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本族语使用者虽然没有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环境 ,但他们可以运用其他方面的知识来有效提高言语辨听的效率。 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 ,言语听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尤其关于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更是如此。尽管如此 ,这些学生可以运用其他方面的丰富知识 ,比如句法、词法、音位知识以及对文化背景和惯用表达法的熟知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一、连续性言语的听辨 因为英语是一种节奏性语言 ,即重读音节倾向于规律性的出现 ,非重读音节不如重读音节那么清晰。因此 ,这些弱读音节较难听辨;另外语音的音质特点会随上下文而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得不参照语境来达到完整的听辨。听音语境包括韵律因素、语义和句法要素。马丁(Martin ,1972)认为言语的重读模式为听者提供了预测听音内容的线索 ,而听者倾向于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围绕重读音节展开听辨。在英语中 ,实词通常重读 ,而虚词则相对较短促、非重读且大多是单音节。把韵律知识与句法知识结合起来 ,我们就可以预测在重读音节周围的听音内容 ,以及怎样听辨出它们。语速也会作用到语音的辨别。米勒(Miller , 1981)在文献中记载了由于语速的变化而产生的音质的变化 ,当我们加快语速时 ,元音的音长削短 ,而用来区别辅音的标识性语音的音长也发生变化。例如 ,There is going tobe a table - tennis match in the gymnasium tomorrow morn 2ing.其中的辅音/ l/的长度缩短 ,所以我们应熟悉在快语速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可能的音质变化以调整我们的听辨状态来适应音速变化。有证据表明听者利用音高来判定发音器官的动作幅度的大小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辨的调节。因此通过估计说话者发音器官的动作幅度 ,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一些语音没有发到位或没有发充分但我们却仍能听辨出它们。由于一些语音序列在具体场合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因此 ,我们逐渐便会获取一种能力或直觉去预测出在某种语境中经常出现的语音序列。Brent 和 Cartwright (1996)用“分布的规律性”来指称这样一种直觉 ,即在许多语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音序列与那些在很少语境中出现的语音序列相比 ,出现频率高的会成为言语听辨的更好的候选词项。我们可以发现语音不是随意组合成词 ,即语音的组合成词和语音在词中的位置是遵循一定规则的。例如 ,语音/ s/ 不能与/ j/组合成词的一部分。音位结构学就是探讨语音组合成词或句的规则的学科。英语的音位结构规则主要表现在出现于音节首或音节尾的辅音音丛上。因此 ,音素串/tspr/必然包含两个单词的各一部分 ,分界线必然在/ t/和/ s/ 之间断开。如“quiet spring” ,因此/ t/与/ s/不能组合成构建单词的辅音音丛。因此了解音位结构的规则将会帮助我们清楚地分辨出语流中的单词。英语中的另一规则是典型性单词形态。Cutler 和 Carter(1987)发现在英语中 ,实词多数以重音节开头 ,包含一个全元音 ,因此 ,英语中 ,在重读音节前一般都会是单词的分界。既然英语中的实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词是多数 ,那么双音节词即强弱音节的单词而不是弱强音节的单词体现了英语单词的普遍模式。Childers 和 Echols (1996) 与Morgan(1996)证明讲英语的人从语流中提取强弱音节词比提取弱强音节词相对容易。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弱强音节词 ,一方面因为它们在英语中数量相对较少 ,一方面因为弱强音节词较难听辨 ,特别在快语流中 ,往往被强音节词所同化。所以我们应注意在正确的地方确定单词的分界。我们知道句子中的音节和单词在口语中都组合成韵律单元。这些单元有自身的重音模式和音调。听者可以通过单纯地略论不断输入的声学信号而不用重新构建词汇和句法来听辨出这些韵律单元。这些韵律单元大致与音位短语一致。每个音位短语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重音 ,并在声调上作以分界(Hayes &Lahiri 1991) 。因为音位短语是有标记的 ,即在声调或韵律上加以区别 ,因此 ,单词的分界与音位短语分界重合的时候 ,听者单纯通过声音信号而不用借助于词义 ,就能轻松辨别出这些单词。二、单词语义内容的激活交股理论专门解释了单词的听辨。根据 Marslen- Wilson (1987)的观点 ,口头单词的辨别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对输入的听觉信号作声学和语音上的略论后 ,一组候选的词汇被激活 ,这组词汇就被称为首批激活的候选词汇(word initial cohort) 。第二阶段 ,候选词汇中的一个词项被挑选出来作进一步的略论。最后 ,所选定的词项就被融入不断发展的语义和句法语境中。关于第一阶段 ,声学语音的刺激并不一定激活一组候选词项。关于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 ,词形与词义之间可以直接映射 ,即词的语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音形式可以直接激活它的确切的语义。听者可以把语音输入和确切的词汇直接关系起来。因为经常地接触到这些词汇 ,听者已形成了一种直觉去即刻激活对应于语音信号的特定词汇 ,而不用激活一组词汇。另一方面 ,有一些词自身就很独特 ,以至于没有其它的候选词项可以激活。比如单词“is , what , where , why” ,这些单词就无其它候选项可以激活。所以即使是非本族语的听者也可以进行即刻的直接的激活。这里又产生另一个问题 ,即为什么英语学习者或非本族语的使用者不能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自然而轻松地激活词汇。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略论。首先 ,两种使用者获取语言的途径不同 ,非本族语的使用者主要通过阅读书籍或教师的讲授而获得的语言 ,这些教师大多数也不是本族语的使用者。这些英语学习者因为没有语言环境也即没有言语群体去练习使用这种语言 ,所学习的大部分语言知识都只是荒废了 ,他们极少有机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 ,这一点就极大地削弱了他们所学习的任何语言知识。另外 ,多数非本族语使用者错过了获取语言的最佳时期 ,他们的语言是学习的 ,不是习得的 ,没有形成言语使用的深层的潜意识的机制。因此 ,这些非本族语使用者不具有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的自然而自动的语言运用与感知的机制。 其次 ,非本族语使用者在获取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根深蒂固于头脑中的母语的干扰。母语在音位特征、语义结构与句法结构等方面都不同于目标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语 ,因为长期的接触母语 ,学习者已形成了用母语思考的固定模式。因为在非本族语影响者面前摆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所以非本族语使用者无法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自然而轻松地听辨语言。对本族语使用者来说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使用这种语言 ,语言与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他们对语言有深刻、全面、确切的把握 ,很容易就明了词语的文化蕴含 ,因为他们深切地熟知词汇的方方面面 ,比如音位特点、内涵意义、情感意义、搭配意义、反映意义及文化意义。有如此多的词汇提示信息 ,本族语使用者自然轻松反映出对应于语音信号的词汇。对本族语使用者来说 ,从语音到语义的映射可以不需要Marslen - Wilson(1987)提出的言语辨别的中间环节 ,而对非本族语使用者来说 ,他们对言语的辨别确实要有一些中间环节 ,但这些中间环节与 Marslen - Wilson 提出的有所不同。因为非本族语使用者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来作为可以在语音信号的刺激下被激活的一组词汇候选项。他们只是对有待激活的词汇持以模糊的感知 ,直到在收集的语音信号与头脑中储存的词汇信息之间捕捉到一些相似性 ,才完成了准确的激活。非本族语使用者拥有像本族语使用者那样自然而有效地词汇激活的方式就要充分掌握词汇的方方面面 ,对词汇进行深加工 ,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 ,用它们思考。 三、言语听辨中工作记忆的影响 作为信息加工过程的第一步 ,感觉记忆以未加工的字面意义的形式来表征信息。而与我们目前的加工目的无关的信息迅速就会消失。然而 ,新信息的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接受、辨别以及决定是否对,英语论文,英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