间,笔者注意到了很多带有历史或政治色彩的短语,比如, Roman Conquest (罗马征服),Pilgrims(朝圣者),Indian-Americans等等。以上词汇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英国大不列颠的发展史,还有美国英语的发展史:英语最早由第一批英国移民到美国的英国人带过去,在陌生而贫瘠的大陆,他们遇到一些英国没有的动植物,不得不从当地印地安人那里获得一些新词汇,如squash (南瓜属植物),同时他们也创造新的词汇,如log cabin (木屋)。美国英语产生于穷乡僻壤,却勇敢地脱颖而出,到如今几乎霸占了全球,不能不令我们联想到美国的开拓精神和雄心。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的结合让学生掌握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特点的一些基本常识。 1.4 结合口语进行文化教学 英语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需要非常口语话,才能简单明了地把意思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能准确无误地接收到他们的反馈,但是英语口语虽然简洁,但也常常让师生之间产生很大的语言上的误解。比如有一次在课堂上,笔者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在机场看见了一个满脸焦虑的小男孩四处张望,猜他肯定是迷路了,于是热心地走上前试着用英语问:“Get lost?”另他意想不到是那个小男孩没有回答,马上就离开了。他很不解,最后问了一个美国同学,得知俚语“get lost”意为“go away”,“迷路”用“got lost”,难怪那个小朋友不领情呢!这两句译文表面上看只是时态上存在异同,其实它们的含义也截然不同。英语口语中俚语用的非常广泛,俚语是一个民族长时期积累下来的语言表达习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You got the picture.”(你弄明白了),而并不指“你拿到图片了”,“You said it.”(你说的对),而并不是我们所想当然的的意思。文化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英语中“1/1=3”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让他们避免那种忽视文化、把单词简单相加来理解语言的错误。 1.5 结合音乐进行文化教学 如果用英文歌曲当作课堂前奏的话,肯定会活跃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乐队组合West life曾唱过一首歌Seasons in the Sun,其中的一句歌词是“I a,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