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3-6 英文摘要 6 第一章 导论 12-24 一、 探讨的背景及意义 12-15 (一) 探讨背景 12-14 (二) 探讨的目的及意义 14-15 二、 国内外探讨动态 15-22 (一) 国外国际经贸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15-21 (二) 国内探讨动态 21-22 三、 探讨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22-24 (一) 探讨思路 22-23 (二) 探讨措施 23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23-24 第二章 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基础理论 24-39 一、 马克思对于国际贸易的理论 24-32 (一) 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4-31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31-32 (三)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32 二、 西方对于国际经贸合作的理论 32-39 (一) 资源禀赋学 33-35 (二)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理论 35-37 (三) 基于需求差别的贸易理论 37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37-39 第三章 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背景 39-52 一、 中俄经贸合作的政治背景 39-42 (一) 中俄国家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39-42 (二) 普京执政以来的中俄国家关系 42 二、 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经济背景 42-46 (一) 中俄经贸关系的历史进程 42-44 (二) 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的状况与特点 44-46 三、 俄罗斯农业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46-52 (一) 转轨以来的俄罗斯农业 46-48 (二) 俄罗斯农业危机产生的后果 48-49 (三) 俄罗斯农业发展前景 49 (四) 中俄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农业合作基础 49-52 第四章 基于供给的略论:中俄农业生产及其发展前景 52-70 一、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 52-55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52-53 (二) 中国农用资金的投入 53-54 (三) 中国农业技术及农用土地的使用 54-55 二、 中国农产品供给略论 55-57 (一) 中国农产品的供给近况 55-57 (二) 中国农业生产的未来趋势 57 三、 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特点 57-58 四、 俄罗斯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 58-64 (一)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58-60 (二) 俄罗斯农用资金的投入 60-62 (三) 俄罗斯农业技术及农用土地的使用 62-64 五、 俄罗斯农产品供给略论 64-66 (一) 俄罗斯农产品供给近况 64-65 (二) 俄罗斯农业的发展前景 65-66 六、 俄罗斯农业发展的特点 66-70 第五章 基于需求的略论:中俄农产品需求近况及前景 70-84 一、 中俄两国农产品市场需求略论 70-75 (一) 中国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略论 70-72 (二) 俄罗斯农产品市场需求略论 72-75 二、 中俄两国居民消费的作用因素略论 75-80 (一) 中国居民的收入与农产品消费略论 75-76 (二) 俄罗斯居民收入与农产品消费略论 76-80 三、 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市场环境因素略论 80-84 (一) 中国市场环境对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作用 80-82 (二) 俄罗斯市场环境对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作用 82-84 第六章 基于合作的略论: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近况与前景 84-103 一、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合作的略论 84-91 (一)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84-90 (二) 中俄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90-91 二、 中俄农业产品贸易略论 91-95 (一) 农产品在俄罗斯进出口中的地位 91 (二) 中俄双边贸易的结构及特点 91-92 (三) 中国对俄农产品出口的现实特点及制约因素略论 92-95 (四)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95 三、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略论 95-103 (一) 中俄科技合作的经济略论 96 (二) 俄罗斯农业科技水平及实力略论 96-98 (三)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近况略论 98-100 (四)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100-103 第七章 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战略探讨 103-113 一、 中俄农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的制定准则 103-104 (一) 与两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准则 103 (二) 与两国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发展阶段相适应准则 103 (三) 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准则 103 (四) 注重中俄两国粮食安全准则 103-104 (五) 互助互利共同发展准则 104 二、 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战略构想 104 (一) 合作重心东移战略 104 (二) “三步走”战略 104 (三) 面向亚太市场战略 104 三、 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实施对策 104-113 (一) 推动中俄农业经贸合作升级的三个发展阶段 104-110 (二) 推动中俄农业经贸合作重心东移,带动两国农业经贸合作发展 110-112 (三) 结束语 112-113 参考文献 113-117 附录 117-131 致谢 131-132 作者简介 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