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最受重视的一个领域,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潜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社会的转型期,道德教育体系因社会因素的变迁而近乎崩塌的边缘。如何构筑适合俄罗斯国情的道德教育体系,如何理顺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的关系,如何将主流的价值形态达成更好的融合,成为当今俄罗斯道德教育体系重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转型时期;俄罗斯;思想道德体系重构 一直以来,思想道德教育都是俄罗斯教育体系中比较受重视的领域,早在苏联时期,国家主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拥护者。苏联解体后,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人们的思想曾一度发生混乱。思想上的追高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源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国民思想是一个国家形成合力的根基,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视的影响。社会的转型关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破茧的艰难过程,因此,转型时期的俄罗斯传统思想价值体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时至今日,解体后的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已经走过了十余年,在十几年中,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在摸索中前行。由于意识形态发生重大的变化,全社会主流价值观一度出现混乱,重新构建一个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科学民主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当下的俄罗斯势在必行。 一、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主流思想价值体系崩塌 苏联解体后,整个国家一度处于迷茫、混乱的状态。国人传统的价值观体系因遭到大部分人的怀疑而崩溃。苏联时期以政治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俄罗斯公民的爱国教育理念被摒弃,学校教育也随之转变导向,开始倡导非意识形态化、非政治化的价值观教育。过去所极力提倡的“祖国”、“爱国主义”、“公民义务和职责”“义务”、“责任”、等字眼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社会主流的思想价值体系崩塌,人们处于极度的慌恐不安当中。时下西方国家流行的实用主义成为一部分俄罗斯年轻人追捧的价值目标,爱国主义、公民义务、奉献精神等苏联时期主流的价值观被青年一代拒之门外,社会病态加剧,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青少年犯罪和极端暴力行为日益增加,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与此同时,俄语专业论文,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遗产面临消失的困境,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社会的文化传承功能几近丧失,“年轻一代深刻体验到与传统的割裂以及历史文化继续的缺失”。 二、思想道德教育体系重构的基础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俄罗斯民族是最两级化的民族,它是对立面的融合”。随着俄罗斯的解体,原有国家意识被全盘否定,与苏联有关的一切都被摒弃,最终导致俄罗斯国内意识形态的真空,思想道德体系的崩塌。从这一点上也看出了俄罗斯人情绪化、易走极端的民族特点。在解体最初的几年时间里,俄罗斯遭受了严重的现实挫折,意识形态的混乱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也使国民慢慢领略到,要使国家振兴没有捷径可走,一定要有一种符合俄罗斯国情的统一精神。混乱的价值观念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进而作用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缘于东正教思想的“大俄罗斯主义” “大俄罗斯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帝国崇拜的文化心理,其源头是“第三罗马”的东正教理论,经彼得一世的推演而外显为“强国之梦”或“大国精神”。它不仅作用着俄罗斯国家的进程,而且作为一种历史淘沙下来的不变因子一直作用着俄罗斯教育的发展力度和方向。历史行至“十月革命”时,苏联选择的政治体制给俄罗斯披上了“红色”的外衣,列宁曾迅速而果断地取消过东正教的国教性质,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无神论”及“共产主义”道德观。在苏联七十年的历史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众的价值观与文化的渊源是断裂的,这种深层次的混乱也是导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主流社会思想价值崩塌的最主要原因。 在达尼列夫斯基的《欧洲与俄国》中写到,俄国历史有三个鲜明特点:“第一是渗透于俄国民族的容忍精神;第二是俄国政治生活主要通过人民内省思辩而进行,一切新旧交替都是在人民的内心中进行的;第三是整体的俄国人的因素大优先于个性的俄国人的因素”。基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单纯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是不能从根本上变更俄罗斯民族的特质的。随着东正教在俄罗斯大地上的逐步复苏,它的作用又重返教育领域。一方面,教会自己开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校;另一方面,教会在学校,主要是在私立学校或大学开设各种宗教神学课程以代替原来的政治理论课程和共产主义教育课程。俄罗斯教育部部长菲利波夫2002年的一次讲话中明确提出:《东正教文化》可以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在学校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他认为,“这样的课程本身只是有关东正教的必要知识,其并不具有宗教性质”,其教学计划主要由地区教育管理部门来制定,执教《东正教文化》课程的老师须经过相应的再培训。这一课程本身是不具有宗教性的,是把有强烈主观倾向的宗教思想作为一种客观知识来传授和学习,与俄罗斯《宪法》中“任何意识形态均不得确定为国家的或必须遵循的意识形态”条款。透过这种外在的合理性,我们看到了来自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内需,那就是,俄罗斯民族依然是“罗斯受洗”的后代,自古形成的东正教传统文化的肉身载体是难以改变的。 (二)普京提出的“俄罗斯新思想” 在最初转型几年里,俄罗斯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民众情绪普遍低落,俄语论文范文,社会呈分裂状态。从解体至今,俄罗斯文化领域一直在谋取一种可以凝聚人心的力量,普京提出的“俄罗斯新思想”明确提出了俄罗斯在新的国际环境中重振雄风的宏大文化战略,并逐渐占领了当前俄罗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填充了整个俄罗斯社会思想道德领域的真空,是应时代而生的产物。 普京提出的俄罗斯新思想主要包括“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影响”和“社会团结”四方面。这四点相辅相成,尤其以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这也是俄罗斯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只有爱国才能强国。普京在对俄罗斯21世纪文明中的明确定位时表示:不必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摇摆不定,更无须把自己挂靠在东方文明或是西方文明的属性上,俄罗斯就是自己,就是东方和西方的中介,是东西方文化共同冶炼成的“融合体”。这使得俄罗斯在经历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又红又专过后,给了涣散的俄罗斯主流价值观一个准确的定位。 三、继承与创新的传承--思想道德教育体系重构的途径 自俄罗斯联邦以一个国家主体的身份进入现代世界国家的行列中以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深刻转型严重冲突和作用着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教育事业的发展。道德价值取向多元化、道德控制手段弱化成为俄罗斯道德教育的瓶颈。俄罗斯传统文化、西方自由主义文化和苏联七十年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三者彼此冲突也彼此交融,导致俄罗斯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和主流价值观念的缺失。如何把传统与实际相结合成为当下俄罗斯道德教育体系重构的关键。 (一)传统文化--俄罗斯道德教育的根基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确实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在经历了巨大社会转型之后,俄罗斯人在新时代下开始摸索和创新,无论是在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上俄罗斯人还是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文化。他们不仅坚守着过去的文化传统,还在用新思想、新观念关注着现在的问题。因此,在对道德教育体系进行重构之时,首先打出的还应是“传统”的旗帜。在道德教育体系的重构中,发挥影响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 他们不仅坚守着过去的文化传统,还在用新思想、新观念关注着新时代的问题。 1、东正教--俄罗斯民族之源 早在一千年以前,俄罗斯就已经成为具有主体价值观念的宗教性质的国家。俄国自公元988年经历“受洗”之后,东正教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国内社会的各个层面,在人们的意识中已根深蒂固。十月革命之后,无神论成为俄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宗教成了“人民的鸦片”, 不仅有大量的教堂、修道院被毁掉或关闭,还有很多宗教上层人士和宗教知识分子被迫流往国外,数以万计的教徒宣布要脱离宗教和教会。”但是,十月革命后,东正教意识形态并没有被完全消灭,许多俄国人的意识里基督精神依然存在着。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虽然存在了七十多年的精神信仰出现了危机,然而,人们的精神世界仍旧需要宗教的庇护,因为那是俄罗斯民族意识之源。于是,东正教作为俄罗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了一场复兴运动。俄罗斯东正教与世俗接轨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在政策导向上积极推动宗教的社会道德功能的发挥。俄罗斯《教育法》规定:宗教与国家分离,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分离,教育体系的任务是形成人对社会的态度,俄罗斯东正教在俄罗斯有几百年的精神道德价值,不能无视其对人的精神道德的重大作用。于是,俄罗斯东正教在现行宗教法允许下开始对青少年进行东正教神学教育,除普及宗教知识外,还传授东正教的道德规范,这关于遏止犯罪,净化社会空气起到了良好的影响。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虽然存在了七十多年的精神信仰出现了危机 2、苏联传统--不可回避的印记 在转型初期,俄罗斯曾一度抛弃过苏联“又红又专”的思想,似乎想要完全洗去这一历史。但事实证明,苏联时期的光荣传统也有着在俄罗斯生存的土壤,是俄罗斯不可回避的印记。新时期以来,在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带领下,俄罗斯社会开始对解体初期否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做法进行反思,并提出,要继续和弘扬苏联传统中一切优秀的东西,而不是回避和摒弃。与此同时,采取有力方法,要求教育部门加强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俄罗斯学者利哈乔夫在其作品《俄罗斯思考》中说道:不应丢弃伟大文化遗产中的任何东西,对历史应持呵护有加的尊重态度,要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继承人,也要认识到对未来承担的责任。 (二)爱国主义教育--俄罗斯道德教育体系重构的重要途径 现实证明,经济分散化通社会分离化迫使各种精神价值贬值,使得所有俄罗斯国民都产生了不良作用。文化、艺术和教育是构成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这几方面培养的急剧下降必然导致俄罗斯道德体系的瓦解。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从社会思想方面略论,使得社会精神同道德能够统一,减少民众思想上的独立,使其民族精神价值得到充分的阐释;经济方面,同样会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使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降低社会紧张程度。2017年,俄罗斯政府颁布了《俄罗斯联邦2017-2017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新纲要认为,爱国主义是社会团结的精神支柱和道德基础。 (三)西方自由主义文化--俄罗斯面向世界的窗口 在两种文化即(俄罗斯东正教文化、苏联时期形成的红色道德观念之间)。目前来看,俄罗斯最急于面临的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找到价值支撑体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有了变化,必然上层建筑随之改变。这同时也说明了俄罗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人生取向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此内忧紧密相连的,还有这些转变无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文化的作用,便会对俄罗斯人的道德观念的转变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务实”已经成为俄罗斯年轻人最首选的价值取向,使得道德建设本来就困难重重的境地更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灾难。因此,如何整合俄罗斯传统以及当下的主流文化,使其服务于社会稳定与发展,是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重构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译.俄罗斯思想--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主要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2004:246. [2] 冯绍雷等著.冷眼向洋(下)[M].中国出版集团,2000:13. [3] 汪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21. 作者简介:李爽(1981- ),女,上海商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探讨方向:比较高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