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过语感训练模式激活后青春期LAD[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心智主义者(mentalism)提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在10岁之前,在这段时间内,人脑中的 “语言习得机制”(LAD)具有可塑性(plasticality),但从青春发育期开始,这种可塑性就会逐渐消失,甚至产生“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但事实上,成年人经过努力仍然能获得较好的语用能力。本文围绕“语感训练模式”(language sense training model),从行为主义入手,结合心智主义的理论,英语毕业论文通过小试和中试的观察,提供了可供操作的量化参考值,以说明后青春期的“习得机制”只要得到强化的外部刺激(stimulus),就有可能被激活(activated),使学习者习得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1.语感训练模式与LAD的激活 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 (R.Ellis,1985)在1959年提出 :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在10岁之前,在这段时间里,人的大脑有可塑性,但从青春发育期开始,这种可塑性会逐渐消失。语言学家Lenneberg(R.Ellis,1985)也认为:人脑天生就有一种“习得机制”,使人类有语言学习的能力,而其他动物却不具备,儿童的大脑最适合学习语言,但在进入青春期后,这种倾象会消失。心智主义派语言学家Senlinker (R.Ellis,1985) 进一步阐述以上的观点,他认为:在L2的习得过程中,有95%的人无法获得目的语的语用能力,这是因为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中介语阶段 (interlanguage continuum),当L2学习者的大脑中还存在着与目的语不同的规则时(中介语阶段),他们便自动停止了学习,这种现象被称为“僵化现象”,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学习者认为不需要进一步发展中介语以达到交际目的,另一原因是学习者的年龄原因(后青春期)限制了“习得机制”的运行。但成年人中有极少数人(约5%)仍能成功地习得目的语,那是因为他们在后青春期仍能继续应用那种“潜在的语言结构”(latent language structure)即:“语言习得机制”(LAD),从而获得语用能力;而其他人(约95%)却半途而费了,原因是他们不能成功地激活“语言习得机制”(LAD),却回到了更常见的“潜在的心理结构”(lat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即:“认知机制”(cognitive mechanism),因此无法获得语用能力。可见,能否在后青春期激活LAD,是成年人(后青春期的学习者)能否获得语用能力的关键。 汤富华认为:“所谓语感就是多方位接触某种语言及相关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感觉,语感(language sense)不是直觉(intuition),不是与生俱来(可以通过培训获得),不是跨语言的(获得英语语感不可兼容日语语感),也不是终生拥有的,只有不停地接触和使用,多读,多写,多听,多说,并使这种语言感觉便成自己的硬件,做到随手拈来.这样在交谈和书写过程中便有支持材料(supporting material),从而拥有一种信心,该种语言的语感就能使你真正获得语用能力”( 《英语语感训练1000句》)。可见,“语感”的获得是习的得目的语的标志。为深入语感的探讨,汤富华从语言学行为主义和心智主义交叉理解,试图建立一个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语感训练模式,该模式着重于对习得者对语言的音、形、义及相关文化接触的量化探讨,特别强调中文语境下的有效训练,试图从理论上给第二语言习得者尽可能提供一条捷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讨论语感训练模式如何有利于LAD的激活。 2. LAD的激活途径 2.1语言输入与LAD的激活 语言学家Rod Ellis(1985) 在他的作品《理解第二语言习得》一书中总结了第二语言习得中对待语言输入的三种观点,即行为主义的观点,心智主义的观点和相互影响的观点。行为主义的理论是强调外部条件的理论,它视语言为一种人类行为,并认为语言行为与其它行为一样是通过习惯养成而获得的,习惯养成有赖于外部语言输入对学习者的刺激。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总结为: 刺激―反应-强化。因此,语言输入是行为主义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没有语言输入,便不可能有反应,语言习得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心智主义的先天论是与行为主义对立的另一派理论。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而先天论者则强调人们天生固有的学习语言的能力。他们认为: 接触语言不能对语言习得作满意的解释,语言输入仅仅是激活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的触发器。虽然心智主义从另一个角度――从人的内在机构中去探讨语言习得,但语言输入也有触发器的影响。当然,没有语言输入,语言习得机制不能被激活,语言习得 自然也不会发生。因此,从心智主义 的观点来看,语言输入在语言学习中的不可缺少的。第三种观点是相互影响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心理能力与语言环境相互主义的结果。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处理加工机制决定和受制与语言输入。 综上所述,在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语言输入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外语学习的成功与语言输入的量是紧密相连的。 2.2 学习者的心理能力与LAD 的激活 从心智主义的角度来看,后青春期的学习者(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心理能力(mental ability),例如:学习动机、信心和忧虑程度等,它们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作用。语言学家S. Krashen(1981)在他的监察模式中,就提出情感过滤假设。他认为:高忧虑度会象高密度的过滤器一样把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堵住,不能流过,致使语言输入到达不了语言习得机制,这样一来,语言输入就不能为大脑加工。因此,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降低忧虑程度,是作用输入效果的重要因素。情感因素的影响可用下图表示: Filter 语言输入→ … →语言习得机制→习得的能力 2.3语言环境与LAD的激活 2.31 可理解的输入 要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输入的内容的可理解性是很重要的。S. Krashen(1981)提出的输入假设认为:只要人们接收到足够的语言输入,而这些输入又是可理解的,那么人们就可以习得语言。这个假设与心理能力的说法有相同之处,即学习者只有在接收到适合学习者水平的语言输入后,才能拥有自信心和较低的忧虑程度,从而更有利于激活LAD。 2.32 课内与课外语言输入环境 从获取语言输入环境来分,语言输入可分为课内和课外的语言输入。在课堂内获取语言输入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但课外的语言输入也很重要,学习者更多的功夫是下在课堂以外,特别是成年人在离开学校之后,想学好外语,更是如此。另外,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由于没有教师监察,能降低学习的忧虑程度,也有利于习得语言。 2.33 语言输入的形式 从语言输入的形式来分,语言输入有声音和文字两种。所以,学习者应该多种途径进行语言输入。例如:听课,听录音,听广播,看录相,看电影,看电视,阅读书,报及杂志等。这样既可以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以增强学习动机,从而更有利于激活LAD。 3.语感训练模式的操作过程 汤富华(1998)尝试性地提出了语感训练模式的量化参考表: 听读(跟录音带模仿) 书 写 背 诵 阅 读 会 话 视听(收听或看英语电视电台节目) A类 40小时 30小时 40小时 200小时 200小时 300小时 B 类 80小时 30小时 80小时 200小时 400小时 300小时 A类为善于语言模仿,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习者。 B类为语言能力不如动手能力,普通话方言较重,模仿能力不强的学习者。 我们 把“语感”的定义,语感训练模式的特点和这个量化表结合起来,英语论文范文,可以看出:语感训练模式不仅尝试性地把上述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关激活后青春期学习者LAD 的理论,具体化成为语感训练的操作方式与量化可行的数据,而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它刚好为后青春期的学习者提供了一条激活LAD(获得语感)的途径。 3.1 重视学习者 的个体异同 传统的教学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对同一个教师,教师只能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