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在中俄经贸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俄罗斯经济转轨催生了金融工业集团,它在引发负面效应的同时也支撑着转型经济的发展.对其整治与引导的结果强化了其常规民族资本的特征。鉴于金融工业集团在俄国民经济构架中的影响及其所代表现代经济发展趋向的现实,选取其良性进化的一面,联系国际贸易合作载体的主流趋势,着眼于中俄商贸的可持续发展,俄金融工业集团将在未来中俄经贸合作中发挥主体和不可替代的影响俄语论文范文,在加深对其进行探讨的同时,应强化与其多领域的合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金融工业集团;俄罗斯;中国;经济贸易
  中图分类号:17835.123;F755.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1-0015-04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在遭遇问题的同时,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和深入、交易秩序逐渐规范、合作方式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层次不断提高。其中,以双方有实力的集团或跨国企业为载体合作的份额逐渐增加,这既符合国际贸易合作的主流趋势,也是中俄经贸合作必然和有效之举。
  俄罗斯有实力的集团既包括2017年以来组建的“国家企业”,也包括自转型以来对经济恢复发展起到稳定和推动影响,同时引起经济社会不安定、政治腐败等负面效应的金融工业集团。
  
  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作为合作载体的潜质――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依照“华盛顿共识”的理论设计,启动了以“私有化、自由化和稳定化”为主体方案的激进转轨进程。各加盟共和国政治上的独立切断了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地区间、部门间和公司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俄罗斯继承下来的军工、能源和农工综合体间的各种联系亦被破坏。社会生产链条的断裂使社会投资减少、生产下降,正常的市场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动荡加剧。同时,随着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俄罗斯本已缺乏竞争力的经济体系无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为摆脱这种两难困境,俄罗斯政府决定效仿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组建和运营的基本模式,试图融合国内的金融和工业资本组建金融工业集团,实现对现有经济的重新设置和改造,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构微观经济体系,完成市场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更新俄罗斯工业的科技和出口潜力,提高生产竞争力和效率。除经济因素外,由政府牵头组建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目的在于形成一个政府可以倚重的资产阶级阶层(集团),从而阻止转轨进程的逆转。由此可见,跨部门、跨行业及跨区域的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承载了政府的良好意愿。政府试图使其生成与成长带有规范和法制化的印记,因此从1993年12月到1996年12月先后通过了2个联邦法学、5个法令和11个政府决议和指令,相关文件对金融工业集团的概念、组建程序、管理结构、对内对外经营领域等问题做了明确的法学规定。
  俄罗斯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复杂的转轨环境,使金融工业集团的产生与运行偏离了政府的初衷,引发了诸多的负面效应,一度成为俘虏政府、控制俄罗斯政治、经济局势的主导力量,成为社会诟病的对象。1998年的金融危机削弱了金融工业集团的力量,使其被迫进入调整与规范阶段。普京在其总统任期内,一方面支持合法金融工业集团的经营活动,一方面分阶段地对扰乱国家经济秩序和试图干政的金融工业集团进行了整治。虽然金融工业集团与经济转型互动的前景尚不十分明确,但“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确立及2017年以来“国家企业”的组建既可以整合金融工业集团中的积极能量,也是对其行为的一种纠偏。其常规民族资本的功能与特性无疑会更加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俄罗斯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载体。
  随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良性发展,出现了与其合作的可能性,这不但体现在其质的演变上,更体现在其量的变化上。
  
  (一)对金融工业集团量的考查
  金融工业集团的量包括数量和能量:数量既指正式和非正式集团的总量,也指其整合的公司总数;能量是指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和产出的比重以及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影响。
  俄罗斯第一个金融工业集团于1993年注册成立,第一个独联体内跨国金融工业集团于1995年出现,到2001年3月共正式注册88个金融工业集团,其中15个为跨国集团。它们共整合了1491个公司,注册资金39亿卢布,吸纳就业350多万人,其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其接受考查的各种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见表1)。
  资料来源:茨维特科夫:《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年,第7期。
  和正式金融工业集团共同支撑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还有无法完全统计的非正式集团,它们所控制的资源并不少于正式集团。
  排除国际市场动荡的因素,考查金融工业集团的运行与俄罗斯对外贸易间的关系发现,俄罗斯对外贸易所经历的滑坡期(1991―1992)、回升期(1993―1997)、危机期(1998―1999)及复苏期(2000年至今)与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调整、整治及有序发展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这表明,金融工业集团虽未完全垄断俄罗斯对外贸易,但已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其中跨国性集团的影响更大。
  
  (二)金融工业集团的区域分布
  俄罗斯组建金融工业集团的目的之一,是恢复被转型所中断的生产与销售网络,以地区和行业为基点解决区域发展失衡、资金短缺等问题,带动地区和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同时以规模经济节约国内交易成本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样,金融工业集团按所分布的地理范围和活动区域,就可分为区域、全国和跨国性集团(见表2)。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利好环境的持续,金融工业集团的区域整合能力、产业聚合能力及跨国竞争力不断提高,尤其是跨国性的金融工业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金融工业集团的行业分布
  金融工业集团顾名思义,就是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联合。以事实上的金融工业集团为例,一种是生产经营行为集中在自然垄断行业,如石油、天然气、机器制造,作为生产的实体部门需要寻求银行资金以支撑生产行为;另一种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体,其资金同样在寻求可以产生收益的领域。虽然对非正式金融工业集团的统计难度较大,但其主要分布于工业生产领域,并且也对GDP产生了相当份额的贡献率。总之,金融工业集团几乎涵盖了俄罗斯主要的金融、实体部门(见图1)。
  
  
  不考虑运行的绩效,仅考查以上几个指标就可以发现,金融工业集团对俄国民经济领域有着较高的覆盖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俄经济无法脱离金融工业集团,中国欲与俄开展合作就无法避开这一组织形式。
  
  二、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作为合作载体的理论解释――必然性
  
  此番中俄经贸合作的背景,一是两国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启动的经济转轨,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三是两国的发展程度均与发达国

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前者催生了各自国内积极拓展市场、追求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要赢得市场化的经济利益,以增加自身和社会财富、推动本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且规模与类型不一的公司;中者在为转型国家公司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的同时,必然会与其形成一种互动的效应;后者要求双方开展互补性的合作,加快发展、提高各自的实力。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俄经贸合作的载体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主动或被动地适应经贸合作的国际主流趋势。
  国际经贸合作的主流趋势之一,就是以跨国企业为载体的多元化合作。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主导性影响的发挥始于二战后,盛行于1970年代,并在1990年代后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1999年全球跨国企业数量为59902家,2004年为7万家。同样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发展,1993年其数量为2700家,1996年则达到7932家。各类跨国企业正以庞大的规模和雄厚的实力,主导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进程。
  经济学界对跨国企业的理论探讨大致以198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的探讨中,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Hymer)在其《国内公司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探讨》中,通过对美国跨国企业的实证略论,以市场不完全作为理论基础,对跨国企业的略论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垄断原理,形成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和国际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导致了跨国公司在国内垄断优势的形成,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利用自身优势。1996年美国经济学家维农(R.Vernon)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公司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以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运行。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其合著《跨国企业的未来》中,系统地提出了内部化优势理论。1977年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有三项优势,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决定了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和条件。此阶段,对跨国企业的探讨集中于其“经济力”,即这一特定公司组织存在的意义在于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资本增值、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1980年代后,即对跨国企业的后一阶段探讨,开始指向其“社会力”。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彼特(E.Poer)创立的竞争理论为代表,认为要探讨公司在新的使命和多元目标下,赢得社会赞誉的能力,与社会协同一致、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能力,并解释跨国企业社会和环境目标竞争战略与行为的理论体系。
  中俄两国的社会经济转型,为各类型公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内部制度环境,经济全球化又为具有跨国倾向和能力的公司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国家的跨国企业还是更多地追求“经济力”,这是其自身发展和进行对外合作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阶段。中俄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开展合作的方式与途径,可以在传统的跨国企业探讨中得到理论上的解释和支持。
  
  三、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作为合作载体的成就――现实性
  
  国际贸易实践中,任何载体、类型双边合作的开展与持续,既需要制度与规范的保障,更需要双方可以互通有无的物质基础。
  
  (一)中俄以金融工业集团为合作载体的封闭现实
  中国具有跨国倾向和能力的公司,既有“中”字头的国有企业,也有大批民营和合资企业,其经营范围主要以贸易型和资源型为主、以生产型和科技型为辅……相应地,俄罗斯跨国性质的公司则主要以国家企业和金融工业集团为主,但其分布的领域较广,既有资源、贸易型,也有生产和科技研发型。只要生长环境适宜,俄各类型跨国公司势必会进入一个相对高涨的发展阶段。
  中俄两国间包括以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为媒介的经贸合作,不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都存在着相当的潜力。
  在合作一方的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日益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渐提高。这体现在: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促使熟练劳动力的比例逐年提高;存在着巨大和尚未开发的市场,消费能力巨大;中国以轻工、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部分高端机电产品为主的制造业,不但成为国际分工与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俄语论文范文,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高达70%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表明参与全球经济循环的能力与决心。但资源短缺、科技实力整体水平较低、工业体系发展不均衡等不利因素,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这又是在封闭条件下很难解决或难度较大的问题。
  在合作一方的俄罗斯,近十年来,转轨方向及方法的调整与利好国际市场共同影响,使其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政府财政收支多年盈余、黄金外汇储备增加、固定资本投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上升等。除此之外,俄罗斯还保有相对稳定的国际竞争资源: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和高端的高等教育水平,其终端市场化的完成将演化成巨大的生产力;工业体系,尤其是军工、重工和化工体系完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航空航天、电子为龙头的高科技领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少有的无须资源进口的大国。虽然如此,劳动力与资金短缺、市场缺乏规范等问题同样制约着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俄以金融工业集团为合作载体的基本类型
  从相关的略论可以看出,中俄在资源禀赋、市场结构上的异同决定了双边合作的方式和领域是多元的,而金融工业集团的参与不但可以提升合作的层次,而且可以深化合作的领域。
  中俄传统的合作方式是互补共赢,这可以体现在边境贸易、民间贸易上,也可以借助跨国集团完成。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广布于国防、冶金、船舶制造、燃料动力、能源等国家支柱产业,并在俄国内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中俄在这些领域开展合作,金融工业集团无疑是最好的载体。
  中俄在优先发展互补型产业间贸易合作的同时,产业内贸易的开展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近年来,机电产品、汽车产品贸易的开展表明此类型合作方式是有前景的。至于借助金融工业集团开展在高新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垂直型或水平型合作,不但可以节约交易成本,还可以延伸相关的产业链条以降低双方的研发生产成本。
  
  (三)中俄以金融工业集团为合作载体的成效
  对以金融工业集团为载体合作问题的研讨,并没有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中俄双方都在进行积极和有意义的实践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7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莫斯科子银行开业。该分行在莫斯科的注册资金为10亿卢布,折合4 000多万美元,是截至目前中资银行在俄罗斯的最大一笔投资。该金融机构的运营,不但可以极大地缓解中俄之间的经贸往来客户、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个人客户全功能银行服务短缺的局面,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整合金融资源,实现两国金融互动、优势互补,提升经贸合作水平。2017年2月,俄罗斯第二大银行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落户上海,开始进入中国银行服务市场。
  2017年4月,作为政府间的战略合作项目,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签署生效,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双方参与并实施此项“贷款换石油”(资产换能源)战略协议的,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俄罗斯石油企业及俄罗斯石油管道企业等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工业集团,是显俄金融工业集团在双边高端合作中的地位与影响。
  除金融领域外,双方在生产和制造行业的合作也同时展开。2017年,俄罗斯东华投资集团出资4000万美元并购黑龙江省牡丹江水泥集团有限责任企业,此举标志着俄罗斯公司首次在我国并购建材公司。受制造业能力和营销手段的制约,中国包括汽车制造、组装的公司目前还无法在俄罗斯市场上同其他国家的公司同台竞争,但力帆和吉利这两家汽车企业即使在金融危机下仍与俄罗斯罗里夫企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四、结论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承载了转型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重任,转型环境的扭曲又使其一度引发了诸多的负面效应。普京时代借助整治改造、资产稀释等方法,使其逐渐转向常规民族资本,但其对经济的覆盖率和影响并未降低。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这一特殊公司组织的影响会更大。2017年,俄罗斯又组建了“国家企业”,以加强经济集权、推动重要行业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这样一来,维持并深化中俄经贸合作必须对具有跨国、垄断性质的金融工业集团及“国家企业”的(经济、法学)性质、分布领域及其经营战略进行探讨,以实现中俄经贸合作载体稳定化、层次国际化及收效最大化。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