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罗斯钢琴名家海·涅高兹表演与教学的理论特征[俄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俄语论文 责任编辑:阿米更新时间:2017-05-20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俄罗斯钢琴名家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不但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个杰出的钢琴家和教育家,他为前苏联贡献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所以,探讨其艺术观点和实践途径一方面可以深入地了解涅高兹学派的体系特点,并由此进一步地认识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价值。另一方面,鉴于俄罗斯钢琴学派对中国钢琴教学表演具有重要作用,此探讨对建设与发展中国的钢琴事业亦具有参照影响。再从音乐表演理论探讨的角度略论,涅高兹的表演理论不仅适用于钢琴,对其它乐器的表演,对音乐表演理论的建构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涅高兹;俄罗斯钢琴学派;钢琴表演理论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17)07-096-03
  
  一、涅高兹的生平简介
  
  涅高兹于1888年出生于前苏联的基洛夫格勒,是在苏联南方一个寂静与喧闹适中的城市,该城市因李斯特曾在这里举办过自己最后几场音乐会而知名。涅高兹一家在此地居住了很久,全家人很受当地的人们的尊重。父亲是一位音乐家,母亲也是出生于音乐世家,她的哥哥布鲁门菲尔德也是一位钢琴家及教育家。涅高兹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开始了启蒙音乐教育。而他又经常得到舅父布鲁门菲尔德的指导。当他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音乐强烈的感染,不仅会弹钢琴,还会即兴演奏,对音乐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舅父布鲁门菲尔德对涅高兹的成长起了重要的影响。特别令涅高兹敬仰的是布鲁门菲尔德的确是一个全面的音乐家,他对音乐有着无限的爱和无尽的追求。涅高兹正是承接了布鲁门菲尔德那特有的广阔的音乐视野、大胆的构思。在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的引导下,涅高兹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中鉴别什么才是真正的演奏。童年,涅高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普通科目的学习上。父母还请老师给他单独授课,他还自选了数学、历史、地理、法语课程,大量阅读了艺术、科学书籍,并略论了艺术和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他从童年起,就习惯于使智力秩序化,因为他始终热衷于综合性教育。他学会了拓宽视野向前看,同时,从前人积累的知识中汲取营养。涅高兹很早就登台演出,他九岁那年,就举行了第一场公开演奏会,不久,涅高兹在德国举办的威斯特伐利亚音乐节上演奏,无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专业音乐家,对他这次演奏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此期间,涅高兹结识了波兰钢琴家和作曲家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他带着布鲁门菲尔德和格拉祖诺夫的推荐信来找这位波兰大师学习,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时刻,戈多夫斯基无可挑剔的高超技艺、细腻而无可指责的品味和鲜明的艺术才智,使涅高兹产生了难忘的印象。涅高兹终生牢记着戈多夫斯基所强调的观点:“音乐家最好的演奏,就是鲜明而符合逻辑地传达乐谱涵义。”五年后,他到维也纳音乐和戏剧艺术探讨院深造,并同时在奥地利和德国的不同城市进行演出,而且非常成功。1916年,应邀到俄国梯弗里斯音乐学院任教。1919年至1922年,一直到基辅音乐学院担任教授工作。他一边完成学院里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举行音乐会。1922年10月,调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工作,1934年至1937年间,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1941年,因为在二战中,要照顾疾病缠身的母亲而拒绝前往疏散区,而被当局以“等待德国”入罪,遭到逮捕,在监禁八个月后,被发配到斯维尔德罗夫斯克,直于1944年才返回莫斯科任教。
  涅高兹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俄语论文题目,他具有崇高的感染力和奔放的热情,他的演奏自然纯朴,得心应手,一切外在的东西都退居次席,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他掌握了为表达最微妙的感情色彩、那些难以体察的情感波动所必须的、最细腻的音色,他的音色被喻为“仙声”。
  他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魅力、智慧、敏感、完美的品味以及渊博的知识,一直吸引着学生们。他为前苏联培养了十几位钢琴大师及国际比赛获奖者,只要提起里赫特尔、吉列尔斯、马里宁、克莱涅夫、扎克、加芙里洛娃……就足以表明他的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他不仅认真地向他们传授知识,而且还不断地开启他们的智慧和幻想,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变得更加敏感,更有激情,更有思想,最重要的是涅高兹对学生的爱使他永远受学生的爱戴和信任。
  
  二、表演理论主要观点
  
  (一)表演三要素――著作、表演者、乐器的协调
  1、三要素是其表演理论的基石
  涅高兹的《论钢琴表演艺术》与《涅高兹谈艺录》两本作品,清晰而详尽地阐述了他的表演及教学心得,既是全面系统论述其表演艺术理论的作品,又是生动的教学参考书。涅高兹在论著开篇就旗帜鲜明地阐明表演的任何问题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它们分别是表演的著作(音乐)、表演者和表演的乐器,他认为,只有彻底掌握这三种要素,才能保证优秀的艺术表演。他指出这三者的关系犹如辩证法的三段体:正题―音乐,反题―乐器,合题―表演。笔者认为他把表演的根本问题高度抽象为三种要素,并略论了其中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三要素是理解他的理论的基石,或者说他的整个体系都与此相关,我们后面提到的其它理论观点都是建构在此基础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要素中,俄语论文范文,表演者作为音乐著作与演奏乐器的中介起到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影响。没有这一中介环节,音乐与表现音乐的工具无法连接,表演者的水平如何则直接作用音乐著作的表现与乐器的表现力,所以涅高兹在后面的论述中,对表演者如何去掌握音乐形象,掌握演奏乐器的技术,如何提高修养都是不吝其辞的。
  2、三要素的辩证关系
  涅高兹在提出三要素的同时,特别提出三者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某一因素,而忽略另一种因素。他批评日常教学中,有的人经常会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尤其是对音乐本身的不重视,而把主要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掌握乐器的技术方面,是一种主要的错误倾向。反之,没有认识到“要得心应手地表演音乐必须彻底地掌握乐器”。这种倾向会使表演变得浮浅庸俗,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平。
  3、如何达到三者协调
  涅高兹在评论其高足吉列尔斯的文章中指出:“演奏家的任务不仅是要最大限度地掌握和驾驭自己的乐器,而且是要最大限度地接近作曲家的真正构思。”在此作者用了两个最大限度,前者是要求演奏家对乐器的性能、构造、特征了如指掌,发挥自如,以最适合自己的生理、心理条件来充分展现乐器的表现力。就像他在谈到踏板的应用时,就完全建立在对其性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略论的。后者是要求“演奏家不仅应该详尽了解一个作曲家的著作,而且应该了解他的生平、他的理念、情感、品味等,因为只有这些特点才能决定他必需的风格准则”。
  如何达到三要素的辩证统一,作者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就是热爱的动机。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个体行为活动的内部原因。……它具有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功能。”涅高兹认为:“灵魂深处为音乐所激动而像着了迷似地练钢琴的人、热爱音乐和钢琴这一乐器的人,必将掌握辉煌的技术,必然善于表达著作中的艺术形象,必将成为表演家。”作者抓住动机,作为三者辩证统一的关键,无疑是看到问题的实质。无数成功的音乐家的事例证实,他们对音乐的无比热爱是登上艺术高峰的永恒动力。
  (二)“什么(目的)决定如何(手段),最后还是如何决定什么(辩证法规律)”――艺术形象与技巧的辩证统一

  1、以艺术形象的探讨为首要问题
  什么是音乐著作的艺术形象,他认为艺术形象就是音乐本身,就是活的音乐素材、就是具有规律性、具有一些组成部分(它们的名称是旋律、和声、复调等等),具有一定的形式结构、情感内容和意境的音乐语言。
  在他的教学公式中,按因果关系排列首先是艺术形象,其次是声音――形象的物质化、具体化;最后是整个技术。他谈到恩师戈多夫斯基在上课时也是全部集中在音乐。他对表演的要求上亦认为钢琴家就是用声音揭示了音乐的意义和诗意的内容。反之,他对钢琴家布索尼演奏的意见,就是因为演奏家不能充分体现著作的感情和思想,体现音乐及其创作者的最深刻的精神实质。作者还提倡对艺术形象的探讨应该开始于学习音乐和接触乐器初始阶段,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以艺术形象为首的主张。
  2、如何理解艺术形象
  既然艺术形象的探讨是首要问题,进一步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把握艺术形象。作者指出了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略论两个层次。宏观的把握就是对作曲家及其创作手法、时代背景、创造过程的心理动态的了解。微观的略论是对著作像指挥那样进行探讨,从整体到局部如和声、复调,从旋律线到伴奏、转折点,了解每个细节的美,每个枝节的表现力。
  3、表现技巧与艺术形象的统一
  涅高兹明确指出:“技术的改进是艺术的一个部分,是它的实际体现。”这就是说技术的训练与设计都是围绕艺术表现的需要进行的,是由什么(目的)决定的。但表现目的要通过技巧、通过钢琴演奏的各种手段来体现,所以这种手段能否体现目的,体现水平的高低,反过来决定艺术形象的准确性、生动性与感染力,因此技巧与艺术是相互依存、彼此转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他在论著中阐明:我们应当使永远变化无穷的多种多样的表演手法同著作的意义、内容、形式结构、声音素材取得完全的协调。
  因此,涅高兹在《论钢琴演奏》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略论节奏、音色和各种技术要素,对踏板、指法的规律也略论得很细致。不过在探讨技术因素的过程中,他还是清醒地把艺术形象放在主要矛盾的位置。他言及节奏方面存在的问题时,明确表示这是由于弹奏者没有很好地理解作曲家的精神和他的风格;著作的艺术形象。谈到声音是钢琴家应当掌握的全部手段中最重要的一个,也强调它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涅高兹在作品中不仅关注艺术形象与技巧的统一,还不止一次地提到表演中的一切要素必须协调,音乐要有整体感。具体至各种技术因素内外都要讲究协调统一。比如他论及节奏:“在节奏中,正像在整个艺术中一样,居于统治地位的应当是谐和、协调、相互从属和相互对比、是各个部分的高度配合一致。但是谐和究竟是什么呢?它首先是整体的感觉。”
  (三)临场发挥的灵感与冷静的监控相结合
  尽管,涅高兹自认为自己是临场发挥的激情多于理性的监控,因此在表演中的状态不很稳定,有些情绪化的起伏。实际上,行家不完全同意他的自我评定。他曾提及:天才是热情加上理智。并在评论霍夫曼《钢琴演奏》一书中阐述:“冷静的指挥和炽热的心,坚强的意志和生动的想象力等,很早就决定着一个艺术家在艺术中的地位。” R米尔斯坦就认为涅高兹在演奏中,是既有创造的激情,又有理智判断的演奏家。
  什么样的临场发挥是充满灵感的,具有激情的?涅高兹认为就像索夫罗尼茨基那样具有“永不自满,勇于创新”精神的钢琴家,具有“即兴创作”天赋的艺术家,人们可以连续10次听他演奏肖邦的《F大调夜曲》,每次都有新的感受,而演奏家自己则对著作总有新的发现与创造,这种情况就是富有激情的演奏。如何做到表演过程中激情洋溢又有节制?一是如戈多夫斯基那样温故而知新。对熟悉的著作再反复探讨,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不断补充新的体验。二是不要把在家的练习与音乐会演出截然分开,在家弹琴有时也要进入表演状态。三是既有较固定的设计,又能超越这种设计召唤灵感。四是对激情要有控制,不能过于兴奋而使风格走样。他批评苏联女钢琴家塔季扬娜由于精神过盛,把著作弹得过于辉煌。就是激情失去控制造成的。
  (四)“最生动的感受与思考的综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与超越
  涅高兹提倡丰富的体验与深思熟虑的思考相结合,最后又达到一种超越理性的感悟。有的行家认为涅高兹学派是以感性为诉求的学派,从字面上看似乎和博学多才的涅高兹不太相称。其实这里所指的感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的感受,二是以博学的理性思考与丰富的审美积淀为基础,从而超越理性的感悟和直觉。
  涅高兹在作品中引用了普希金的名言:“灵感就是内心对最生动的印象的感受和思考。” 接着他解释说,只能感受艺术的人是业余爱好者,只能思考的人是探讨者,只有表演者必须把最生动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起来。
  1、丰富感性体验
  他把这种体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钢琴文献,他经常提醒学生弹过5首贝多芬奏鸣曲的人和弹过25首贝多芬奏鸣曲的人是不同的。二是要熟悉钢琴以外的一切音乐文献如交响乐、室内乐等。三是艺术著作,要发展对诗歌和绘画的爱好。
  2、以博学为基础的思考
  如果说涅高兹在前面的侧重点放在对鲜活生动的东西的感受上,在此则把注意力放在对文化艺术知识的汲取上。他呼吁:“在培养年轻作曲家的过程中,应极力使他们尽可能广泛地开拓自己的音乐视野和综合文化视野,教会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他在评介吉列尔斯的演奏时,也十分欣赏他的深思熟虑“明智”的演奏。当他阅读意大利作家兰佩杜萨的小说《豹》时,十分推崇其中的一段话,认为“感性形象中的思想”是至理名言。
  其实涅高兹本人就是博学的典范。他从小就对综合知识产生兴趣,并有条件到德国、意大利去欣赏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艺术精品。他精通俄语、波兰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他的作品涉及康德、黑格尔、尼采的哲学;荷马、普希金、莱蒙托夫、卢梭、伏尔泰、海涅、乔伊斯、左拉等人的文学著作;斯坦尼拉夫斯基的戏剧和彼鲁吉诺、拉菲尔、达分奇的绘画以及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学。
  3、.超越理性的感悟
  超越理性的感悟体现了辩证逻辑的特征,具象―抽象―具象。这种感悟是感受与思考结合后的上升,正如前述普希金谈到的灵感,这种以感性状态出现的感悟已结合了感受和思考的积淀。这种感悟还有涅高兹谈到的量变到质变的性质,弹5首奏鸣曲还是不能产生质变,弹25首就有质变的可能,即对贝多芬奏鸣曲的特性已上升到规律性的掌握,然而有了理性思考之后,再用感性形式体现出来,这种感悟就外化为音响形态了。
  以上四点是涅高兹音乐表演理论较重要的观点,而这四点之间又存在有机联系。第一点是总纲,其它三点都是它的具体化。艺术形象与技巧正是论及表演者如何去把握第一要素著作(音乐)如何应用技术去掌握第三要素,并最终使第一要素以最生动、形象的状态展现。临场发挥是三要素在舞台现场结合的呈现,创造激情与冷静监控结合好,呈现的成果就有价值,就与训练时的预想相符,甚至超出预期的设想。感受与思考是作为三要素的中介表演者素质的培养。它是三要素完美结合的基础,缺乏这一点,三要素结合则是低水平的。
  
  参考文献
  [1](俄)涅高兹(著).涅高兹谈艺录――思考,回忆・日记・文选[M]. 焦东建,董莱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俄)涅高兹(著).论钢琴表演艺术[M].汪启璋,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