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冷战结束后,如何进行国家定位再次成为困扰俄罗斯的重大问题,并对其外交政策的调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俄罗斯对其国家地位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制定与之相关的国家外交政策,也是它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必须认真考虑和首要解决的问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定位;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8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3-0039-03 作者简介:郭鹏程(1972-),男,辽宁鞍山人,助理探讨员;张明霞(1982-),女,辽宁沈阳人,国际关系专业2017级探讨生。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不断调整,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面对如此形势,苏联解体后其主要“遗产”的继承者――俄罗斯不得不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所带来的各种危机和困扰。俄罗斯能否重新崛起,成为世界政治中强大的一极,关系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俄罗斯如何进行国家定位以及如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外交政策,也成为它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所必须考虑和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冷战后俄罗斯国家定位难题 一国如何对自身的国际地位进行定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指一国关于自身性质、实力、地位以及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属性的一种总体概括和认同[1]。从历史上看,每当俄罗斯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并使原有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断时,其国家定位的问题便凸现出来。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后,俄罗斯进入转型时期,对于俄国家定位的争论也不绝于耳。总体来说,争论主要是围绕着俄罗斯是欧洲国家还是欧亚国家,在转型中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做什么样的国家这两个问题而展开。 (一)俄罗斯是欧洲国家还是欧亚国家 俄罗斯究竟是欧洲国家还是欧亚国家,这可谓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从地缘环境上看,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既属于欧洲,又属于亚洲,因此可以称得上是欧亚国家;但如果要从国家的社会意识、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则应划为欧洲国家。在俄罗斯社会中,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的思想一直是主流观点,在俄罗斯的历史和现实中基本处于统治或半统治地位。亲西方派学者雷诺夫曾明确表示:“如果我们不奉行向北约、欧盟和整个西方战略接近的政策,如果我们不以西方和欧洲大西洋的价值观为基准,俄罗斯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但问题是,俄罗斯不能完全融入西方世界,从现实的国际关系中我们也看到了俄罗斯在欧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俄罗斯著名的亲西方自由派经济学家亚辛就此指出:“俄罗斯想奉行与西方实现一体化的政策,但是我们作为西方的敌人却不够危险,作为朋友他们却不需要,我们敲西方的门,他们却要我们走开。”不能完全意义上地融入欧洲,是俄在现阶段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欧洲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中影响的逐步提高,俄作为欧亚国家的分量正在逐渐加重,俄社会的主流意识也逐渐改变着对俄归属问题的看法,即由目前的欧洲国家向欧亚国家转变,并且在对外战略中开始更多地与亚洲国家展开接触与合作。因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意识到只有通过发展与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平等交往和合作,才能谋取和维护俄自身最大的战略利益。 (二)做大国、强国是俄罗斯的自我定位 长期以来俄罗斯人的大国观念根深蒂固,从彼得大帝时期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帝国,到苏联时期两极体系中的重要一极,俄罗斯人始终将自己的国家置于独一无二的地位,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世界事务中都要发挥主导影响。独立之初,维护苏联时期的大国强国地位依旧是俄罗斯的外交核心。因此在对外战略上,俄罗斯仍以世界大国、强国自居,在科索沃战争等一系列国际热点问题上多方插手、积极主动介入,常常处于同西方尖锐对立中。但这一时期俄罗斯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情结与现实中的国际地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因此常常力不从心。正如俄罗斯后来有人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时所指出的,“俄罗斯的失败部分是由于对外部世界理解不准确造成的,是不恰当地确定重点、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造成的。" 普京主政后,开始注意修正叶利钦时期的错误, 着手对俄外交政策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在国家国际定位的问题上更加务实,逐步摈弃昔日世界强国的冲动。在2000年7月的国情咨文报告中,普京又对俄罗斯的未来做了明确定位:“俄罗斯惟一现实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确立牢固和权威的地位,这种地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大国、当今世界的一个势力中心的利益。”所谓“权威地位”和“一个势力中心”的含义,就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这种定位使俄罗斯放弃了恢复苏联式超级大国地位的幻想,更加切合现阶段国内外的新形势,这也为俄罗斯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俄罗斯外交走向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外交一再发生重大调整,从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到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俄罗斯一直在探究着适合本国国家发展的对外战略以求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但事实上却走了不少弯路。 (一)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 大西洋主义也称西方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就是要“回归欧洲、回归西方”,倡导的是西方的文明和价值观。关于大西洋主义者而言,他们更加认同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的国家定位,认为俄罗斯“从来不曾属于东方,东方的历史与我们的历史毫无共同之处”[2]。因此俄罗斯应该全面仿效和融入西方。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为了快速恢复国家经济,使俄尽早融入西方社会,奉行大西洋主义的外交政策。他认为:“俄罗斯要想在国际事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只能加入最充分发展的民主国家行列,这样才能占有历史和地理给自己确定的在这些国家中应有的地位。” 正是凭借这样的认识,这一时期俄罗斯基本上继承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外交思想,俄语毕业论文,将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并且致力于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制定如此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行动能够从西方国家谋求到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同时,既加入西方大国俱乐部,又保持自己的大国地位。但是事与愿违,俄罗斯在外交政策上的步步退让却没有得到所期许的回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视俄罗斯为异己,采取防范、削弱、限制、融合的政策。在援助俄罗斯的问题上,更是不肯轻易解囊:西方国家首脑会议1992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宣布向俄罗斯提供240亿美元和434亿美元的援助,但这些援助,或都附有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或利息太高,俄罗斯真正得到的援助屈指可数。 实际上,俄语论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往往是别有用心的,其最终目的只是削弱俄罗斯,遏制其恢复强国地位。美国人始终认为,“帝国的冲动在俄罗斯始终存在,美国根本就不把俄罗斯看作是一个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强国,在美国人的眼中,掐头去尾的俄罗斯已下降到贫穷的和依赖别人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3] 尽管如此,俄罗斯人心底的强国意识却丝毫没有因为国力的急剧削弱而受到作用,反而更为强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不能满足俄的要求,甚至不顾俄的国家利益,同时俄倒向西方的政策又使其疏远了与传统盟友的关系,进一步缩小了俄的国际作用力。至此,叶利钦所奉行的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终于激起了俄罗斯上下的强烈不满。这就迫使叶利钦不能不对外交政策作出一定的调整。 (二)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抉择 实际上,从苏联一解体,俄罗斯国内关于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的外交政策就有不同意见。1992年3月, 叶利钦的高级顾问谢尔盖・斯坦克维奇就曾经撰文,要求重新考虑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他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必须特别注意加强在东方的阵地,优先考虑同东方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俄罗斯科学院对外经济探讨所所长西塔良院士也指出,“ 俄罗斯在发展同西方合作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关注亚洲方面(包括印度和中国)及近东各国”。从1992年末起,俄罗斯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开始逐步调整其对外政策, 将目标转向东方,在外交上既注视西方,也注视东方以保持东西方平衡。即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1993年4月30日,叶利钦正式批准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其中确立了“俄罗斯要实行欧亚平衡外交的方针,欧亚平衡外交准则是强调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保证俄罗斯在世界作用力的平衡中,在调节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多方面进程中,起着与其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影响。其实质是以其惟一与美国抗衡的核威慑力量和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地缘政治中的优势为后盾,对其国家利益和安全利益重新认识和进行战略定位,以东方外交促进西方外交,积极与西方抗争,发挥与欧亚大国相称的影响,努力使其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同时,俄罗斯在外交实践中也开始进行调整:从1992年底到1993年初,叶利钦相继访问了中国、印度,重新定位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1993年1月,俄副外长访问了朝鲜并与之进行磋商,延长《苏朝友好互助条约》;1993年2月,俄与蒙古签订了《俄蒙友好关系合作条约》及《俄蒙军事合作协定》,与越南续签了《使用金兰湾基地的协议》,与古巴签署了《确定双方发展互利关系的备忘录》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俄正在奉行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式外交战略,开始重新重视对东方国家的外交。 ※※※ 综上所述,尽管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由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调整为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的中心就会在东方。俄罗斯人深知要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并恢复其大国地位,首要的是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支持,并且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实力雄厚的欧美国家的帮助。正如评论指出的:“从总体上看,俄罗斯此时依然将国家的经济利益作为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与传统盟友及中国的关系,也仅是其对外政策的策略性调整, 主要目的不过是增加与西方国家谈判的筹码,同时也是对西方国家感到失望的一种本能反应。”[4] 2000年3月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开始承认俄罗斯只是地区大国的现实,并从这种认知出发,采取了务实、灵活的新外交政策。这种新外交政策是对国家利益进行重新审视和认知的结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都是最大程度地实现当前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的国家利益。2000年出台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已经把维护国家利益中的经济利益放到了外交的首位。在外交实践中,普京既改变了叶利钦执政早期俄罗斯所奉行的 “一边倒” 的亲西方外交政策,也舍弃了其执政后期为显示大国地位而不顾国力广泛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做法,确保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与独联体的合作,团结独联体各成员国。俄开展东西方平衡外交,在东方加强与中国、朝鲜、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的战略协作;在西方增强与欧洲的联系,突破俄美关系僵局,确立了与美国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而在北约东扩、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等自身无能为力的问题上,采取较为温和的低调处理措施。 但是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利益的重要方面,如在车臣问题上俄却毫不让步,并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俄罗斯国家定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恰达耶夫.哲学书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97. [3]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84. [4]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