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农业体制改革之比较[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中国和俄罗斯的农业体制改革都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两国农业体制改革选择的道路不同,目标不同,方式不同,因此绩效存在很大的异同,本文略论了产生异同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农业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3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8-0034-02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这两个国家都在上世纪进行了举世瞩目的农业体制改革。中国的农业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俄罗斯的农业体制改革至今也有15年的历史。2000年中国农林牧副渔的总产值为24916亿元,是1978年的17.8倍。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2001年达到2366元,提高了17.6倍。近几年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2017年粮食产量达到了49746万吨,实现了连续三年增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17万人。俄罗斯农业体制改革以来,从1990年到1999年,俄农业总产值下降了42.7%,劳动生产率下降了1/3,每年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大量粮食,整个农业生产倒退20年。2000年普京执政后,农业经济形势逐渐好转,连续8年粮食增长,2017年粮食产量在7500万吨左右,保持了1.5%的增长率。
  中俄农业同样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俄语论文范文,从结果看存在很大异同,究其原因主要有:
  1.国情不同。中国人多地少,1978年中国总人口9.6亿,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5公顷,80%以上人口在农村。俄罗斯人少地多,1991年开始改革,当年总人口只有1.48亿,人均耕地面积达0.89公顷,农村人口仅占26%。中国与俄罗斯农村劳动力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差悬殊。中国农村劳动力多达3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过剩,俄罗斯农村劳动力只有近2000万人,农村劳动力相对较少。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因而农机设备不需做更大的更新换代,固定资产投资少,由于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自然半自然经济,小生产的心理习惯长期存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中国农民的心态,很受农民的欢迎。而俄罗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人力资源匮乏,农民长期生活在集体农庄里,对集体劳动、福利待遇、医疗健康等生活保障形成了依赖心理,因而妨碍其接受私有制。
  2.目标不同。中国改革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通过农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保障。为此,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方法,如对农产品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实行价格双轨制,增加农民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等。俄罗斯是按照西方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进行改革,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只有全面实现私有化,才能建立市场经济。同时过分依赖和相信市场经济的影响,放弃了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俄政府强力推行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在私有化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同私有制相适应的农业经营体制,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3.起步程序各异。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保持了土地公有制,农业体制改革是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几户农民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这一由基层农民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创造出的新的农业经营模式立即得到各级组织的支持。1979年中共中央将农民这一伟大创举称为“家庭联产承包制”,尔后在全国普遍推开。这种经营体制使农业生产增加自主性和使经营规模形式具有多样性。俄罗斯农业大规模私有化始于1991~1992年,大量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土地以“土地份额的”形式无偿分配给个人。在政府的推动下,确立了私有化的土地产权制度,但农业经营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过激的改革方法不仅没有促进农业发展,反而使农业陷入危机中。在苏联时代,作为计划经济的特征,长期以来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是农业中居于绝对地位的经营形式。土地私有化是把原来由国家或集体农庄所有的土地转为私人所有,这是农业私有化的起点,没有土地私有化就不可能有私人农场的出现。但是土地私有化并不能自动地建立私人农场。实践表明,大量农户在获得私有土地后,并没有建立起商品化的私人农场,而是走向家庭副业式的生产。因此仅仅有土地私有化是不够的,还要推动私人农场的建立。
  4.方式措施不同。中国的农业体制改革是采取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由最基本的农民群众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创造出新的农业经营形式,“先试点,俄语毕业论文,后推广”,“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实践取得经验,随后以点带面,加以完善,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这种经营形式,制度变迁成本低,见效快。俄罗斯农业体制转轨中缺少中长期规划和远景发展战略,不顾自身国情,照搬西方农业发展模式,组建农场经济,采取激进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强制实现土地私有化,当局还命令农庄必须在3个月内作出决定向土地私有制和集体股份制过渡,一年内完成农庄和农场的改组和重新登记工作。这种不顾农民长期形成的习惯和心理特征,不考虑广大农村的现实条件,在没有充分思想和组织准备情况下的改革,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
  由此可见,中俄两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相差很大,劳动力、机械化水平、集约化生产组织程度都不同,两国农业体制改革的战略、路径、方式也不同,因此农业改革绩效也不同。
  中俄两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农业均处于向现代化转型期,上述对中俄农业体制改革的比较略论,关于深化中国农业体制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是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西方经济理论是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实践中创立的,不一定适合经济转轨国家,尤其是不适合有着70年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俄罗斯。俄罗斯是一个大国,疆域辽阔,情况复杂,任何一国成功模式都不能照搬,只能根据自身实际,强调农业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否则按照别国模式进行改革,政府就丧失了制定和实施政策的独立性。
  二是政府应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经济体制改革是利益关系的再调整,提高农业效益无非是增产和增收,假如增产而不增收,农民就没有积极性。在改革中没有农民收入增加这一利益的驱使,忽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产品的增加是不可能的,改革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是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政策。农业的增产离不开资本、技术和设备的投入,这一切不是农民可以用农产品等量交换的,而应由国家扶持,由工业反哺,中国在市场化过程中,国家要制定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扶持农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宫秀芬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