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余人”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为经典的人物画廊之一。“多余人”不仅是社会思想发展过程中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代表,同时也是具有深刻民族性的典型人物,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性格某些本质特征,本文拟从探析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特点入手具体略论“多余人”形象系列所呈现出的俄罗斯式的性格特点。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多余人;忏悔;矛盾;漂泊者 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艺术、哲学和思想迅猛发展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俄罗斯的文化阶层对俄罗斯民族的精神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多余人”形象系列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他们真实地反映了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贵族知识分子的苦梦、彷徨和无所适从,他们是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所塑造的具有民族特点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俄罗斯思想的一些重要特征。 一、“多余人”是忏悔式的贵族形象 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民族, 它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作用。东正教认为人通过忏悔不仅可以救赎自己, 而且可以接近上帝。东正教构成了俄罗斯文学的重要文化源泉。俄罗斯文学具有强烈的反省和忏悔意识。这种传统在启蒙思想的作用下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变成了对自己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多余人”形象系列正是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自己未能尽到社会责任的忏悔,作为“多余人”, 他们大都对当时封建贵族的生活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厌恶这个群体,但是他们由于自身的教育和阶级局限性又无法融入到广大人民当中。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作用下俄国诞生了一种人:他们是具有良知和反省精神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西方的启蒙主义思想,与上流社会的主流生活格格不入,但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又找不到出路,只好游离于社会的边缘,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和精力,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所谓“多余的人”,他们就是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苦闷而彷徨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按照赫尔岑所说, “多余的人, 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① “多余人”都出身于贵族家挺,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根本不必为生活担心,他们从小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正是教育使他们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也许人们追求财富、荣誉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作为一出生就拥有财富的贵族地主,他们渐渐认识到正是自己的特权地位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他们的忏悔主要表现为对本阶级价值标准的背离,不再把追求功名利禄、家庭幸福当作自己人生目的,作为上流社会、贵族阶级的一员却走上了与本阶级的价值标准相背离的道路。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学识广博、聪明深刻的奥涅金在二十六岁时仍然是个既无公职也无家室的人,成为上流社会眼中的怪人。毕巧林同样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他思维敏捷,才华出众,具有非凡的洞察力,但是他同样没有寻求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是在爱情游戏中发泄自己旺盛的精力。“我爱女人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快乐。”②他寻找的不是真实的幸福,而是短暂的刺激,他的一颗充满厌倦的心灵既不珍惜别人,也不珍惜自己。赫尔岑笔下的 “多余人”别利托夫到了三十岁也和奥涅金一样是个既无职务也无家室之人,他远离本阶级的生活圈子,在漫无目的的游历当中度过了自己最好的年华。罗亭也同样出身贵族,不满现实,向往自由,他曾经用热烈的言语唤醒了人们沉睡的心灵,最后他死在巴黎街垒的巷战之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博莫洛夫也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青年,他也曾经担任过公职,但是很快就放弃了。他以一种极端消极的方式,无所事事的懒散远离了社会,对他而言宁静安详的奥博莫洛夫卡既是他童年的回忆,也是他一生的向往。 二、“多余人”是矛盾的民族性格的体现 别尔嘉耶夫曾经指出,俄罗斯民族是个易走极端的民族,这种极化的产生既有地域的原因,也有宗教和斯拉夫民族自身的原因。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的交界之处,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同时又既是东方,又是西方,“它同时含纳了西方和东方两种因素,在精神深处有两股势力发生着冲撞和相互影响。在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上生长起来的文化,明显具有一种‘二律背反’的特点。” ③东方与西方两种力量在俄罗斯民族精神中不停地角逐,造成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思想家B・罗赞诺夫在《列・托尔斯泰与教会》中写道‘俄罗斯会出现这样的怪事:一个杀了旅伴的人在其口袋里找到一根香肠,如果那一天正好是守斋日、不允许吃肉的话,哪怕他饥肠辘辘,也绝不会违背教规去吃肉……’”④“多余人”作为民族性格的代表同样也表现出了矛盾的性格特征。 奥涅金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他对待达吉雅娜和连斯基的态度上。最初他以“家庭生活圈子限制自己的行为”为借口,冠冕堂皇地拒绝了达吉亚娜。几年之后奥涅金再次与达吉亚娜重逢,这时的达吉亚娜已成为一位仪态万方的贵妇人。奥涅金又疯狂地去追求达吉亚娜,可是此时的达吉雅娜已经不可能再有别的选择。奥涅金对达吉雅娜的追求也并非上流社会的逢场作戏,无论是他开始的拒绝,还是后来的热烈追求都是真诚的。也正是因为真诚才展示了他性格上的矛盾。对连斯基的态度奥涅金则表现得更为极端,并且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年轻诗人连斯基是他在乡村生活中唯一的朋友,然而这唯一的朋友却因为一点误会被他在决斗中打死了,这既是上流社会的害人习俗所造成的悲剧,同时也是奥涅金性格的悲剧,他痛恨上流社会的行为原则却无法摆脱这种原则的束缚。 毕巧林是个比奥涅金更加矛盾的人,他的怪诞性格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冷与热的对立矛盾。一方面他具有良好的天赋,具有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感情,另一方面他又对生活心灰意冷,内心充满厌倦。这种怪脾气在他与契尔克斯少女贝拉的关系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的冷漠直接导致了贝拉的死亡。贝拉死后,马克西姆以为他一定非常痛苦,可是毕巧林却无动于衷,甚至“抬起头来笑了”,这一笑不禁让马克西姆浑身战栗。 三、“多余人”是无根的漂泊者 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中指出,俄罗斯民族很少恋家,比较容易脱离家庭。俄罗斯民族在本性上比西方民族更倾向于流浪与漂泊,在漂泊中寻找真理或逃避现实。正因为如此一些朝圣者在俄罗斯大地上行走却始终不定居,他们在行走中寻找真理,追求理想,这在西方是很罕见的现象。 俄罗斯民族这种漂泊的天性也在“多余人”身上表现出来。奥涅金在打死连斯基之后心中十分痛苦,为了抚平自己受伤的心灵,他在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漫游了三年之久。毕巧林是个四处流浪的军官,从彼得堡来到高加索,离开高加索后被派往格鲁吉亚,此后又前往波斯,最后死在从波斯回国的途中,虽然不是漫无目的地到处漂流,却始终远离自己的家人和上流社会的生活圈子,作者借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之口表达对毕巧林的看法“……我可一向就清楚,他是个漂泊不定的人”。别利托夫在在种种尝试失败以后也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漂泊生活,母亲的思念并不能拴住那颗渴望漂流的心,他走的地方更远,巴黎、德国、瑞士……在欧洲大陆流浪了八年之久,没有目的,也没有终点,在小说的结尾他再次踏上了漂泊之旅,留在他身后的是两个深爱他的女人,他的母亲和垂死的克鲁奇菲尔斯卡娅。 “多余人”的漂泊反映了他们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找不到自己合适位置的苦闷心情,漂泊既是对本阶级价值原则的反抗方式,也是他们对毫无出路的现实处境的一种逃避手段。他们不仅是身体上的漂泊者,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流浪者,这种居无定所的身心状态反映了个人和社会历史的冲突,才华无法施展,理想无法实现,也许惟有流浪、惟有逃避才是他们摆脱内心苦闷的唯一措施。 注释: ① 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 辛未艾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 第63页。 ②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草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 第136页。 ③ 《别尔嘉耶夫集》,汪建钊 编选. 上海远东出版社 , 2004年4月第二版,第4页。 ④ 《俄罗斯文学简史》 ,任光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 第134页。 ,俄语专业论文,俄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