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俄罗斯对斯大林主义的重新评价[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俄罗斯社会重新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主义的思潮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生活导向和民众意识取向的一种反映,它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一)表达了对俄罗斯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二)表达了对某种社会公正的追求;(三)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斯大林主义;评价;俄罗斯
  中图分类号:A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5-0079-05
  
  收稿日期:2017-06-28
  作者简介:武卉昕(1973-),女(蒙古族),黑龙江逊克人。东北农业大学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读生。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有关斯大林、斯大林主义,有关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铲除以及苏共二十大的历史影响问题的争论就一直绵延不休。尤其是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和苏共二十大召开50周年之际,这些争论有了愈演愈烈之势。俄罗斯的各类媒体,包括网站、官方的报纸每天都有对于斯大林的文章和消息出现。相关的书籍大量出版,各类有关的圆桌会议和研究会也在莫斯科等地举行或正在筹备当中。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从苏共二十大之后直到2000年前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评价都只能叫做讨论,而不能称之为争论。因为所有的评价都是以否定为基调的。200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思潮正在逐渐出现,并愈发猛烈。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事实进行一下略论:刊载在《消息报》、《独立报》、《俄罗斯报》等大报上的正面评价性文章多了起来,如2003年3月12日《消息报》上的《又谈斯大林》、2017年6月6日《俄罗斯报》的《是什么使你怀念苏联时代?》、2017年2月17日刊载于《独立报》上的题为《斯大林、斯大林主义:无法逝去的过去》,等等。陆续出版的书籍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2000年莫斯科社会心理探讨所出版的《斯大林:权力的权利》和《斯大林之谜》被俄联邦普通和职业教育部推荐为俄联邦高校和中学指定的教学系统文献;2003年耶・古斯良诺夫的《生活中的斯大林》和政治观察家雷昂尼德・穆列钦的《斯大林之死:领袖和他的战友》,以详实的资料展现了从前不为人知的历史真实;尤其是2001年葛利高里・拉夫列契耶维奇的《伟人斯大林》一书,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反响,并在2002年迅速再版。1945年由斯大林亲自定稿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已被俄罗斯教育部指定为高等院校历史教学用书,预计重新再版。各类研究会讨论的中心议题一般是:第一,斯大林主义或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是否发生了转变?如果转变了,是如何转变的?第二,人们现在如何理解斯大林主义?第三,俄罗斯是已经远离了斯大林主义,还是依旧在它的周围徘徊?以及一些其他相关问题。一些旨在寻索斯大林主义和苏联历史的社会舆论调查也显示出新的结论……总之,客观、理性地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进行重新评价的思潮在俄罗斯正在兴起,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吴恩远教授也肯定了这种思潮的出现和发展。
  
  一
  
  首先,我们先弄清几组在俄罗斯日渐清晰起来的概念:
  (一)重复评价和重新评价。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社会对斯大林主义的理解就大致界定在“独裁”、“极权”、“恐怖”等范畴之内。尽管勃列日涅夫时期有人试图为斯大林恢复名誉,但是被对此没有丝毫准备、也不想担此重任的勃列日涅夫以他不擅长政治学、只擅长心理学和组织学为名拒绝了。在随后的讨论会上,由于安德罗波夫的巧妙回旋,避开了这一问题[1]。后来的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更对整个斯大林模式或者说斯大林主义加以全盘否定,俄语论文题目,以建立“民主、人道的社会主义”。无论怎样,从1953年之后,对斯大林及其主义的评价都是否定的,是否定的重复评价。而普京执政后,为重振大国雄风,多次公开提醒民众要牢记历史,捍卫民族尊严,并有支持民众将“伏尔加格勒”恢复为原来的“斯大林格勒”的具体行动。从这时开始,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了转变。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增长也促进了人们意识的客观转向。2003年最新的一项社会舆论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询问者对斯大林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认为他是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者、核武器和航天器设计的组织者,是伟大国家的创建者[1]。这种看法是基本观点的改变,是重新评价。
  (二)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俄罗斯人也常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以往他们习惯于将体现斯大林主义的种种表现归结于他的个人品质。现在,更多的人懂得了对个人的评价往往会陷入主观,而对体系和主义的评价则应现实而公正。“对待这一问题情绪化的时代已经过去。剩下的时间不仅要揭露暴行,而且要思考暴行的本质和原因。……或者它是人类实现最神圣的理想所必须获得的有启发的事例。”[2]3“斯大林是列宁的继承者,而斯大林主义是列宁主义的继承者……”[2]5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三)逝去的和留下的。诗人鲍里斯・乞乞巴宾上世纪60年代初就在诗中写道,“斯大林没有离开”。30年后,米哈伊尔・葛夫戈尔又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斯大林昨天才离开”。到了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理解,为什么现在有人说“斯大林明天才会离去”。俄罗斯社会渐渐明白了,斯大林已经是一个相当遥远的过去,而斯大林主义――可能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今天,他们更关注的是,斯大林体系或主义在多大程度上保存着自己的作用,它会对下一代的成长、对俄罗斯民族的复兴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更大限度地规避斯大林主义的负面影响等等。半个世纪之后,当历史的尘埃已经落定,人们开始把斯大林放在具体的历史当中,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他,以实现俄罗斯的伟大复兴。在今天,弄清斯大林主义的本质,弄清它以什么形式再生要比弄清斯大林本人的意义重要得多。
  
  二
  
  现在我们来了解斯大林主义在苏联和俄罗斯人眼中的变迁。上世纪50年代后到2000年前,尽管人们对斯大林主义的态度是基调一致的否定,但具体理解各有不同。总的来看,这种现象还是有规律可循的。1953年之后到戈尔巴乔夫执政中期,直接指向斯大林本人的批判较多,从大量的诸如《斯大林个人专权体制》、《人民的悲剧》、《暴君斯大林》、《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认识》和作用非常大的《让历史来审判》等书的名称可见一斑。这一时期斯大林主义是斯大林为巩固领袖的绝对权力而对人民群众进行的残杀和奴役的代名词。所以,政治理论家费多罗・米哈伊洛维奇・布尔拉茨基一语道破:“他们评价的是暴君,而不是暴政。”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期到叶利钦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斯大林主义的产生被一些政论家和学者归罪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所有制,“这是一种强大的金字塔式的政权体系,位于塔顶端的是斯大林的专制和独裁”[1],认为斯大林主义本身并不会导致对群众的镇压。
  进入21世纪,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大量最新史料的公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索斯大林主义的本质。《生活中的斯大林》一书的作者耶・古斯良诺夫的母亲,一个经历了集体化、战争和一系列事件的农妇,她去世的时候是伴着斯大林的肖像入葬的。在她的眼中,斯大林主义是真正的人民政权,是最深刻的语言意义层面上的以恐怖形式呈现的人民政权。因为她知道,“斯大林代表了谁的利益,是谁跟在他的后面”[2]8。”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它是一种残酷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暴力的拯救手段”[1]。当然,还有其他的理解,包括完全否定的意见,认为对斯大林主义进行正面评价是目的为手段开脱,是不尊重历史。而经济学家阿列克桑德拉・阿乌扎则认为,斯大林主义是一种连贯的体系,这个体系有着内部的、符合规律的、自然的逻辑,它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连续地发展着的。列宁是这个体系的先行者,斯大林以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它,而赫鲁晓夫则以结束恐怖、结束个人崇拜的形式继续了这种体系。斯大林主义和非斯大林化是一脉相承的,同十月革命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比起来,它们不具有划时代意义。

  
  三
  
  目前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的评价可谓千差万别,正面的、负面的;主观的、客观的;从政治、社会心理、历史、哲学各个角度不同的见解,在这里无法一一赘述。我们只选择有比较意义的正反面观点作为切入点来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略论。
  具体而言,有代表性的正面观点主要是:
  
  (一)斯大林主义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俄罗斯社会关于卫国战争的胜利一直保持着比较公允的肯定态度,现在更是如此。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苏联,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内有邓尼金等部的叛乱,战争阴影始终如影随形。思想上的备战思维、经济上国防建设的优先发展、有利于把握战机和迅速决策的高度集中的政权形式等作为突出特点的斯大林体系,保证了战前和战中军队和前线的武器、弹药、粮食和燃料的供应,赢得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等标志性战役的胜利,使苏德战场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哲学、作家阿・阿・季诺维也夫2017年5月在于《自由思想》上的《我的时代》一文中指出:“斯大林的领导集团清楚地知道战争不可避免,清楚地知道谁是敌人……我相信,没有任何领导集团,没有任何社会政治战略能像斯大林的领导集团和政治战略一样成就非凡。”[3]直到现在,那些亲历过战争的老战士,甚至包括了解苏联历史的年轻人都给了卫国战争以极高的评价。他们认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苏联既在科学、技术和工业领域完成了巨大的飞跃,又保证了作战部队的武器装备供应,没有任何一种社会体系能做到这一点。卫国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苏联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使苏联经济在战后十几年内奇迹般地恢复和发展起来,使苏联的威望空前提高。60年后的今天,对卫国战争胜利的记忆仍能勾起对往昔充满敬意和自豪的怀念。它像一支强心剂,给举步维艰的俄罗斯社会注入了力量和希望。
  
  (二)斯大林主义建起了强大的国家
  “империя”(帝国)、“держава”(强国、大国)等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作为消极词汇存在的,近几年来它们迅速变成使用频率较高的积极词汇,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这一语言现象表明了某种民族心理的变化,向来以大为美的俄罗斯民族,在社会剧变的切肤之痛中追忆着斯大林时代国家的强大;在寻求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强大国家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和信心。2003年3月俄罗斯《导报》刊载了一篇题为《俄罗斯人怀念斯大林时代》的报道,其中的一项社会舆论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俄罗斯人对斯大林时期建立的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优惠的教育、住宅、医疗制度表示肯定。2004年第1期《社会舆论导报》刊载的题为《社会舆论中的未来历史框架》一文中,列宁和斯大林分列俄罗斯公民眼中最伟大的十位人物中的第一位和第三位,究其原因,无非是苏联时期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2000年年初B.特列奇雅科夫撰文提出,俄罗斯应当再次成为伟大的强国是俄罗斯民族思想的主要内容。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的俄罗斯社会,爱国主义、强国梦是和斯拉夫主义以及表现为大国沙文主义的民族主义情绪纠缠在一起的。对斯大林时代的怀念在某种意义上跟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三)斯大林主义体现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寒冷严酷的气候和自然条件、占世界陆地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国土造就了俄罗斯人既暴烈又坚韧不拔的秉性和气质。这种沉淀在民族性格和气质当中的东西日渐演化成为典型的俄罗斯民族精神。斯大林主义正体现了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它是博大的胸怀和战无不胜的勇气,而今天,它是强大俄罗斯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是“工业化”,是“强大军队的创建”,是“对法西斯的胜利”,是“强大联盟的阵营”,是“苏联的卫星和核武器”[1]。此外,出身于格鲁吉亚的斯大林,以异族人的身份也唤起了那些非俄罗斯族人民对伟大苏联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斯大林主义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俄罗斯人深刻地怀念着斯大林时代良好的道德教育以及由此产生的和谐、高尚的道德生活图景。苏联人诚实、互助、为祖国服务的道德品质和道德风貌与今天俄罗斯空虚、堕落的社会道德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为了重新寻找回迷失的道德精神世界,应俄罗斯国家杜马、俄联邦政府、各联邦组织、俄联邦各主体、社会各界的共同建议,俄罗斯联邦政府于2001年和2017年制定并颁布了《俄罗斯联邦2001―2017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和《俄罗斯联邦2017―2017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俄语论文,进行科学的、而非宗教的爱国主义道德教育。新出版的反映斯大林时代的作品,也成为道德教育的读本。哲学弗・德・卡尔达绍夫就把葛利高里・拉夫列契耶维奇的《伟人斯大林》一书称为价值无法估量的作品,因为它是对青年进行英雄的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料[4]。实际上,很多俄罗斯人只是厌恶生硬、空洞的道德教育形式,而不是道德品质本身。而且他们也无法否认,正是斯大林时代官方正式的道德宣传和教育才逐渐培养起苏联人真正的道德情感,并确实渐渐内化为人的道德品质,否则根本无法解释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对斯大林主义的负面评价也非常多,但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两点:
  (一)个人崇拜和强权统治
  半个世纪前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以“秘密报告”的形式结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强权统治几乎成为所有批判的矛头所指。极度的个人崇拜在以后的数十年内确实没能重演,但不能说没有留下痕迹。今天从总统普京重写俄罗斯历史的雄心中,从他对苏联时代毫不掩饰的怀念中,人们似乎感到一种隐隐的担忧,他们害怕“历史的倒退”,害怕“重回过去”,讨厌当权者不顾人民意愿以自己的权力为人民决定一切。所以在这股重新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主义的思潮中,反对意见也更为激烈。在年初举行的“无法摆脱的过去――纪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50周年”的圆桌会议上,俄罗斯亚博卢集团主席、经济学戈・雅弗利斯基指出:“20世纪曾经存在过两种骇人听闻的体系――法西斯纳粹主义和斯大林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还有人形象地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比作田间的“刺飞廉(一种植物)”,条件发生了变化,它们也会随之疯长起来。
  (二)官僚主义
  不可否认,官僚主义在俄罗斯社会还是大有市场的,它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大大小小的腐败问题。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斯大林体制遗留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它像一张“千层饼”,大小官员被古怪又有序地安置在里边,操纵着人民和人民的意识。很显然,将由国家现存体制的弊病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矛盾全部归罪为斯大林主义的意见在俄罗斯社会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此外,对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等历史也都基本持负面评价。
  
  四
  
  俄罗斯社会重新评价斯大林、斯大林主义的思潮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生活导向和民众意识取向的一种反映,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笔者个人的意见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表达了对俄罗斯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和优秀传统的民族。克林姆林宫、红场恢宏的建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记忆中的文学著作;《列宁在十月》、《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经典电影;《山楂树》、《海港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等悠扬的歌曲;《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等著名的歌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经久不衰的芭蕾舞剧;还有动人心弦的《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所有这些文学艺术形式将这个伟大民族的光辉历史表达得淋漓尽致。当人们重新看到、听到、享受到这些著作时,无法不回想起那些伟大而光荣的岁月,无法不产生对历史和传统的崇高敬意。而列宁、斯大林作为伟大国家的创建者理当成为这历史中的闪光点,他们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理应成为这历史中最壮丽的篇章。

  
  (二)表达了对某种社会公正的追求
  20世纪9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为实现“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改革,使人民离开了社会主义。“自由了”的俄罗斯人很快被残酷的社会现实吓住了,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尤其是居民收入差别的出现和扩大,由苏联时期的3:1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5:1,使原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分别归属于不同阶级和阶层,贫困人口占人口总数的40%,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和富人。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条件、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均不可与苏联时期同日而语,十几年的恢复和调整也效果甚微。像苏联时期那样,所有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安居乐业已经成为记忆中的美丽图景。
  “享有”了资产阶级的自由的俄罗斯人渐渐地开始怀念和向往社会主义苏联时期的社会公正。平等地生活、平等地工作和学习的愿望成了人们对斯大林主义、对苏联社会的基本理解。对私有制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90年代初,对莫斯科和萨拉托夫市及萨拉托夫州农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在工业中发展私人所有制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分别是54%、45%和20%,而2000年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分别下降到32%、36%和11%。尤其是年长(50岁以上)的人们关于国家所有制情有独钟,在城市中他们很少有人接受工业中的私人所有制,在农村中他们则几乎完全拒绝农业生产中的私人所有制。1921年列宁为克服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实施了“国家资本主义”,以阶段性地实现共产主义。而现在,由于对自由市场的违规运作的极大失望,人们反而对“国家资本主义”表现出了认同,虽然不是对列宁式的,而是对现代形式的认同,但是仍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民族心理的变化。
  
  (三)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期望
  实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强大的俄罗斯国家是目前俄罗斯社会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进行重新评价的终极目的。社会主义苏联陨落在1991年岁末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夜晚,人们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瞬间坍塌了。全然无序的社会生活使信仰处于真空状态的俄罗斯人和俄罗斯社会惊慌失措。把将社会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重塑辉煌的历史的重任寄托在哪里呢?东正教被赋予了厚望,“俄罗斯思想”也承载了历史的使命,当然还有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行……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所代表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大国家的情结同样承担起了复兴国家的重任。
  
  参考文献:
  [1]Фе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урлацкий.Сталин и сталинизм прошрое которое не уходит[N].независимая,2017-02-17.
  [2]Е.Н.Гусляров.Cталин в жизни[M].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ОЛМА-ПРЕСС Звезный мир》,2003.
  [3]Александр Зиновьев.Моя эпоха[J].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ъ,2017,(5).
  [4]Григорий Липартелиани.Cталин великий[M].РИФ“РОЗА мира”,2001:13.
  [责任编辑:初祥]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