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将教学过程分为,略论教学任务、陈述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教学、测量评估教学效果,诊断与补救教学。我们所讨论的“教学反思”应该属于诊断与补救教学的范畴。科学地撰写教学反思既是对前一个阶段教学的总结,也为下一个教学阶段的起点作好铺垫。培养良好的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英语论文范文,完善教学行为,使课堂做到“低耗时,英语论文,高效率”。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顾名思义是一般教学过程结束时对整个教学的合理评估和自我反省,也就是我们教育行为中的“反思”。反思并非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古来有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杜威则认为“根据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之依据和他们所趋于导致的进一步结论,对他们进行主动的,坚持不懈与仔细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行为是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达到了既定的预期目标,而有些行动则是实施计划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如在课堂教学中会发生一些并非预料之中而在预料之外的未评估的事情,那么我们完成一定量的教学行为之后可以对前面一部分内容科学评价和认真反思。教学反思既可以是这一节教案后的简短的语言表达,或我对这堂课的自评,也可以是点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可能是一篇具有理论性的评述文章,将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理论化,系统化,整理成富有逻辑内涵和独到见解的作品。
二、“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目标的完善。
一般来说,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这三个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内涵。一般的教学者都会围绕这三个目标开展备课,继而组织安排教学,然而教学目标的制定并不能说明教学任务就能完成,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甚至会发现,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完成,如在课堂教学中会临时发生一些备课中预料不到估计不到的事情,因为所有的教学都具有思想性,这里的思想性既包括我们师生的思想的相对独立,也包括教学活动会因时因地而产生细微变化,有时处理不妥,会产生后遗症,处理好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副产品。
三、“教学反思”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然而这种反思应当不是一节课的教学终点,因为我们在教学批判中,我们可能得到的不仅是经验并且也有教训,无论是经验或是教训,我们不能单独让它驻足成为一时一地的理论,而应该成为我们新的教学阶段的指导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影响关于我们探讨撰写教学反思有助于指导教学是有很积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联系的论断中讲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影响。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影响,不仅能在头脑里反映出客观存在东西,而且能够多以概念的形式在空间上,时间上超越外部现实世界和具体的实践活动。既可以追溯过去,又可以预见未来,并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的需要,在观念中改造事物,展望未来。
我们所论述的教学反思正好是哲学理论中讲到的意识范畴,它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的理论汇编,有效地利用这个经验教训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新的教学活动中遇到的相似的问题,它使教师从教与学得两个层面上检验教学成效,使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课堂融为一体,又有助于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参与教学,通过学习科学的教学理论,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使原有的理论与教学水平得到升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反思”撰写注意的几个准则。
1.巩固性准则
巩固性准则是指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巩固和熟练掌握的程度,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准确地再现出来。巩固性准则是撰写教后记的必要条件,贯彻巩固性准则时,我们在撰写教学反思时才会积极地反思,哪些是学生深刻理解的知识,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的复习,交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措施,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要在下一步学习新知识时不断扩大原有的知识并巩固提高,要精心组织具有拔高性质的各种作业和实践活动,理论关系实际,注意教后记的实践操作性。
2.开放性准则
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时不能故步自封,必须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博取众长,听取各方面意见,甚至包括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特别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异议,要科学地批判与汲取,做到“教学相长”,开放性准则还要求我们做到“否定之否定”对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进行反复思考,要与时俱进,多读书,读好书,使自己的理论知识系统化。
3.持之以恒的准则
撰写教学反思需要我们对每一节课,甚至对教学中某一个重要细节都要做到“反思,批判,凝练”,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倾耗我们大量的人力与心血。因为这个反思不是简单的概括,而是“对行动的反思”要在实践基础上反复获取经验与积累,内在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提炼和琢磨。瓦莉认为“反思”是将理论及基于知识的经验与实践相关系,略论自己的教学与以实现改革为目标的学校前景,以多视角思量情景,看到不同于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以及理解教学的广泛的社会与道德的植根之地。
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其他的社会活动一样,都有它的理论支持和依据,我们的逐渐形成的理论经验会慢慢过渡为一种理性行为,我们在反复的实践到理论,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规律逐步清晰,而这一规律又成为我们教学的可贵财富,俗话说“我们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我们通过撰写教学反思,不断教学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反思学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时整理课堂教学内外的得和失,通过反思将教学实践理论化,为自己也为别人提供一点教学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