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行动探讨在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行动探讨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探索活动,本文作者针对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差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活动。通过对此行动探讨过程的描述和略论,反思了此次行动探讨的效果和不足,并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必须“培养学生听、说、写、译的能力”。而对非英语系学生进行翻译能力培养重要性的问题,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已著文指出 [1,2]。新四级考试题型的改革也增添了翻译题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对学完大学英语教材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翻译能力不容乐观。笔者所教班级的翻译能力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一学期学生翻译的平均分只有6.019分(总分为15)。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学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终于从近年来非常受到重视的自我反思(self瞨eflection)教学模式中得到了启发。   一、教学行动探讨的原理与过程      行动探讨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索活动[3]。它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与探讨,目的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行动探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略论、反思等环节。McNiff (1988) 将这种教学行动探讨分为五个具体的步骤:第一、发现教学中的一个问题;第二、设想一个解决的办法;第三、在教学中实施这个办法;第四、调查并收集数据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第五、在略论、评价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教学问题,以便进行下一轮探讨[4]。其实行动探讨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再一次兴起之后,开始运用于教学理论中。我们注意到尽管当前翻译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而学生的翻译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未见将行动探讨应用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上的文献发表。      二、大学英语翻译能力培养的行动探讨过程      (一)发现问题并明确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翻译水平非常低,在学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之后的期末考试汉译英中(试题由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题库中抽调出来),学生的翻译题成绩平均分只有6.019分,及格率仅有16.7%,是所有题型中最差的一项。这种状况与新大纲提出的翻译能力相差甚远。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了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差的大致假设:1、学生在学习中对翻译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因而忽视翻译能力的培养;2、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3、教师上课偏重语法词汇的讲解,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4、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翻译练习;5、课外翻译练习太少。为了验证以上假设并查明学生翻译能力差的真正原因,笔者于第二学期开学初对所教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广东药学院药事管理2017和人力资源2017班的同学,共131人,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通过数据略论表明(文中所有数据由SPSS13.0处理),学生翻译能力存在问题并非是认为翻译不重要,问卷显示89.5%的同学认为翻译比较重要,但我们发现对于在课堂上认为能掌握一定翻译技能的同学却只占49.9%,能进行课外翻译练习的同学也只占28.7%。由此可见,造成翻译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翻译技巧的贫乏,第二、教师在课堂上缺乏翻译技能的指导,第三、学生翻译练习太少。      (二)对策及行动探讨计划      基于以上翻译能力的问题,笔者采取了如下对策:      第一、加强翻译措施和技巧的指导。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可对翻译却无从下手,英语论文题目,主要是不了解中英文语言结构的异同,缺乏翻译技巧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翻译措施和技巧的传授。第二、进行适当的翻译练习。翻译是一种实践, 而技巧只有在课堂内外付诸实践,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大量的翻译练习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第三、推荐课外书目并进行课外翻译指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且当前大学英语并没有专门的翻译课程,因此必须让学生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翻译练习。      在制定对策之后,笔者依此制定了为期一个学期的行动探讨计划。计划中就翻译练习和翻译技巧的讲解方面,从实验学期的第二周开始,每次精读课上对语言点的讲解时,先出示汉语例句,再对其进行翻译。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翻译的练习,还可以适当地就出现的翻译问题进行相关的翻译措施和技巧的讲解。同时每周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翻译练习,要求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老师将抽改部分作业,并在下次课上就易犯的错误进行讲解,其他学生的作业则分配给各个小组进行批改和讨论。在第五周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访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行动探讨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从第四周开始Class Translation的活动,班上同学分成16组,除了批改和讨论翻译作业之外,每组同学分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资料,将其翻译成英文,或翻译成中文,并可画上插图,形式自由多样。期间老师将对各组进行指导。在第8周各组交换著作,并提出修改意见。第9周各组修改自己的著作。第10周各组上交自己的著作,学生和老师一起选出比较好的著作作为Class Translation的成果。从11周开始以同样的安排开始进行第二轮Class Translation活动。探讨结束时,即第18周再次对学生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英语论文范文,以搜集反馈,此次收回有效问卷共122份。三、行动探讨后的反思      1. 学生学习效果      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翻译成绩明显提高(见表1),此次考试学生平均从先前的6.019分提到了9.373分,及格率也提到了67.9 %。考试试卷依旧是从题库抽出,改卷也仍然采取流水作业,且教师不改自己所教班级。表1翻译成绩比较 (略)   我们再从开学初和第18周对学生进行的同一问卷调查结果略论也可以看出,此次行动探讨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注意到在12个问题中,异同有显著性的问题共有8个(见表2)。表2问卷调查结果及略论(略)   (1) 翻译措施和技巧的掌握方面      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缺乏翻译措施和技巧往往让学生对翻译无从下手,即使勉强译出,也是让人看不懂的怪怪的单词堆砌,因为“过于直译”和“死译”正是缺乏翻译措施和技巧所导致的[5]。由此可见措施和技巧的把握对提高翻译能力非常重要。从问卷调查中“认为在课堂上掌握了一定翻译技巧”的平均分由2.74增长到3.48中可看出,在翻译措施和翻译技巧的指导上,笔者在课堂上采取先出示汉语句子,再对其进行翻译,并以此渗透翻译措施和技巧的讲解的措施有一定的成效。而这种教学措施也与张美平在其论文中指出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减少讲解知识点的时间,腾出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技巧训练” [6]的主张是相一致的。我们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学生喜欢这种讲解语言点的方式,在访谈中学生说:“这种措施很好,一方面可以帮助记住文章中语言点,以前印象就没那么深刻;另一方面又可以知道怎么做翻译。”,“以前我从来没有注意到中文和英文有这么大的差别。” 在对于是否喜欢“多点语言点传授”方面,第二次问卷学生明显意识到我们的精读课堂除了学习语言点之外,还应多一些技巧的训练。探讨结束时的问卷调查显示(见表2),学生对翻译措施和技巧的使用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学生在翻译时逐渐学会开始考虑中英文语言的异同,开始进行词汇转性的思考及面对长句翻译也有了一定的对策。   但通过访谈学生,笔者发现尽管学生对翻译措施和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基础较差的学生认为这些技巧对他们影响不大,因为词汇量是他们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翻译确实是包含接受技能和产出技能的综合能力,需要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由于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够,即使掌握了翻译的措施和技巧,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并不显著。      (2)翻译练习方面      翻译是一种实践,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将所学的措施和技巧付诸于实践,翻译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在精读课堂上,先出示汉语再一起翻译成英语的做法让大部分同学得到了翻译练习的机会,但由于一起上课的学生过多,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无法督促所有的学生均能思考、练习。因此适当的课外翻译练习自然必不可少。为了更好地做好课外练习,我们把全班分成16个小组,一方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