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浅析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潮中,课堂渗透心理教育无疑给我们开阔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无疑将推动学生整个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本文论述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最后研讨了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渗透途径,以此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体现和实施心理教育,不是停止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单独从事一种新的活动,而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转变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模式,转变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这种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内在心理保障。

  1 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健康的人生不仅指拥有健康的身体,还指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目标。

    1.1 与社会发展接轨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造成学习、就业、人际联系等各种压力愈来愈大,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难以化解各种困扰,保证或提高个人生活质量。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困扰,青年学生由于阅历不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容易被困扰打倒,小至出现精神问题,大至杀人犯罪或自绝生命,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1.2 与我国的教育方针接轨 1999 年 6 月 15 日开幕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李岚清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做了题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同年 6 月 16 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1.3 与学习心理学接轨    学习心理学揭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的过程,除了智力因素必须参与外,还有赖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非智力因素属于调控系统,对学习起间接影响。因此,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非智力因素,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使他们呈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饱满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的可行性英语教学活动要在激发学习动机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情绪上的困惑,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应用激励的手段对学生心理进行积极暗示。这有利于通过英语教学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心理教育的内容,根据英语学科的教学目的,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耐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品质。  

    3 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教育的渗透途径心理教育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潜在心理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现结合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英语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体会。

   3.1 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良好的心理预期
   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具体、充实、适用,更接近学生,贴近生活,体现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整理归类,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以便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收集整合、分类取舍而设计出来的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学生也在思考问题当中明确了课程目标,增强了学习信心,并对将要学到的教学内容有良好的心理预期。并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实际英语水平,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发展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3.2 引入对话式教学模式,创设英语课堂教学的“情感效应”     众所周知,对话产生互动,互动产生情趣,情趣引发情感。事实上,学生提升了英语交际能力,也就升华了对英语学习的情感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 (Stephe n D.Krashen)把我们所说的“学习”概念分为两部分,即“习得” (Acquisition)和“学得”(Learning), “习得”是下意识的、非正式的、自然的语言学习过程,而“学得”是“有意识地”正式地明确地学习语言规则,即语法。英语交流的流畅程度并非主要通过语言规则获得,而是在具有大量的合适的输入语言的环境中形成的。为此,我们可以针对英语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语言习得的合适的语言环境。以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欲望,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艺术性和感染力,以语言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恰当的语调,流畅的语言会使学生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要设法创设友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上有安全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力使英语课堂成为友好的场所,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如在上课时可以安排短时间的个人“Free Talk” ,让学生自主选题,关于那些羞于开口的学生,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要循序渐进,先让他们尝试读稿,然后慢慢树立信心,逐渐做到脱稿的自由发言;再有就是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各种方式促进他们互相学习,比如课堂上的 Group Work,即学习小组,教师要创造机会使小组内优势互补,小组间良性竞争,使他们共同提高,从而使对话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3.3 激励心理机制,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获得成功体验    我们知道学生之间的智力、兴趣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异同。在实施心理教育渗透中要承认异同,尊重异同,力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以科学的措施,采用多种形式来启迪每一个层次学生的智慧,使其体味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强大的认知内驱力。比如经常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一系列课外活动。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多种能力。人人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要应用恰当的评价方式,适时用“人人都能成功”来激励每个学生,保持他们的心情积极、愉悦,具有满足感,这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不但乐意在学习方面探究,而且不畏困难,所有这些又由于成功而继续得到了强化,从而形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实现了心理健康与学习进步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其实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的活动的智力操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的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产生能动的影响。教师要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引导和调节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正向的推动影响,努力探究、探讨在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各种方式,使学生的知识和情感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李亦菲.素质教育教师读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英语论文英语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