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是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处于转型时期,社会思想混乱、多种社会思潮盛行,使俄罗斯再度陷入危机状况下提出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缺失,使社会思想道德陷于失序。为此,俄罗斯政府积极着手从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四个方面建构新意识形态。尽管新意识形态的建构还未成熟,但仍可从中借鉴成功的经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罗斯新思想 社会转型 意识形态 一、“俄罗斯新思想”产生的背景 1991年12月25日,当“镰刀锤子旗”缓缓地从克林姆林宫降下,标志着曾经创造了发展奇迹的苏联解体了。历经70年风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否定,共产主义的颠覆摧毁了民众多年以来心理依托的信仰。伴随着苏联和俄罗斯急剧的政治和社会转轨,原苏联时期共产党一党独存的局面被多党制所取代,原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意识形态。解体后,各个阶层和团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基于各自的诉求,提出了多种思想理论,俄罗斯意识形态领域中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交替存在。 苏联解体后,人民对国家历史产生了怀疑与排斥,对国家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与信任。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瞬间瓦解,而俄罗斯不能及时寻求到适合国家发展的意识形态,这一切是俄罗斯文明定位发生困惑的直接原因。此刻,解决一直困扰俄罗斯人民的历史定位、地理定位和精神定位显得越发迫切。 无论是国家领导人、社会精英或知识分子,都清楚的意识到,只有建构统一的国家意识意识形态,社会拥有高尚的精神准则及公民道德规范,国家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取独立发展的机会,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所以,从叶利钦时代开始,俄罗斯就一直在积极探究一种统一的国家意识,一种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的精神,而“俄罗斯新思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俄罗斯新思想”概述 传统的“俄罗斯思想”包括“东正教、专制制度和人民性”这三个准则范围,而“俄罗斯新思想”主要内容可高度概括为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四个方面。这四个因素相辅相成,爱国主义是旗帜,强国意识是核心和支柱,国家观念是手段和动力,社会团结是基石。 1.爱国主义 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指出“丧失爱国主义精神,就丧失了民族自豪感和尊严,我们将丧失人民创造伟大创举的能力”。叶利钦时期,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下,社会道德退化,人民缺少共同的国家意识,缺少对祖国的热爱和尊重,这些困境直接威胁着俄罗斯社会的生存能力。 从俄罗斯的发展历史中不难发现,爱国主义在其中所起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在战争时期、遭受侵犯的时期、发生社会冲突的时期、革命时期、发生自然灾害和其他灾害的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高尚的激情,表现为为了自己的人民、为了自己的祖国的特殊牺牲精神。在俄罗斯社会转型背景下,将爱国主义融入“俄罗斯新思想”中,有利于调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纷争,让各方发展力量立足于同一个点,向同一个目标不断前进,整合社会发展动力,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社会改革。 2.强国意识与国家观念 强国意识和国家观念在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一直起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在俄罗斯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强大的国家意识一直决定着俄罗斯人的思想倾向。从1492年莫斯科自封为“第三罗马”开始,使命感就开始深入到俄罗斯人的精神中,并一直影响于俄罗斯人的选择。正如普京所言“俄罗斯过去是,将来也还会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它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特征决定了这一点。”强国意识是“俄罗斯新思想”的核心,虽然俄罗斯历史上充满了曲折和困难,但是对外扩张的“强国意识”始终是维系全民族的精神支柱,正如历史学家克留切夫斯基所说:“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历史。” 普京认为,国家应该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从苏联解体到自由主义改革,尽管经历了种种挫折,但是民主、法制、自由等观念深入俄罗斯人的心中,他们清楚的认识到,国家观念不是照搬别国经验,而是在理性略论本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历史遗留的优良传统,吸取在改革探究中失败的经验中所形成的。俄罗斯不倡导无国家主义,而是恢复国家传统的影响,发挥转型期国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影响。 3.社会团结 俄罗斯拥有广袤的土地,但是气候条件严酷,为了生存,也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俄罗斯人的先祖联合形成了村社。俄国的农民村社,是从13世纪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农民共耕社。在这种共有制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即使在村社消失后,仍对人们的观念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俄罗斯人一直比较向往集体生活形式,他们的集体活动一直比个人活动重要得多,这样一来,社会团结就成为“俄罗斯新思想”的切合点,帮助凝聚俄罗斯人民追求发展的力量。 社会团结需要有共同的信仰、追求共同的发展目标,社会需求的迫切性令普京急需寻找一种统一的思想填补俄罗斯意识形态空白,巩固国家政权,整合发展动力。在这样的前提下,东正教――这一与俄罗斯历史有着一千多年密切联系的宗教,俄语专业论文,便成为意识形态的第四个支撑点,也成了社会团结必不可少的粘合剂。 三、基于“俄罗斯新思想”下俄罗斯意识形态构建的路径 1.基于辩证的视角,甄别苏联时期的精神遗产 如何看待历史、评价过去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构建凸现的问题,一味地否定历史、抹黑过去,只会让人民对国家产生怀疑,对未来产生动摇。事实证明,全面否定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给俄罗斯人民造成巨大伤害。普京上台以来,就坚持辩证地看待苏联时期的精神遗产,正如普京所言“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俄罗斯有3/4的时间是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标志下生活的。看不到这一点,甚至否定这一时期不容置疑的成就是错误的。”否定苏联就意味否定了生活在苏联70年历程中的人民所经历和创造的一切,这将会伤害属于那一代人的特殊感情。丢弃历史的民族仿佛人失去了记忆,俄罗斯人亲身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普京对历史的尊重也赢得了人民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应该尊重为苏联的辉煌曾贡献过青春的人们,应该让青年学生清楚国家的过去,不应该在割断历史之下看待俄罗斯的未来。辩证看待苏联时期的精神遗产,利于唤醒中年人的爱国之情,调动青少年关于国家的热爱,强化“俄罗斯新思想”。 2.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2 年,俄罗斯《教育法》中曾规定不允许在教育体系内建立政党和开展政党活动,并取消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原有的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被取缔,几乎全盘否定了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影响。随着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俄罗斯的思想道德秩序曾一度陷入极端混乱无序之中,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青少年道德滑坡严重,缺乏理想信念。随着负面问题的增多,俄罗斯开始重新恢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采取了相关方法。 继叶利钦时期颁布的《俄罗斯学校教育发展纲要(1999―2001)》之后,普京政府颁布了《俄罗斯学校教育发展纲要(2002―2004)》。该纲要除继续保持了上一纲要中体现的对思想道德建设一如既往的重视之外,在方针和内容上都进行了调整,着重体现了普京倡导的俄罗斯新思想的治国理念。《纲要》的重要意图是通过恢复国家责任,增强国家影响,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全社会的地位,从而带动社会各界对下一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关心,使学校、补充教育机构、青少年社会组织、家庭以及社会探讨机构、大众传媒、宗教组织共同构建新的俄罗斯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系统,形成一个“思想道德教育空间”。普京寄希望于教育强国的理念,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培育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3.自由民主模式向“可控民主”政治模式的转化 “可控民主”拥有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一切外在体系,但核心是“可控”:通过民主形式加强中央政府和总统权力,强力推行有利于俄罗斯国家强大的各项改革。“俄罗斯新思想”中强调强国意识与国家观念,放弃了空洞的“民主”口号,对民主加以适当的限制,只有先建立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政权,社会发展才会有所保障。普京上台以来,首先,重拳打击车臣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为俄罗斯的发展提供安全外部环境;接着普京针对俄罗斯党派林立现象,出台《政党法》规范政党活动,实行中派力量大联合,为俄罗斯发展提供稳定内部环境;其次,限制政治寡头势力,将政治权利归还国家,使国家经济社会秩序趋于安稳;最后,将政府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普京认为,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调控不等于苏联时期的指令性经济,而是让“国家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确立社会发展的最佳目标和合理参数,为达到这一目的创造条件和建立各种机制”。 4.调整外交策略,全方位建立现代化联盟 2000年国情咨文中,普京明确提出“我们对外政策的自主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个政策的基础是务实、经济利益、国家利益至上”。在外交策略上,普京抛弃了冷战时期的对阵,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导向,有选择的参与国际事务,采取务实灵活外交风格,捍卫俄罗斯国家利益,提升大国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而在2017年5月,被美国新闻周刊披露的俄罗斯外交秘密文件中,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鲜明地提出“俄罗斯应该与能帮助它摆脱技术落后和经济孤立状态的国家建立现代化同盟,将最大程度地重视加强与世界主要大国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俄罗斯意识形态建构对我国的启示 1.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为多元意识形态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各种思想交汇激荡,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身统一、独立的精神空间,如果为了迎合全球化的呼声,一味的追求去意识形态化,那么失去自我精神的民族将会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正如俄罗斯学者所言“没有意识形态,公民就不能自觉地做出社会政治选择,就没有全民族的认同感,就不会有有效的社会发展远景规划,也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去意识形态化迟早要被再次意识形态化所取代。”俄罗斯的发展也充分印证了这一观点,没有主流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就会出现混乱,人民的行为缺乏正确指导,道德评价缺失成为必然,思想上的混乱致使社会左顾右盼停滞不前。社会不能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吸毒、酗酒、堕胎……彷徨的一代、缺少理想的一代将会为俄罗斯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潜在阻力,也正是逐渐意识到这一困境,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的“俄罗斯新思想”才会被提出。 2.意识形态构建需要尊重本国历史及现实基础 如何正视本国现实以及尊重本国历史思想的智慧结晶,成为意识形态建构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是割断历史另起炉灶,还是在吸收历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今社会现实探析发展道路,成为建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两条路。俄罗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过程中,缺乏历史根基的发展,其破坏性成倍放大――人民缺少归属感、国家存在缺失合法依据、国家尊严荡然无存等。文化的缺失会增强人民关于自身和国家的不信任感,会刺激民众不断探析自身的定位和历史的定位。“俄罗斯新思想”之所以能如此之快地被人民所接受,并按照预期的目标凝聚俄罗斯人民向前发展,其原因就在于它关于苏联历史的辩证思考,关于自己过去的尊重,符合俄罗斯民族的心理。只有立足于本国历史及现实的基础之上,吸纳传统精华,其建构的新的意识形态才能真正适应国家的发展。 3.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多元意识形态下,为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政府应积极掌控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使主流意识形态在与其他思潮的对撞中获得更多民众认同。主流媒体应该积极宣扬主流意识,潜移默化的强化人们关于主流意识的认识,提高社会认同感,营造社会好风气。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该积极建构新的理论基础,为转型中的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只有理论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才会源源不断的发挥指引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素质是国家今后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保障,因而,需要强化学校育人的功能,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学校、社会、舆论三位一体的传播,形成积极导向,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利于社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晓红.“俄罗斯思想”的演变[J].俄罗斯中亚东欧探讨,2017,(1):58. [2]姜晓燕.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教育及村社意识[J].比较教育探讨,2017,(2)79. [3]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N].环球时报,2002-12-02(12). [4]周尚文.“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4):79. [5]董晓阳.村社意识与俄罗斯社会发展[J].东欧中亚探讨,2002,(6):13. [6]王春英.转型期间俄罗斯意识形态建构的路径及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4):25. [7]耿密.析近十年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探讨,2017,(4):104-105. [8]付轶男.国家政策的回归――新世纪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走向[J].外国教育探讨,2003,(3):23. [9]汪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10]庞大鹏.俄罗斯政治思想的新变化――2017年俄罗斯政治形势略论[J].俄罗斯探讨,2017,(2):29. [11]斯拉文.俄罗斯需要怎样的意识形态[J].国外理论动态,2017,(4). 本文受上海大学第五届探讨生创新基金支持,俄语论文网站,项目编号:SHUCX112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