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景和语言世界图景的含义及其特点》俄语论文[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18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世界图景和语言世界图景的含义及其特点》俄语论文

摘要: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就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认知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经这一认知过程所形成的世界知识总和就是世界图景。俄语论文语言是世界图景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和活动方式通过语言展现出来,由此而形成语言的世界图景。
关键词: 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认知
引 言
近年来,随着语言与文化探讨的深入发展,一个新的关键词--—语言世界图景已成为语言与文化探讨领域中的热点。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于是在人的观念中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形成了对世界各个方面的知识。人类对世界知识的总和就是世界图景。
“世界图景”被引入人类各项活动领域是因为:在某一特定学科或社会意识内存在着对现实世界不同的认知方式,由于认知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世界形象,所以有必要用世界图景的概念对各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作出论断。不同的社会意识领域如神话、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对世界认知的总体形象的形成各有不同。由此说明需要引入世界图景概念对不同的科学范式及其认识成果作论域区分以及对人类认识与演进的内在逻辑性加以说明(彭文钊2002:74 )。
世界图景主要是由语言表达的。人类借助语言来认知世界。在人类和世界的相互关系中,人的思维和思维方式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而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工具,对人的思维方式有重大作用。因此,对语言世界图景的探讨引起了中外许多语言学者的极大关注。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俄罗斯学者Б.А.Серебренников,В.В.Воробьёв,Ю.Н.Караулов,Е.С.Кубрякова,В.И.Постовалова,Е.С.Яковлева,В.И.Телия,В.И.Монсеев,А.А.Уфимцева等人就此课题过著述。我国俄语界对语言世界图景的探讨虽然刚刚起步,但是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相关文章针对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作了较深入的文化释义(参见彭文钊论文《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探讨:理论与措施》2002),就世界图景和语言世界图景的概念及关系进行了阐述和略论(参见杨仕章,语言世界图景刍议,2001)。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世界图景和语言世界图景的含义及其特点进行初步的研讨。
一、世界图景的含义及其特点
1. 世界图景的现实性和理念性
“世界图景”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Herez)在物理学领域首次使用。他把物理学世界图景定义为外部事物和内部形象之总和(彭文钊2002:61)。如此结论归因于外部事物具有直观性(наглядность)和内部形象具有理念性(концептуальность),即:认知的方式存在于认知主体的理念之中。因此,世界图景是现实的,也是理念的。现实性体现在本身是现实世界的映象,人的意识容易达到;理念性归因于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部分,需要在世界认知过程中生成,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在认知的过程中去理解和阐释。因而根据不同的主客体关系形成不同的世界图象。现实世界图景是理念世界图景的外部显性表现,它所显现出来的那部分世界形象,存在于人的物质实践和各种文化产品之中。“虽然理念的世界图景和现实的世界图景都不可缺少,但表现在符号形式中实体化了的现实世界图景更富有实际的阐释价值。”(彭文钊2002:67)
在俄语中,译之于德语das Bild的картина和俄语的picture仅有“图景”、“图画、”“图象”的意思,而德语das Bild不仅表示“图景”、“图画”、“图象”,还表示“模型”。“图象”只是客观事物的表面映射,而“模型”则含有事物内部的结构。俄语的картина和俄语的picture都仅仅表达了德语das Bild的表面具象意义,而未能表达出其内部的具体个性结构,因而常常和модель(model),схема(scheme),образ(form)等词混用。而“世界图景”这一概念表示对世界知识的总和,具有整体性特征。当我们使用картинамира这一术语时,必须从现实和理念两个方面来理解,使之和“图画”、“图象”、“图形”、“形象”等词区别开来。
2. 世界图景认知过程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图景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全过程,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1)认知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体和群体,2)认知活动的客体,包括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具象世界和抽象世界,3)认知活动的结果,通过一定认知活动方式获得的世界形象(转引自彭文钊2002:68)。
人类在发展,人类认知的对象不停地改换,社会意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导致了在不同社会意识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图景产生了多样性。例如,代表朦胧意识的神话世界图景,代表崇拜意识的宗教世界图景,代表理性意识的哲学世界图景,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示世界映象的艺术世界图景以及代表演绎、证实和推理意识的科学世界图景。
世界图景的认知客体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它包括宇宙、天体等宏观世界,也包括细胞、基因等微观世界;既有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如花草树木),又有虚构臆想的形象(如妖魔鬼怪);可以是自然生成的现象(如雷电),也可以是人类所创造的产品(如电力)。认知对象可选择实在的物象(如书籍、桥梁),也可能是抽象的概念(如灵感、理想)。这些认知客体直接作用着主体的思维,使之在各种不同的范畴内进行选择、评价、切分、归类等活动,最后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产生不同的世界图景。
由此,可把世界图景的三个组成部分用一个函数公式f (X, Y) = Z表示出来,自变量X为认知主体,自变量Y为认知客体,因变量Z为认知结果,X和Y可能分别是单项变化。公式表明,X和Y的任何一项变化都会引起Z值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但是Z值的变化不仅仅是由于X和Y的变化而引起,这里起重要影响的还是f (X,Y)的变化方式,也就是认知过程所采取的方式,这一点在函数公式中并未显现出来。因此,认知方式往往被忽略。
同一个认知主体X对同一个认知客体Y而言,由于认知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Z ,从而形成不同的世界图景。如果盲人用视觉去感知事物,则周围是一片黑暗,如果他用听觉去感知事物,周围则是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
世界上只有盲人音乐家,没有盲人画家。而聋哑人感知世界,恰好与盲人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形成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世界图景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与人的认知能力、精神活动密不可分,这体现了人对世界图景式的表达。因此,有时同一认知主体以同一认知方式去认知同一客体时,也会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如:盲人摸象。
认知方式存在于认知主体的理念和行为主体的想象之中,在那里复现事物形象,塑造创新事物形象是想象认知过程的首要任务。把世界图景理解为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对各种现象所形成的看法并不很科学。“对世界图景最恰当的理解,是把它定义为一种世界的全貌,它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基础,表现为其携带者对世界本质特点的认识,是人所有精神能动性影响的结果。”(В.И.Постовалова,转引自杨仕章2001:377)
3. 世界图景的科学性和普遍性
世界图景学说首先是在物理学科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和抽象的数学阐释模型的运用,世界图景的阐释摆脱了单一学科的局限,走向作为整体存在的科学世界图景(научнаякартинамира)。”(彭文钊2002:61)所谓“科学世界图景”首先指的是自然科学的世界图景,局限于某学科之内。它应用略论、归纳、演绎、实验、推理等准则和措施以其基本概念来表达对某学科的整体认识,从而描写、解释和预测所发生的科学现象,揭示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它是人们进行科学创作时对世界的认识。
我们通常说的“科学性”实际上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性”。它排斥来自人的主观世界的干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日心体系学说”之所以能够推翻“地心体系学说”就是确立正确的科学世界图景的结果。
随着科学世界图景探讨的深入和发展,其概念和认知方式逐渐扩展到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图景的探讨对象向多元化方向延伸。除了物理学世界图景、化学世界图景等等之外,又出现了诸多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世界图景,如哲学、,俄语论文网站俄语论文网站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