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具体说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日常交际的第二语言习得 ,即通过与说本族语者的直接交往而学习第二语言;二是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习得 ,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而学习第二语言。教师认识和应用第二语言习得的这些规律 ,根据学习者的学习外语的内在化过程 ,努力创造适应语言习得的课堂环境 ,培养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外语教学。 引言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外语教学探讨的重心几乎全部都放在了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教什么 ,学习者就学什么。因此 ,一谈起外语教学的成败就很自然地将其全部原因归结为教学法问题。外语教学中的这种重“教”轻“学”的倾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向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和 60年代初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出现 ,即人的语言知识是不可能全靠后天的学习和归纳而获得 ,人先天就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 ,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 ,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虽然习得母语与学习外语在环境、措施、年龄等方面有很大差别 ,但也存在着共同之处 ,即人是语言的学习者。从而改变了人们把语言看成是机械的外部影响和模仿的结果的观点 ,开创了母语习得探讨的新方向 ,促进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在外语教学领域里 ,外语教师和教学探讨者们逐渐认识到 ,学好语言的关键是学习者自身 ,只有科学地、深刻地、全面地了解学习者 ,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规律 ,探讨学习策略 ,才能将外语教学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略论二语习得理论 ,得出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探究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措施和模式 ,从而最大限度地优化大学英语教学。 一、二语习得理论概述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所应用的探讨措施也各具特色。有的探讨侧重于描写 ,有的探讨偏重于假设 ,有的探讨则采用实验。20多年来 ,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措施的探讨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当前较为流行的有: (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 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 ,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他们的主要论点是 ,假如没有这种天赋 ,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将是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语言数据的输入(input )是不充分的 ,不足以促使习得的产生。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 ,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 ,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须纠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有的人在应用语言时 ,总是用语法来进行核对 ,以保证不出错误 ,这就是所谓通过学习来进行监控的[ 1 ] (P19)。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种监控的使用会逐渐越来越少。从本质上说 , 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 , 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 (二)克拉申的监控理论 在 20 世纪末作用最大的二语习得理论当数克拉申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 。他把监控论归结为 5 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克氏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 ,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 ,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 ,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探讨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 ,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 ,只能应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本论文由英语论文网/监控。通过一种语言的学习 ,我们发现 ,“习得”方式比“学得”方式显得更为重要。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 ,某些规则的掌握往往要先于另一些规则 ,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 ,与课堂教学顺序无关。“输入假说”是“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氏认为 ,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 ,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bleinput) 。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 ,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影响。“情感过滤假说”试图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的学习速度不同 ,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不同。学习者所接触的可理解输入的量以及他们的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同样产生重要作用。情感最终作用语言习得的效果。 (三)二语习得环境论 “环境论”认为 ,就某一生物的发展而言 ,更为重要的不是先天因素 ,而是后天的经验。早期的环境论以“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刺激 --—反应( stimulus--—response)理论为基础 ,认为语言是一套行为习惯 ,语言习得是这种行为形成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就是克服旧的语言习惯(即母语)的干扰 ,培养新的语言习惯(即第二语言)的过程。近年来 ,环境论阵营里又提出“文化迁移模式” (Ac - culturation Model) 。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受社会和心理上同本族语者之间距离的作用。 [ 2 ] (P228) 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与操另一种语言的社会群体的接触:心理距离指学习者作为个体所受到的作用因素。这些社会和心理变量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迁移” ,即学习者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迁移的一个方面 ,学习者向目的语迁移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第二语言习得的程度。文化迁移模式分两种类型 ,在第一种类型的文化迁移模式中 ,学习者融入目的语社会 ,对目的语保持开放心态。在第二种模式里 ,学习者不仅融入社会 ,心态开放 ,而且希望采取目的语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总之 ,第二语言习得取决于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接触、适应、接受和趋同程度。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或模式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理论虽然不能直接被用来解决外语课堂中的实际问题 ,但它们对外语教学是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的。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来指导和研讨外语教与学的过程 ,这对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措施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 ,通过自然的交往而习得英语的机会很少 ,英语学习主要以课堂为基础 ,这样课堂教学便成了向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渠道。由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英语教学重精讲 ,强调对语言规则解释、理解和反复操练 ,而忽视让学生自己到语言实践中去接触、应用和归纳语言规则 ,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量十分有限 ,这种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量少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 (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教师“讲授”的影响 ,把外语学习看成是一种“知识”的获取 ,而不是一种“技能”的习得。在这种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之后 ,虽对语言知识掌握得不少 ,却始终无法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尤其是口头方面的交际。实践证明 ,这种重语言知,英语毕业论文,英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