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4 Abstract 4 目录 5-7 绪论 7-10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7-8 二、学术界探讨近况 8 三、探讨措施 8-9 四、文章的逻辑框架 9-10 第一章 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0-23 一、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0-18 (一) 帝国主义体系中的俄国国情 10-12 (二) 民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喧嚣 12-18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18-23 (一)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对于思想教育的理论 18-21 (二) 传统积淀:俄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21-23 第二章 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主要内容 23-33 一、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3-27 (一) 列宁理论教育思想形成阶段 24-25 (二) 十月革命前列宁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 25-26 (三)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理论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26-27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7-33 (一) 主张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7-29 (二) 加强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9-31 (三) 重视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31-33 第三章 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理论特征 33-42 一、列宁理论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性特征 33-36 (一) 共性之一:科学性 33-34 (二) 共性之二:革命性 34-36 二、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个性特征 36-42 (一) 理论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统一 36-38 (二)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38-39 (三) 理论教育目的与影响的统一 39-42 第四章 列宁理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和现实意义 42-51 一、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 42-48 (一) 毛泽东对列宁思想的发展 42-43 (二) 邓小平对列宁思想的发展 43-45 (三) 江泽民对列宁思想的发展 45-46 (四) 胡锦涛对列宁思想的发展 46-48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 48-51 (一) 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开展的理论教育工作 48-49 (二) 有利于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9 (三) 有利于应对严峻的挑战,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49-50 (四) 有利于宣传和发动群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0-51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4 在读期间的学术论文与探讨成果 54-55 致谢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