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35.125.41 文献标志码:E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4-0085-04 20世纪60-70年代,俄语毕业论文,沙弗库诺夫、пE.谢缅尼琴科和B.M.鲍尔金等继续在俄罗斯滨海地区进行考古挖掘和探讨。他们主要考察了诺沃高尔捷耶夫古城城址和村落废墟、玛里亚诺夫、尼古拉耶夫斯克I和尼古拉耶夫斯克Ⅱ古城的渤海遗迹,整理了出土陶器。沙弗库诺夫了《尼古拉耶夫斯克古城的挖掘(1960―1962)》(载于《西伯利亚考古集:西伯利亚历史资料》,新西伯利亚,1966年第2辑,第286--296页)和《对于滨海地区中世纪遗迹的分期和分类》(载于《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历史作品集》,符拉迪沃斯托克,1968年,第6卷,第186―191页),为进一步开展考古探讨做了准备。80年代,沙弗库诺夫了《赛金古城出土的骑士铜像及其意义》(载于《古代文化的雕塑和图片・原始艺术》,新西伯利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31―143页)和《滨海边疆区赛金古城的考古探讨》(载于《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古代文化遗存学术论文集》,新西伯利亚,1986年,第195-200页)。他把渤海国社会文化分为两个部分,即传统大众文化和贵族文化。渤海国居民主要来自��、室韦、突厥等部落,少数贵族主要来自域外。渤海文化的特点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滨海地区渤海史探讨的新阶段。这个时期主要考古成就是克拉斯基诺古城址的发掘和发现了渤海墓葬。1980年开始发掘的克拉斯基诺古城址是渤海国东京延州中心,这一遗址距离渤海东京龙原府仅有50公里,这对俄罗斯渤海国考古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克拉斯基诺城址的发掘提供了可与其他遗址资料进行比较的典型的渤海国资料,这些是对于渤海国文化的新资料。1990年代中期,在滨海地区发现并发掘了五处渤海时期寺庙遗址。除了克拉斯基诺寺庙遗址外,有科佩京斯克、阿波里科索沃、鲍里索夫斯克和乌苏里斯克地区的科尔萨科夫卡遗址。探讨者关于这些寺庙存在的时间和历史分期的意见并不一致。沙弗库诺夫根据瓦当装饰类别对这五处寺庙存在的时间进行了略论。他认为科佩京斯克寺庙存在于8世纪前期,阿波里科索沃寺庙存在于8世纪中期或后期,鲍里索夫斯克寺庙存在年代介于上述二寺庙存在时期之间。为此,有学者指出,沙弗库诺夫认为祖州城址中10世纪建成的契丹第一代皇帝耶律阿保机陵墓中出土的瓦和祖州的阿波里科索沃寺庙遗址的瓦一样。这些瓦是迁居此地的渤海瓦匠按照渤海传统制成的,但这不可能早于926年。这也揭示了阿波里科索沃寺庙遗址的瓦存在于约8世纪的学术观点未必确切。1994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探讨所的中世纪探讨部把这个时期考古学者对渤海国影响的认识和在滨海地区取得的渤海国考古探讨成果编著成《渤海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部族》论文集。 1997年、1998年和2002年,沙弗库诺夫及其同事在基洛夫区的玛利亚诺夫斯克古城址、乌苏里斯克区的阿波里科索沃村落及寺庙遗址和阿努钦斯克地区的阿乌洛夫斯克古城址的考古挖掘中获得了许多渤海文化的新资料。阿乌洛夫斯克古城址属于后渤海时期的渤海文化。 (二)女真文化遗存考古探讨 女真文化遗存探讨是沙弗库诺夫学术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他从1960年开始探讨女真人的遗存,探讨文章五十余篇。他的探讨主要涉及女真人民族属性和民族起源、手工业、住房、宗教、祭祀、文字、雕刻、艺术、服饰、镜子、文化源流和文化交流、外科医疗手术和个人卫生等诸多方面。1990年,他出版了《12―13世纪女真一乌德盖人文化和远东通古斯语系民族起源问题》。 沙弗库诺夫多年潜心考察和探讨了女真文化遗存,其中最知名的是1963年发掘的赛金古城遗址。赛金古城遗址位于滨海的游击队区,它座落在锡霍特一阿林山脉南脉的一座小山上,山的西南是游击队河(即苏城沟)河谷。1891年,俄国矿业工程师伊万诺夫发现了赛金古城址,其中有大量的房址、手工业作坊、宫殿式建筑、街道网、城门等。自1963年起,在沙弗库诺夫领导下开始对赛金古城址进行大规模发掘。这项考古工作一直坚持了三十余年。赛金古城址的面积为45公顷,被称为滨海地区中世纪考古古城的“勺子”,是女真金国(1115―1234年)最大的遗存之一。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三百余间女真的民居址,收集了大量全面反映滨海中世纪居民习俗、文化、经济和手工业的资料。根据出土遗物和城的构造形式,可以肯定地说,赛金古城遗址的发掘使滨海地区女真遗迹探讨进人新阶段。在赛金古城址挖掘出的数万件文物现存放在远东历史考古和民族探讨所的博物馆中。赛金古城遗址成为远东田野考古的探讨基地,它是滨海唯一的最大规模的考古探讨遗址。 (三)远东地区民族艺术和宗教探讨 沙弗库诺夫非常重视远东的民族艺术和宗教探讨。他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这些艺术品。他特别认真地探讨了铜镜、坠饰以及宗教。 沙弗库诺夫总结了多年来对铜镜的探讨成果,阐述了铜镜上图形的语义以及铜镜的宗教文化意义。他有关铜镜探讨的文章共12篇,其中主要有《女真人的宝鉴》(载于《远东考古勘察作品集》,莫斯科,苏联科学院,1960年,第1卷,第231-237页)、《论女真人镜子的价值》(载于《古代和中世纪的东方》,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24-235页)、《中世纪金属镜子上四朵花瓣花结的装饰语义》(载于《古代和中世纪的东方》,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52-363页,合著者п.H.古谢娃)、《黄金城出土的镜子》(载于《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156―158页)和《滨海边疆区中世纪镜子的新发现》(载于《俄罗斯考古》,1992年,第2期,第221-229页,合著者B.A.霍列夫,ф.п.特利古普)等。 判断古人制作的物件的起源问题是每位考古工作者最重要和最迫切的任务。沙弗库诺夫成功地解开了滨海地区考古发现的坠饰的起源谜底。艺术坠饰多半是由石头、玻璃或者青铜制成,经常在滨海地区中世纪遗址中发现。沙弗库诺夫探讨后撰写了《对于女真人微型石雕的意义》(载于《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69年,第6期,第91-93页)、《论赛金古城址出土的青铜鱼坠饰和鹿角的意义》(载于《苏联考古》,1973年,第1期,第264-270页)、《女真人的青铜拟人形坠饰及其先人的祭祀》(载于《苏联民族》,1975年,第4期,第110―120页)和《坠饰:自西徐亚至太平洋》(载于《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学报》,1990年,第4期,第157―159页)等多篇文章,他论证了这些坠饰物件的发源地不是日本(以前学者认为这种坠饰的发源地在日本),而是远东当地原住居民的劳动和创造的智慧结晶。 沙弗库诺夫很重视渤海人和女真人的宗教探讨,了《论渤海人的萨满教(考古资料)》(载于《远东地区中世纪探讨》,符拉迪沃斯托克,1994年,第8-56页)、《渤海国宗教多样性也表现为社会多民族性和多阶层性》(载于《世界历史中的俄罗斯远东:自过去面向未来(国际学术会议报告提纲和通报)》,符拉迪沃斯托克,1996年,第109-110页)等文章。他认为渤海和女真社会的统治阶层主要信仰佛教,而普通百姓主要信仰萨满教。 三、沙弗库诺夫讲坛 为纪念沙弗库诺夫,2017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探讨所开始举办第一届沙弗库诺夫讲坛,2017年举办第二届讲坛并决定以后每隔两年举办一次。沙弗库诺夫讲坛的主题主要是《通古斯一满洲问题的今天》等,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青年学者应邀参加讲坛学术会议。 [责任编辑:初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