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苏、俄罗斯战争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塑造[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
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苏、俄电影在世界上曾经辉煌一时,尤以战争题材影片为重,俄语论文,战争影片题材中,又以塑造英雄人物为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口号成为苏联电影创作的政治与艺术的理论支柱。由于中俄两国的电影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探讨苏、俄战争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意在自身的借鉴与启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战争题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平凡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127-02 一、个体人物英雄化与个体人物平凡化 30—40年代苏联战争电影非常流行歌颂伟大事件及塑造个体英雄化人物,如:《马可辛三部曲》、《攻克柏林》、《列宁在1918》等,最突出的是瓦西里耶夫斯基兄弟导演的史诗性规模的战争题材影片《夏伯阳》,一位智勇兼备的传奇性英雄人物,引起社会的一致好评,被誉为“革命战争题材中成就最辉煌的著作”,“苏联艺术史上一件伟大的事情”。 夏伯阳形象成为一定时期创作样板。50—60年代,由于受新浪潮作用,电影开始致力塑造“非英雄化”的平凡人物形象。影片《雁南飞》讲述了女主角维罗尼卡因战争失去双亲,恋人鲍里斯离她去了前线,她暂时住在恋人父亲家中,被鲍里斯表弟诱惑失身,她羞愧内疚,少言寡语,拼命干活,只为赎清自己的“罪行”,同时也在等待恋人的归来。然而,鲍里斯却早已牺牲遇难。影片结尾,维罗尼卡手捧鲜花随同人们到广场庆祝战争胜利,她回忆起从前与恋人的幸福生活,此时大雁飞过,她明白新的生活正在向她招手。 影片放映后在苏联,在国际迅速引起轰动。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不像以往典型高大、英雄气足,有些地方还令人难以接受,一些评论文章开始提出非议,认为女主人公玷污了所有后方将士未婚妻的形象。但大多观众都认为影片真实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可以轻易摧毁一个幸福人的一切。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为了抗击侵略付出的代价是非常惨重和多方面的,不论是前方战士,还是后方居民;影片的悲剧色彩符合当时很多人的心理,尤其是那些有类似经历的观众,引发对战争的反思。这是影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个体形象化、群体形象化与群体化兼突出个体性格 20世纪70年代,苏联电影塑造的英雄人物转向以小群体的形式出现。这种类型的电影既反映英勇战斗的场景,同时也反映官兵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如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原型是1942年在沃比茨湖边牺牲的五个男兵,导演瓦西里耶夫将男兵改为女兵,目的是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性,战争不该是属于姑娘们的,她们应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但可恨的德国法西斯却使这些姑娘们在战争中失去了美好的青春和生命。从而使观众更加深刻的去理解战争的残酷。 解体后的俄罗斯继承了70年代塑造群体化英雄手法的经验,在突出群体化的同时加重了对群体中个体的性格内心刻画,2002年代表性影片《星星》塑造了一支深入敌后的7人侦察小队;不同脾气,不同本领,时常发生摩擦,但在危难时刻都奋不顾身的去拯救同伴,最后小分队被困木屋而全部牺牲。影片清晰的表现出小分队个体人物的性格:一名士兵为了躲避德军身陷不断下陷的沼泽中,却不出声呼救;懂德语的新兵目睹杀人时呕吐,可为抢回同伴遗体竟能冒死杀死敌人;回家途中的战士,入眼的却是家园残墟和乡亲的尸体……,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影片激发了青年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荣誉感,对宣扬俄罗斯民族勇于牺牲的光荣传统,重拾民族自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教育影响。总之,群体化英雄兼突出个人性格特点的塑造是战争电影的一大进步,观众能从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角色,是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 苏联战争电影长期以来都以男性为中心。随着苏联文学的发展,以文学方式为主的女性化创作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为女性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以女性角色为创作主体的影片由此出现,这是对传统苏联战争影片的一种突破。她们不在是千篇一律的形象和以男性附属的形式存在于影片中,而是拥有独立品质、独特个性的群体。她们不仅是导演表达主题的基石,也对提高影片品质产生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如:《玛申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都是以勇敢的女战士为创作主体,讲述在战争中表现勇敢无谓的英雄主义精神。 50年代中期,苏联战争电影的“女性非英雄化”和“生活流”等倾向开始反映在一些影片中。影片《第四十一》讲述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突围成功的红军幸存部队中一名女战士玛留特卡,她是个神枪手,已经打死40名白匪军。她和另外两名战士奉命乘船把俘获的一名白匪中尉押送回司令部,途中,海上起风暴,两名战士落水牺牲,白匪中尉与玛留特卡漂到海中一座孤岛。他们立场阶级全然不同,争吵时常发生,却相爱了。一次,白匪中尉企图逃跑,玛留特卡劝阻不住,举枪打死了她“第四十一名敌人”。 相比《雁南飞》中维罗尼卡和鲍里斯因战争而失去爱情,《第四十一》玛留特卡和白匪中尉相爱而无法超越阶级信仰的爱情,不仅在模式是一种突破,更是女性创作理念和人物形象上的突破。可以说这部影片在以苏联战争为题材的著作中是一枚奇葩,影片没有去展示人民斗争那种史诗般的场景,俄语毕业论文,而是塑造了两个阶级信仰不同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我们能从寂静小岛上最后一声枪响中,体会到那个时期两种阶级斗争的惨烈。《第四十一》是一部歌颂人道主义的影片,导演从女性视角出发,在影片中表达出女性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状况。两人被困荒岛时,客观的环境把两个人变成了普通男女,战争背景和阶级冲突被逐渐淡化,爱情得到了升华。导演打破了以往社会对女性“不是温柔贤惠的妻子,就是和蔼母亲”的角色定义。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打破传统,崭新的敢爱敢恨的新女性形象, 四、二元对立与多元化 敌我对立、爱恨分明、敌丑我美的塑造人物立场被认为是战争题材的一种必然基准。早期战争题材影片中,敌、我人物二元分法通常是著作的大前提,著作充满了预知性和不可怀疑性。影片《夏伯阳》,夏伯阳作为正面人物占据正义方的位置,相反白匪首领属于反面人物,人物塑造狡猾、歹毒、奸诈。 然而这种思维模式已被打破,以客观真实的展现人物和人性形成一种新形式。影片《弗朗兹与波琳娜》的人物塑造就不再是单纯简单的脸谱化。剧中德国士兵弗朗兹,生性善良,不想参与杀戮村民,却杀死了器重他的党卫军官。另一苏联村民卡兹因父亲被德军杀害,复仇蒙蔽了一切,冷漠杀死抛弃一切善良帮助他的弗朗兹。在影片的很多情节当中,导演将塑造人物多元化的特点完美的展示了出来。德军士兵并非始终那样残酷、血性,某些时刻被还原成了普通人,有着正常的情感。如一情节:河边一群孩子与几个赤膊青年在嬉闹,欢乐的笑声在回荡,让人感到生活的和谐,但这几个青年离开上岸穿衣服时,衣服上的法西斯标志跃然于眼前……,和蔼的德军军官为波琳娜母亲修理钟表……。但当上级下达烧毁村庄的命令时,军官立即恢复了冷酷法西斯的角色。导演没有美化德国法西斯,而是在某些时刻让观众脱离了意识形态的限制,意识到他们也是有正常情感的普通人,从而体现出战争对人性的破坏。可以说影片《弗朗兹与波琳娜》具有非常鲜明的人物塑造多元化特点,具有时代的意义。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