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与俄罗斯北方小民族的历史命运[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十月革命使俄罗斯北方民族从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而直接进入现代社会。他们与其他民族一样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建立了各级自治机构。苏维埃政府帮助他们发展经济和文化,对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改造。苏联的北方小民族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俄语论文范文,民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失误。北方小民族面临着丧失民族性的危险,民族生存出现危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北方小民族;俄罗斯十月革命
  中图分类号:D751.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17)02-0071-02
  
  自20世纪20年代起苏联把生活在欧俄北部地区、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人口极少的民族称为北方小民族。根据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资料,这样的民族共有37个,总人口近24万。严酷的自然环境、与先进民族几乎隔绝的状态,使这些小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直到十月革命前,这些小民族仍在从事渔猎和养鹿业,仍生活在父系氏族社会中。
  沙皇俄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沙皇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打破了民族压迫的世界纪录”,因此,十月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一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准则,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签署了《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从法学上确认了废除任何民族特权,各民族一律平等。300年来饱受沙俄殖民统治和俄国商人盘剥之苦的北方小民族终于获得解放。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北方小民族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为他们开辟了从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国家经济崩溃、供应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拨出粮食、布匹等物资对北方小民族进行紧急救助,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苏维埃政权明令禁止私商以不等价交换方式剥削北方小民族;采取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包括免除其一切赋税。为加强对北方小民族的保护和扶持,1924年夏全俄中央执委会成立北方民族促进委员会(北方委员会),后来又成立了北方海运总局,由它具体负责对小民族的援助工作。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北方小民族获得了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根据小民族的具体情况,从1926年起首先在北方地区建立了氏族苏维埃,30年代初将其改建为地域性苏维埃。按照1930年12月10日全俄中央执委会的决定,在北方地区建立小民族自治机构,先后为较大的民族建立了科里亚克、涅涅次、泰梅尔(多尔甘―涅涅次)、汉特―曼西、楚科奇、埃文克、亚马尔―涅涅次等七个民族自治专区,总面积为410万平方公里;为较小的民族建立了93个民族自治区;为散居在较大民族之中的小民族群体建立了民族村。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古老的氏族制度已彻底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正如苏联学者所说,这是跨越千年的一步。从此每年的12月10日就成为北方小民族的节日。
  从20年代末开始对北方小民族的自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西伯利亚农业全盘集体化初期的冒进错误也多少波及到北方地区,但很快得到纠正。1932年联共(布)中央决议指出全盘集体化的做法不适用于北方地区,可在那里建立初级生产联合组织。从1938年起初级生产联合组织开始向集体农庄过渡,到1940年基本结束。这一年被看作是北方小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起点。
  北方小民族的文化建设也被提上日程。苏维埃政府从1919―1934年共组织了90次对北方小民族的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改造小民族原始文化的方法:1.创办学校。到1934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0.5%。2.培养小民族教师。1925年在列宁格勒大学设立北方民族系,1930年在列宁格勒成立北方民族学院,此外还建立一批北方民族师范学校。战前这些学校为小民族培养了2 000多名教师。3.开展扫除文盲运动。1937年小民族识字率达到65%。4.建立文化机构和设施。到1934年北方地区有文化基地18个、民族文化宫53个、阅览室189个、“红帐篷”(流动阅览室)64座、流动电影放映队87个。5.为小民族创造文字。1931―1932年先后为13个人口较多的民族(涅涅次人、埃文克人、汉特人、曼西人、埃文人、科里亚克人、楚科奇人、爱斯基摩人、那乃人、乌德盖人、尼夫赫人、开特人、谢尔库普人)制定了文字。1934年用小民族文字出版了教科书20多万册、政治读物10万册、科普读物6 000册。到1937年出版小民族文字报刊30多种。
  对小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改造:1.宣传无神论,破除陈规陋习。2.宣传卫生知识,建立卫生医疗机构,1937年已有540个卫生所。3.向定居生活方式转变。政府拨款为小民族建立新村,到60年代中期游牧民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降至30%。4.在开发北方地区过程中吸收小民族居民参加工业生产,进入城镇的小民族居民越来越多,到80年代已占总人口的1/3。5.传统经济部门得到改造,集中放牧的养鹿业和圈养毛皮兽业占主导地位,并采用先进技术如机械运输、无线电通讯、机械化屠宰等。
  总之,十月革命后北方小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这些巨大成就是不容抹杀的。然而,斯大林的左倾冒进错误也给北方小民族造成了伤害和损失。例如,在30年代北方委员会和一些自治构成体被撤销,民族区逐渐丧失自治权;在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发生冒进,一些人被错划成富农遭到镇压;40年代初关闭了北方民族学院,为小民族创造文字的工作也停止了;向小民族的传统习俗发动“无情斗争”,并简单粗暴地对待萨满教,等等。
  50年代以后,在对待小民族政策上苏联党和政府也有失误:1.不适当地强调掌握俄语的重要性。在50―60年代苏联当局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行俄语―民族语的双语制,但在北方地区的实践中却把俄语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学校减少了小民族语的授课时数,甚至从教学科目中取消了一些小民族语,至于用小民族语讲课已很难见到。其结果是小民族人口中把本族语当母语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本不会说本族语。2.强化寄宿学校教育体制。寄宿学校体制曾为提高游牧民子女入学率发挥重要影响,俄语论文,但在小民族的大多数人转入定居后理应逐步缩小寄宿学校的规模,实际却恰恰相反,这种体制被不适当地强化,甚至推广到托儿所和幼儿园。到60年代中期寄宿学校成为北方地区教育的惟一模式。在这种体制下小民族儿童从入托儿所起就脱离家庭,完全由国家抚养和教育,从而导致年轻人对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淡漠,他们被俄罗斯化的速度加快。3.强制并村和迁移。1957年以后,根据中央对于把土著民族的社会经济水平与全苏平均水平拉平的号召,在北方地区掀起大规模运动:在定居地区强行废弃小村庄,把居民迁移到大型村镇居住;在游牧地区与游牧生活方式作斗争,强制转入定居;同时把小型集体农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庄,把一些大型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后果是,大多数人脱离了传统经济行业,成了无事可做的“闲人”;住进各民族混居的大型村镇后,“民族接近”的速度加快了,族际婚姻成为普遍现象,混血儿越来越多,导致小民族体质人类学类型的改变,同时混血儿的民族属性观念已经淡化,不能靠他们去传承小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必然威胁到小民族的存在。4.忽视环境保护。苏联在开发西伯利亚北方自然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小民族的利益,因此没有采取有效方法保护环境、制止污染,致使被开发地区生态遭破坏,直接威胁到小民族的生存。千百年来小民族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其衣食住行所需一切皆取自自然,而苏联当局粗放的、掠夺式的开采措施使小民族赖以生存的森林、河湖和苔原遭到破坏和污染。例如,由于工业污染使整个北方地区牧鹿苔原面积减少了2 000万公顷,使10万头驯鹿失去生存场所;森林采伐浪费惊人,约30%砍下的树木没有运到目的地;秋明油田每年烧掉的伴生天然气约有100亿立方米,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上述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制定政策时没有从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个具体实际出发,因而不能因地制宜、因族制宜地制定出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一味强求一致或“拉平”,必然酿成苦果。民族的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而民族的融合、语言的统一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为地加速这个过程,只会对弱小民族造成伤害。急于过渡是自斯大林以来苏联党的痼疾,这种左倾冒进的指导思想对苏联社会的危害是严重的,也是苏联留给我们的沉痛教训。
  综上所述,十月革命打断了北方小民族自然发展的进程,根本改变了他们的历史命运
  苏维埃国家使他们在短短几十年间就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跨越,而且这种趋势已不可逆转。北方小民族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们刚刚跨入现代社会门槛就面临着丧失民族性的危险。这是苏联党和政府没有认识到小民族“简单文化”的脆弱性,人为地加速其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在苏联存在的近70年间,北方小民族一直享受国家的特殊照顾,苏联解体后这种补助骤然减少,甚至断绝,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因为他们已基本放弃传统的经济方式,而现代的经济方式他们还远不适应。尽管俄罗斯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扶持小民族的政策,但往往是口惠而实不至,北方小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受阻。
  [本文系作者在“十月革命与20世纪――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2017年11月5日,北京)研究会上宣读的论文]
  [责任编辑:刘伟东]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