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俄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俄罗斯民族性结构的关系》-俄国文学论文范文[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内容提要:俄国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俄罗斯民族身份的复杂性及知识界采用比较视野认识息息相关,这也就决定了该学科首先是要解决民族性诉求问题,由此导致俄国比较文学的特色是关注帝国境内各族群、斯拉夫文化圈内、欧洲文化圈内、东方文化圈等不同语境中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的主体性功能,进而使得苏联时期的文学关系探讨成为俄国比较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俄国比较文学的这种特色是以历史诗学探讨为理论基础的。

关键词:俄国比较文学;民族性诉求;文学关系探讨;历史诗学  

在俄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规范的学科被命名为“比较文艺学”(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елитературоведение),又可称为比较诗学(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поэтика)①,它远不是意识形态在学术领域的延伸,而是与俄罗斯民族认同相关的人文学科。它创建于19世纪末,而作为一种措施和意识从18世纪就开始存在了。这种情形是由俄国独特的民族性结构所决定的,而民族性结构又反过来深刻作用了这门学科在俄国的发展历程,也培育了比较文学的俄国式特征。

一   

俄罗斯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发展为跨亚欧大陆的帝国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其文明结构的不断重组,导致标志着俄国身份的斯拉夫文明在历史变迁中被复杂化,这就给俄国带来了对身份认同的困难。于是,自18世纪俄国被彼得大帝人为纳入欧洲版图后,知识界就开始探索俄罗斯民族性问题,且考量过程一定要置于东西方语境中,这就导致了俄国是最早对西欧经验关于人类的普遍意义或绝对价值提出疑问的民族,斯拉夫派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西方世界”概念表示非我族类、定义本土文化对立面的知识群体。伴随300年来的现代化运动,“民族认同”成为知识界最关心的课题,出现了一批以比较视野透视俄国民族身份问题的杰作,这些著作一次次地震动了俄国知识界。随之,这种试图通过与他者进行比较以阐释俄国问题的做法,逐渐被提升为知识界认识俄罗斯的传统。这种情形显然有利于促进俄国比较文学的形成,同时也决定了俄国比较文学带有相当的民族性考量和地域性特征。不仅如此,东正教文明与俄国斯拉夫传统逐渐有机融合为一体的情形,超越时代和社会制度地左右着一代代俄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导致“俄罗斯文化乃一种综合性文化。俄罗斯艺术家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专家’……在俄罗斯,正如绘画、音乐、散文、诗歌是不可分离的那样,哲学、宗教、社会舆论乃至政治不仅不能与前者不可分离,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紧密相连。这两部分汇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一股强大的洪流,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珍宝”。②这种打破文类或学科限制审视“俄罗斯问题”的惯例,也使18世纪以来知识界探讨俄国文化问题并不遵守西方学科分类规则,文学探讨自然不纯粹是审美略论和科学判断,而是与其他各学科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探讨,进而导致俄国文学探讨是跨文体跨文类的,如俄国比较文学之父А•Н•维谢洛夫斯基(1838 -1906)就认定文学史是表现在哲学、宗教和诗歌运动中并用语言固定下来的文化思想史,而不是对一份散落在编年史中的文学事实清单进行美学评论和道德评价。③在这两种视野下审视俄国文学发展问题,知识界大多会选择比较和综合略论措施,而且这样认识本土文学倒也吻合俄国文学发展的实际,也容易看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在。1830年代俄国文学杂志特别明显地反映出与西方尤其是与德国思想界的密切关系, 1840年代“自然派”文学创作和现实主义批评显示出唯物主义和启蒙理性的作用力。西方文化对俄国的深刻作用,促进了具有现代文体意义的俄国文学之逐渐形成,并使之与西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知识界在比较视域下认识俄国文学意义、寻求本土文学发展之路的意识,这种自醒意识构成了俄国民族主义传统之一,也酝酿出比较文学面对西方文化作用的复杂态度。著名作家苏马罗科夫(А•Сумароков,1717-1777)针对18世纪俄国文学创作中明显的西化趋向,了轰动一时的《论消除俄语中的外来语》;诗人茹科夫斯基(1783-1825)自称“重视德国诗歌……通过对它的模仿、借鉴,使德国诗歌切近俄国诗歌而被消化吸收”;④维亚泽姆斯基公爵(П•Вяземский, 1792-1878)之力作《论普希金的中篇小说〈高加索的俘虏〉》(1822)采用作用探讨措施,较早地提出了普希金创作中的“拜伦主义”问题,及时警示诗人有意识培养民族主义的审美倾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思想家恰达耶夫(1794-1856)的杰作《哲学书简》(1828-1936)透过比较视野发现俄国无助于人类进步的残酷事实,采用综合措施评述其中原因在于缺乏真正的民族认同,这直接导致俄国知识界在1830年代后期开始分化为西欧派和斯拉夫派,而且分化主要是在文学论争过程中进行的。别林斯基在《对于俄国文学的感想和意见》(1846)中说道,俄国文学一度以抄袭西方样本自傲,到了普希金和果戈理时代,俄国文学才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从学生变成了大师,不再模仿西方而面向俄国生活和现实。⑤同样,屠格涅夫、赫尔岑、诗人迈科夫和安年科夫、史学家格拉诺夫斯基等西欧派人士,都先后主张过要以西方文化改变俄国文学的贫弱状况。至于在比较文化中表达对民族性的诉求则更是斯拉夫派的普遍选择,霍米亚科夫(А•Хомяков, 1804-1860)以其系列力作《外国人对于俄国人的意见》(1845)和《俄国人对于外国人的意见》(1846)等,强烈批评俄国崇拜西欧之风,强调要充分估计到对西欧顶礼膜拜的后果,进而在《论俄国能否出现自己的文艺学》(1847)中应用作用探讨措施略论“自然派”深受西方理性主义思潮作用之不足,认为满足于从西欧引进虚假的知识而批评俄国现实问题,将会意味着对真正俄国的忽略。这样表达民族性诉求,也是斯拉夫派其他重要学人的普遍选择。这两派争论产生的积极结果是:如何提升俄罗斯民族性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意义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当然,这种民族意识和比较视野也构成了后来俄国比较文学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这种用比较措施认识俄国文学的历程,在19世纪后期人文学术探讨趋于规范、学院派学术制度形成之时,终于催生了学科意义上的俄国比较文学。据俄国比较文学大师日尔蒙斯基考证, 1870年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了“总体文学”课(курс“всеобщаялитература”)事实上就是严谨规范的“比较文学探讨”。⑥然而,俄国学术制度向来附着于帝国整体格局,科学院和大学的学术探讨虽有相当的自由,但是民族性问题却超出意识形态规定而内化为学者们的信念,深深作用着当时包括文学探讨在内的学术进展。⑦比较神话学派代表性人物阿法纳西耶夫(А•Афанасьев, 1826-1871)在百万言巨著《斯拉夫人艺术创作中的自然观。浅谈斯拉夫传说和信仰与其他亲属民族神话故事的比较探讨》(1866-1869)中应用比较语言学和比较神话学措施略论世界民族神话的差别,认为随着语言的地域分化,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用语言传承的神话也就逐渐远离了原始词根意义,不断被后人赋予新用语的含义;科学院院士佩平(А•Пыпин, 1833-1904)的《斯拉夫各族文学史》(1879)采用比较诗学措施整体叙述斯拉夫各族文学发展历程和相互关系,类似于把总体文学具体化为总体斯拉夫文学;阿列克谢•维谢洛夫斯基(1843-1918)在对法、英、俄和东方诸国文学探讨基础上著述的《西方对现代俄罗斯文学的作用》(1883),通过诗学略论发现:正是西方文学对正在形成的俄国文学的积极作用,才使俄国文学在18-19世纪获得了很大进步,进而断言文化封闭和文学隔绝之类情形是可怕的,确认俄国文学应该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诸如此类的扎实探讨,促成了比较文学在俄国建立伊始就取得了重大成就。当然,当时一批思想家也从比较文学角度评述俄国文学发展与西方思潮之间的关系,如著名思想家舍斯托夫推出了《托尔斯泰伯爵和尼采学说中的善:哲学与布道》(1900)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悲剧哲学》(1902)等,同样促进了俄国比较文学在后来发展中注重探讨思想的作用关系问题。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俄国建立起来以后,它并没有像其他很多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那,俄语专业论文俄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