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学习措施陈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受传统方块汉字学习的作用,学习外语也是循规蹈矩。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词、句的理解上,而较少注意篇章;往往重视信息的接收,忽略信息的发出。 2.3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跨文化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技能。当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 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还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剩下的凭常识就能解决。然而,常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属于常识性的行为,换在某个外国的背景下可能成为一种不合常识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属于很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被视为无礼;一种文化下的人怀着敬意说出的话,另一种文化下的人可能理解成是一句带侮辱性的话;拿汉语的习惯去套外语,有时套得对,有时则会套错。有些人将跨文化交际等同于外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它们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不同的对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表述一个思想,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重要。仅能够应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大面积、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国际教育界也一直在倡导“To know(学知识),to do(学做事)and to be(学做人)”。我们的外语教学应紧扣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1999. [2]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探讨.1997(3).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探讨[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17. [4]Eli Hinkel.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5]Birdwhistell,Ray. Kinesics and Context.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英语论文,英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