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经济转轨催生了金融工业集团,它在引发负面效应的同时也支撑着转型经济的发展.对其整治与引导的结果强化了其常规民族资本的特征。鉴于金融工业集团在俄国民经济构架中的影响及其所代表现代经济发展趋向的现实,选取其良性进化的一面,联系国际贸易合作载体的主流趋势,着眼于中俄商贸的可持续发展,俄金融工业集团将在未来中俄经贸合作中发挥主体和不可替代的影响,俄语论文范文,在加深对其进行探讨的同时,应强化与其多领域的合作。 国际经贸合作的主流趋势之一,就是以跨国企业为载体的多元化合作。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主导性影响的发挥始于二战后,盛行于1970年代,并在1990年代后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1999年全球跨国企业数量为59902家,2004年为7万家。同样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发展,1993年其数量为2700家,1996年则达到7932家。各类跨国企业正以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实力,主导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进程。 经济学界对跨国企业的理论探讨大致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的探讨中,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Hymer)在其《国内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探讨》中,通过对美国跨国企业的实证略论,以市场不完全作为理论基础,对跨国企业的略论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垄断原理,形成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和国际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导致了跨国公司在国内垄断优势的形成,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利用自身优势。1996年美国经济学家维农(R.Vernon)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公司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以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运行。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其合著《跨国企业的未来》中,系统地提出了内部化优势理论。1977年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有三项优势,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决定了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和条件。此阶段,对跨国企业的探讨集中于其“经济力”,即这一特定公司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资本增值、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1980年代后,即对跨国企业的后一阶段探讨,开始指向其“社会力”。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彼特(E.Poer)创立的竞争理论为代表,认为要探讨公司在新的使命和多元目标下,赢得社会赞誉的能力,与社会协同一致、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能力,并解释跨国企业社会和环境目标竞争战略与行为的理论体系。 中俄两国的社会经济转型,为各类型公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制度环境,经济全球化又为具有跨国倾向和能力的公司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家的跨国企业还是更多地追求“经济力”,这是其自身发展和进行对外合作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阶段。中俄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开展合作的方式与途径,可以在传统的跨国企业探讨中得到理论上的解释和支持。 三、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作为合作载体的成就――现实性 国际贸易实践中,任何载体、类型双边合作的开展与持续,既需要制度与规范的保障,更需要双方可以互通有无的物质基础。 (一)中俄以金融工业集团为合作载体的封闭现实 中国具有跨国倾向和能力的公司,既有“中”字头的国有企业,也有大批民营和合资企业,其经营范围主要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以生产型和科技型为辅……相应地,俄罗斯跨国性质的公司则主要以国家企业和金融工业集团为主,但其分布的领域较广,既有资源、贸易型,也有生产和科技研发型。只要生长环境适宜,俄各类型跨国公司势必会进入一个相对高涨的发展阶段。 中俄两国间包括以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为媒介的经贸合作,不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都存在着相当的潜力。 在合作一方的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日益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渐提高。这体现在: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促使熟练劳动力的比例逐年提高;存在着巨大和尚未开发的市场,消费能力巨大;中国以轻工、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部分高端机电产品为主的制造业,不但成为国际分工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俄语论文范文,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高达70%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表明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能力与决心。但资源短缺、科技实力整体水平较低、工业体系发展不均衡等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这又是在封闭条件下很难解决或难度较大的问题。 在合作一方的俄罗斯,近十年来,转轨方向及方法的调整与利好国际市场共同影响,使其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政府财政收支多年盈余、黄金外汇储备增加、固定资本投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上升等。除此之外,俄罗斯还保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竞争资源: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和高端的高等教育水平,其终端市场化的完成将演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工业体系,尤其是军工、重工和化工体系完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航空航天、电子为龙头的高科技领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少有的无须资源进口的大国。虽然如此,劳动力与资金短缺、市场缺乏规范等问题同样制约着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俄以金融工业集团为合作载体的基本类型 从相关的略论可以看出,中俄在资源禀赋、市场结构上的异同决定了双边合作的方式和领域是多元的,而金融工业集团的参与不但可以提升合作的层次,而且可以深化合作的领域。 中俄传统的合作方式是互补共赢,这可以体现在边境贸易、民间贸易上,也可以借助跨国集团完成。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广布于国防、冶金、船舶制造、燃料动力、能源等国家支柱产业,并在俄国内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中俄在这些领域开展合作,金融工业集团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中俄在优先发展互补型产业间贸易合作的同时,产业内贸易的开展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近年来,机电产品、汽车产品贸易的开展表明此类型合作方式是有前景的。至于借助金融工业集团开展在高新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垂直型或水平型合作,不但可以节约交易成本,还可以延伸相关的产业链条以降低双方的研发生产成本。 (三)中俄以金融工业集团为合作载体的成效 对以金融工业集团为载体合作问题的研讨,并没有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中俄双方都在进行积极和有意义的实践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7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莫斯科子银行开业。该分行在莫斯科的注册资金为10亿卢布,折合4 000多万美元,是截至目前中资银行在俄罗斯的最大一笔投资。该金融机构的运营,不但可以极大地缓解中俄之间的经贸往来客户、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个人客户全功能银行服务短缺的局面,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整合金融资源,实现两国金融互动、优势互补,提升经贸合作水平。2017年2月,俄罗斯第二大银行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落户上海,开始进入中国银行服务市场。 2017年4月,作为政府间的战略合作项目,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签署生效,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双方参与并实施此项“贷款换石油”(资产换能源)战略协议的,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俄罗斯石油企业及俄罗斯石油管道企业等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工业集团,是显俄金融工业集团在双边高端合作中的地位与影响。 除金融领域外,双方在生产和制造行业的合作也同时展开。2017年,俄罗斯东华投资集团出资4000万美元并购黑龙江省牡丹江水泥集团有限责任企业,此举标志着俄罗斯公司首次在我国并购建材公司。受制造业能力和营销手段的制约,中国包括汽车制造、组装的公司目前还无法在俄罗斯市场上同其他国家的公司同台竞争,但力帆和吉利这两家汽车企业即使在金融危机下仍与俄罗斯罗里夫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四、结论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承载了转型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重任,转型环境的扭曲又使其一度引发了诸多的负面效应。普京时代借助整治改造、资产稀释等方法,使其逐渐转向常规民族资本,但其对经济的覆盖率和影响并未降低。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这一特殊公司组织的影响会更大。2017年,俄罗斯又组建了“国家企业”,以加强经济集权、推动重要行业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这样一来,维持并深化中俄经贸合作必须对具有跨国、垄断性质的金融工业集团及“国家企业”的(经济、法学)性质、分布领域及其经营战略进行探讨,以实现中俄经贸合作载体稳定化、层次国际化及收效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