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钢琴名家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不但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个杰出的钢琴家和教育家,他为前苏联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所以,探讨其艺术观点和实践途径一方面可以深入地了解涅高兹学派的体系特点,并由此进一步地认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价值。另一方面,鉴于俄罗斯钢琴学派对中国钢琴教学与表演具有重要作用,此探讨对建设与发展中国的钢琴事业亦具有参照影响。再从音乐表演理论探讨的角度略论,涅高兹的表演理论不仅适用于钢琴,对其它乐器的表演,对音乐表演理论的建构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什么是音乐著作的艺术形象,他认为艺术形象就是音乐本身,就是活的音乐素材、就是具有规律性、具有一些组成部分(它们的名称是旋律、和声、复调等等),具有一定的形式结构、情感内容和意境的音乐语言。 在他的教学公式中,按因果关系排列首先是艺术形象,其次是声音――形象的物质化、具体化;最后是整个技术。他谈到恩师戈多夫斯基在上课时也是全部集中在音乐。他对表演的要求上亦认为钢琴家就是用声音揭示了音乐的意义和诗意的内容。反之,他对钢琴家布索尼演奏的意见,就是因为演奏家不能充分体现著作的感情和思想,体现音乐及其创作者的最深刻的精神实质。作者还提倡对艺术形象的探讨应该开始于学习音乐和接触乐器初始阶段,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以艺术形象为首的主张。 2、如何理解艺术形象 既然艺术形象的探讨是首要问题,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把握艺术形象。作者指出了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略论两个层次。宏观的把握就是对作曲家及其创作手法、时代背景、创造过程的心理动态的了解。微观的略论是对著作像指挥那样进行探讨,从整体到局部如和声、复调,从旋律线到伴奏、转折点,了解每个细节的美,每个枝节的表现力。 3、表现技巧与艺术形象的统一 涅高兹明确指出:“技术的改进是艺术的一个部分,是它的实际体现。”这就是说技术的训练与设计都是围绕艺术表现的需要进行的,是由什么(目的)决定的。但表现目的要通过技巧、通过钢琴演奏的各种手段来体现,所以这种手段能否体现目的,体现水平的高低,反过来决定艺术形象的准确性、生动性与感染力,因此技巧与艺术是相互依存、彼此转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他在论著中阐明:我们应当使永远变化无穷的多种多样的表演手法同著作的意义、内容、形式结构、声音素材取得完全的协调。 因此,涅高兹在《论钢琴演奏》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略论节奏、音色和各种技术要素,对踏板、指法的规律也略论得很细致。不过在探讨技术因素的过程中,他还是清醒地把艺术形象放在主要矛盾的位置。他言及节奏方面存在的问题时,明确表示这是由于弹奏者没有很好地理解作曲家的精神和他的风格;著作的艺术形象。谈到声音是钢琴家应当掌握的全部手段中最重要的一个,也强调它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涅高兹在作品中不仅关注艺术形象与技巧的统一,还不止一次地提到表演中的一切要素必须协调,音乐要有整体感。具体至各种技术因素内外都要讲究协调统一。比如他论及节奏:“在节奏中,正像在整个艺术中一样,居于统治地位的应当是谐和、协调、相互从属和相互对比、是各个部分的高度配合一致。但是谐和究竟是什么呢?它首先是整体的感觉。” (三)临场发挥的灵感与冷静的监控相结合 尽管,涅高兹自认为自己是临场发挥的激情多于理性的监控,因此在表演中的状态不很稳定,有些情绪化的起伏。实际上,行家不完全同意他的自我评定。他曾提及:天才是热情加上理智。并在评论霍夫曼《钢琴演奏》一书中阐述:“冷静的指挥和炽热的心,坚强的意志和生动的想象力等,很早就决定着一个艺术家在艺术中的地位。” R米尔斯坦就认为涅高兹在演奏中,是既有创造的激情,又有理智判断的演奏家。 什么样的临场发挥是充满灵感的,具有激情的?涅高兹认为就像索夫罗尼茨基那样具有“永不自满,勇于创新”精神的钢琴家,具有“即兴创作”天赋的艺术家,人们可以连续10次听他演奏肖邦的《F大调夜曲》,每次都有新的感受,而演奏家自己则对著作总有新的发现与创造,这种情况就是富有激情的演奏。如何做到表演过程中激情洋溢又有节制?一是如戈多夫斯基那样温故而知新。对熟悉的著作再反复探讨,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不断补充新的体验。二是不要把在家的练习与音乐会演出截然分开,在家弹琴有时也要进入表演状态。三是既有较固定的设计,又能超越这种设计召唤灵感。四是对激情要有控制,不能过于兴奋而使风格走样。他批评苏联女钢琴家塔季扬娜由于精神过盛,把著作弹得过于辉煌。就是激情失去控制造成的。 (四)“最生动的感受与思考的综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与超越 涅高兹提倡丰富的体验与深思熟虑的思考相结合,最后又达到一种超越理性的感悟。有的行家认为涅高兹学派是以感性为诉求的学派,从字面上看似乎和博学多才的涅高兹不太相称。其实这里所指的感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的感受,二是以博学的理性思考与丰富的审美积淀为基础,从而超越理性的感悟和直觉。 涅高兹在作品中引用了普希金的名言:“灵感就是内心对最生动的印象的感受和思考。” 接着他解释说,只能感受艺术的人是业余爱好者,只能思考的人是探讨者,只有表演者必须把最生动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起来。 1、丰富感性体验 他把这种体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钢琴文献,他经常提醒学生弹过5首贝多芬奏鸣曲的人和弹过25首贝多芬奏鸣曲的人是不同的。二是要熟悉钢琴以外的一切音乐文献如交响乐、室内乐等。三是艺术著作,要发展对诗歌和绘画的爱好。 2、以博学为基础的思考 如果说涅高兹在前面的侧重点放在对鲜活生动的东西的感受上,在此则把注意力放在对文化艺术知识的汲取上。他呼吁:“在培养年轻作曲家的过程中,应极力使他们尽可能广泛地开拓自己的音乐视野和综合文化视野,教会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他在评介吉列尔斯的演奏时,也十分欣赏他的深思熟虑“明智”的演奏。当他阅读意大利作家兰佩杜萨的小说《豹》时,十分推崇其中的一段话,认为“感性形象中的思想”是至理名言。 其实涅高兹本人就是博学的典范。他从小就对综合知识产生兴趣,并有条件到德国、意大利去欣赏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艺术精品。他精通俄语、波兰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他的作品涉及康德、黑格尔、尼采的哲学;荷马、普希金、莱蒙托夫、卢梭、伏尔泰、海涅、乔伊斯、左拉等人的文学著作;斯坦尼拉夫斯基的戏剧和彼鲁吉诺、拉菲尔、达分奇的绘画以及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学。 3、.超越理性的感悟 超越理性的感悟体现了辩证逻辑的特征,具象―抽象―具象。这种感悟是感受与思考结合后的上升,正如前述普希金谈到的灵感,这种以感性状态出现的感悟已结合了感受和思考的积淀。这种感悟还有涅高兹谈到的量变到质变的性质,弹5首奏鸣曲还是不能产生质变,弹25首就有质变的可能,即对贝多芬奏鸣曲的特性已上升到规律性的掌握,然而有了理性思考之后,再用感性形式体现出来,这种感悟就外化为音响形态了。 以上四点是涅高兹音乐表演理论较重要的观点,而这四点之间又存在有机联系。第一点是总纲,其它三点都是它的具体化。艺术形象与技巧正是论及表演者如何去把握第一要素著作(音乐)如何应用技术去掌握第三要素,并最终使第一要素以最生动、形象的状态展现。临场发挥是三要素在舞台现场结合的呈现,创造激情与冷静监控结合好,呈现的成果就有价值,就与训练时的预想相符,甚至超出预期的设想。感受与思考是作为三要素的中介表演者素质的培养。它是三要素完美结合的基础,缺乏这一点,三要素结合则是低水平的。 参考文献 [1](俄)涅高兹(著).涅高兹谈艺录――思考,回忆・日记・文选[M]. 焦东建,董莱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俄)涅高兹(著).论钢琴表演艺术[M].汪启璋,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