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探讨亲子关系问题的理论视角[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亲子关系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当代俄罗斯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家对于亲子关系探讨的一个侧面,即从父母的价值取向入手,提出亲子观念中“个性准则”和“目标准则”如何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在此理论框架下进行的部分探讨所获得的成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亲子关系 个性观念 目标观念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是儿童发展的榜样和指导者,也是儿童社会交往机会的提供者,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对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进行了研讨,得出了许多富有意义的探讨成果。我国的学者们大多借鉴西方的探讨经验,从育儿态度、教养方式等方面入手对亲子关系进行考察,但是为什么父母会形成不同的教养方式等外显行为呢?俄罗斯的心理学家们将注意的焦点从教养方式等外显的、直接的作用因素转向寻求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作用因素上。他们从父母的价值取向入手,区分了父母意识中的两种相互对应相互矛盾的亲子观念,进而找到了亲子交往中作用孩子发展的深层内因。
  
  一、亲子观念中的“个性准则”和“目标准则”
  俄罗斯婴幼儿心理学的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利西娜探讨了婴儿出生后头一年中与成人的交往特征,并提出了“与成人的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源”这一观点。她的学生――俄罗斯学前儿童心理探讨室的负责人――斯米尔诺娃进一步发展了她的理论并提出,父母的亲子观念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态度特征,即无条件的爱和严格的评价。事实上,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观念不仅仅存在于亲子观念中,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一方面,人们可以将他人视作无可复制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独立个体,充分尊重其主体性;另一方面,俄语毕业论文,也会从外部的鉴定标准去评价他人,俄语论文网站,比如其拥有的物质资源,活动的成绩,掌握的技能等。这两种观念,斯米尔诺娃将其称之为“个性准则”和“目标准则”,它们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一种人际交往观念中。这两种不同的基本观念是人际交往态度中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也正是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观念决定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是在每一种相互关系中都存在着的两个方面,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具体的交往情境则决定着哪一种观念相对地占据着优势地位。这些便构成了每个家长和儿童之间的外显的教养行为,进而作用着亲子关系。
  一方面,由于母子间先天的深厚的情感联结,母亲对儿童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具有强烈的敏感性,而这些是不能仅仅用“接受-拒绝”这样简单的词汇来描述的。这种强大的情感纽带使得父母能够全面地接纳自己的孩子,并表现出信任、保护和乐于沟通等积极的行为模式,这些都是交往观念中“个性准则”的体现;另一方面,由于父母承担着传授社会规范的责任,使得父母对儿童产生有条件的评价和关注,监控儿童的行为活动,将儿童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严厉的教育策略,甚至会实施必要的制裁,而所有这些要求、评价和监督等都是亲子观念中“目标准则”的体现。这两种基本的看似对立的观念在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上都极其鲜明地存在着,并表现出强烈的矛盾性。
  
  二、婴儿期亲子观念特征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在婴儿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会将婴儿视为完整的、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个体,充分尊重其个性发展,对其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评价地全面接纳。这些都体现了“个性准则”。同时这种与成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进行积极活动的重要前提。而体现“目标准则”的亲子观念表现形式,比如控制、要求、训练某些品质或是期待某些行为等,在婴儿期还没有表现出来。婴儿出生后的头半年内,母婴之间交流的全部内容就是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态度――完全是积极的、无私的态度。成人还不会想到要求孩子什么,也不评估他的优缺点,不教他学什么,仅仅是因为他的存在而快乐着。婴儿这个时候与母亲的交流几乎是全身心的。婴儿对成人的需要不是取决于成人拥有的任何客观属性,有何权限或特长,承担何种社会角色。婴儿对母亲的外表和她所拥有的物品丝毫不感兴趣。他关注的是整体的人而不是某种局部的客体特征。这种类型的交往被称为“个性化”的,这种交流会使婴儿与母亲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系,他会开始感到对自己的信任,感受到自己对别人的吸引力和重要性。这种自我感受已经成为婴儿内心的财富并逐渐形成他自我意识的基础。
  接下来的第二个半年中,婴儿和成人的关系开始随着他对“物”的兴趣和操作活动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开始借助于物体或是客观活动。对待同一个人,开始将之视为有趣的客体。7~8个月的婴儿喜欢探讨一切东西,他们通过摇晃、拉扯、撕咬来感知一切成人的东西,比如成人的头发、衣服、装饰品、眼镜,等等。并且对待成人的态度也随着交流内容而变化,婴儿开始区分他人的正面和负面的态度,对待熟悉亲近的人和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分化。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中产生了“目标观念”的佐证。它同最初半年形成的“个性观念”一起,对儿童的客体积极性、自我感受以及同他人的亲密关系产生重要作用。有探讨表明,早期和亲密成人的“个性化”交往的缺乏,会限制后来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的“目标观念”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亲子观念的动态发展趋势
  随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不可避免的与父母之间的分离,亲子关系特点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俄罗斯本土心理学有很多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探讨,包括维果茨基、艾利康宁、利西娜等人,都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儿童的世界观、主导活动、与父母或同伴的关系、与成人交往的形式和内容等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转变的。因此,随着儿童的发展,亲子关系也会发生调整。目前在众多的亲子关系探讨中,学者们都普遍倾向于将父母的教育风格和态度假定为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区分出几种类型。但是俄罗斯心理学家斯米尔诺娃和她的伙伴们提出的假设是亲子关系中,作用父母的教育风格和态度的主要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另一个就是儿童的年龄。这也就是说,亲子关系的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具体来说,在婴幼儿期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亲子观念多是“个性准则”导向的,父母都会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孩子,并与孩子形成紧密的积极的情感联系,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在成人的这种积极的反馈中儿童才逐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并主动发展出交往和一般的对象化活动。而诸如要求、控制、评价、期待等“目标准则”随着儿童年龄逐渐增长,父母对儿童的要求日益增多,期待儿童表现出符合社会赞许的行为和成就,才会逐步地在亲子观念中占据更多的优势地位。
  四、亲子观念的实证探讨
  1.亲子观念与教养方式的相关探讨
  有探讨表明,亲子观念中的“个性准则”和“目标准则”决定着父母对待儿童的行为风格,决定着父母会与儿童进行什么样的互动,作用着父母对儿童的评价及其作为父母对自身的评价。具体来说,持有更多个性观念的父母会对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更愿意提供帮助,更专注于儿童的心理安慰,也更能够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同时,持有更多目标观念的父母则会对儿童提出更多的期望和要求,更注重培养儿童的品质和一切符合父母价值观念的技能或行为。
  2.亲子观念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探讨
  斯米尔诺娃和她的同事对有交往障碍的儿童与其家长的交往活动和正常儿童与家长的交往特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最显著的异同表现在,交往障碍儿童的家长更多地倾向于将儿童看成是被教育的客体,因此他们主要关注儿童的成绩,经常评价儿童行为的结果,把他们同其他儿童进行比较。表扬、责备和设置榜样是这类父母主要的教育措施。在这种教养方式作用下的儿童认为自己就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可能随时受到惩罚或奖励。他们努力成为听话的“好孩子”,他们自我价值的定位主要来自成人的评价。与此相对的,无交往障碍的正常儿童及其家长在交往中更多地体现“个性观念”,关于这些儿童来说,自信心和对他人评价的感知都不是其日常行为的主要动力,这使得他们可以摆脱自己的期待和评价来倾听和理解他人。同伴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自己建立信心的中介,而是和自己一样,独立的完整的个体,是共同完成活动和交流的伙伴。无交往障碍的儿童不倾向于与别人进行比较,也不努力试图去超越别人和展示自己的优势。
  在上述探讨结果的基础上,斯米尔诺娃主持了一系列对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探讨,研制出一整套针对儿童发展和教育促进个性形成的创新课程,被学前教育机构广泛采用。
  
  
  参考文献:
  [1]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对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ЛИСИНА,М.И.“проблемы онтогенеза общения”.педагогика,1986.31-57.
  [3]К юбилею Е.О.Смирновой Вопросы психологииВопросы психологии,2017.
  [4]Быкова М. В. Новый подход к проблеме детско-родитель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5]Е.О.Смирнова,И.В.Хохлачёва.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отношение родителей к ребенку с трудностями в общении”, Вопросы психологии.201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