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6-10 Abstract 10-15 绪论 18-31 第一章 文学审美性与语言形式的独特表现 31-57 第一节 作为“文学性”的语言与形式 31-35 第二节 文学语言形式的特征、构成与功能 35-53 一、语音表现形式: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36-39 二、文学语言的构成:程序奇特化与材料形式化 39-46 三、文学语言的结构功能 46-53 第三节 语言形式的问题与思考 53-57 第二章 语言形式与语义复义的有机统一 57-89 第一节 以“文”为本和文学特异性 58-70 一、以“文”为本:著作语言形式的本体性 58-62 二、文本有机构成与文学语言的语义特征 62-70 第二节 语义多重的表现形态与修辞组织 70-84 一、含混 70-74 二、反讽—悖论 74-78 三、隐喻 78-82 四、张力 82-84 第三节 文本语义结构的意义和问题 84-89 第三章 意义生成与文学语言的结构模式 89-115 第一节 “结构”问题的理解与异同 90-94 第二节 文学结构的抽象形式与系统化模式 94-104 一、语言的诗歌功能 94-98 二、语言的深层叙事结构 98-104 第三节 文学语言的符号结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104-111 一、文学的二级符号系统:内涵义与外延义 104-108 二、文学的符号意指系统:元语言与含蓄意指 108-111 第四节 “结构”的问题性 111-115 第四章 文学生产与语言活动的文化建构 115-170 第一节 “语言转向”的彻底性:文学、语言与实在 116-124 一、“语言转向”的双重内涵 116-120 二、语言哲学与语言活动 120-124 第二节 “文本”的解构力量 124-143 一、文本性:文本之外空无一物 125-133 二、文学语言的修辞性 133-143 第三节 “文本”的意指开放 143-158 一、文本:能指的编织物 143-150 二、文本作为互文性 150-158 第四节 由语言到话语 158-170 一、一切均在话语之中 158-165 二、话语建构中的“东方” 165-170 结语:语言批评演变的回顾与启示 170-174 主要参考文献 174-183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 183-184 致谢 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