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选·赋》英译 康达维 汉学
摘要5-7 Abstract7-13 绪论13-19 第1章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选》与辞赋19-39 1.1 西方文体学视野中的《文选》文体19-24 1.1.1 作用文体风格的三要素20-22 1.1.2 《文选》文体分类之章法22-24 1.2 从《文选》文体看中西文学异同24-30 1.2.1 中西文体发展之殊途24-26 1.2.2 中西文学观念之异同26-30 1.3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赋体文学30-39 1.3.1 从“赋”的西文译名看西方学者对赋的认识30-34 1.3.2 赋与狂诗34-36 1.3.3 辞赋的世界文学共性36-37 1.3.4 辞赋的民族文学特性37-39 第2章 康译《文选·赋》的学术基础与历史背景39-71 2.1 《文选·赋》英译的阐释学基础39-57 2.1.1 《文选·赋》文本探寻39-41 2.1.2 《文选》阐释传统:“文选学”41-45 2.1.3“选学”的本质:《文选》的语内翻译45-49 2.1.4 《文选·赋》英译对“选学”成果的继承49-57 2.2 康译《文选·赋》的社会历史背景57-71 2.2.1 《文选》辞赋翻译史概述57-59 2.2.2 辞赋英译:由通俗走向学术59-67 2.2.3 译者的教育学术背景67-71 第3章 康译《文选?赋》的翻译思想与译本模式71-94 3.1 康译《文选?赋》的指导思想71-79 3.1.1 译本的性质和定位71-72 3.1.2“绝对准确”的指导思想72-75 3.1.3“绝对准确”的限度75-79 3.2 康译《文选·赋》的译本模式79-94 3.2.1 译本的总体模式架构80-89 3.2.2 译文注释与其功能89-94 第4章 康译《文选·赋》的文化移植与阐释94-125 4.1 名物概念的对译与阐释94-102 4.1.1 《文选·赋》名物及其文化概念属性94-95 4.1.2 译名与注解的组合方式95-100 4.1.3 实物概念的可译性与译语的张力100-102 4.2 文化概念与文化现象的深度翻译102-114 4.2.1 地理建筑文化的深度阐释103-106 4.2.2 礼仪制度习俗的深度阐释106-110 4.2.3 思想哲学文艺的深度阐释110-114 4.3 历史典故的翻译114-125 4.3.1 《文选·赋》用典的界定114-117 4.3.2 事典的表述和注解117-122 4.3.3 语典的翻译和阐释122-125 第5章 康译《文选·赋》的修辞与语言125-157 5.1 《文选·赋》英译中的修辞125-135 5.1.1 赋与修辞125-128 5.1.2 押韵及骚体128-131 5.1.3 对偶及铺排131-135 5.2 联绵词的翻译135-145 5.2.1 联绵词的语音象似性135-138 5.2.2 联绵词的翻译策略138-141 5.2.3 象似性与可译性141-145 5.3 《文选·赋》的模糊语言145-157 5.3.1“模糊”的界定及辞赋模糊语言个案略论145-147 5.3.2 辞赋语言模糊的性质和根源147-152 5.3.3 模糊语言的处理方式152-157 第6章 康译《文选·赋》与西方汉学探讨157-176 6.1 康译《文选·赋》背后的西方汉学157-165 6.1.1 西方汉学中的“选学”“赋学”探讨158-161 6.1.2 西方汉学中的文化探讨161-164 6.1.3 早期历史文化典籍的翻译探讨与汉语语言文学探讨164-165 6.2 康达维的汉学探讨与《文选·赋》的翻译165-170 6.2.1 康达维的汉学探讨活动165-167 6.2.2 康达维汉学探讨与其辞赋翻译的关系167-170 6.3 作为学术探讨的深度翻译170-176 6.3.1 哲学视角:典籍翻译与学术探讨同为理解与阐释170-171 6.3.2 《文选?赋》的翻译:“高水准的学术活动”171-176 结语176-179 参考文献179-184 附录A 《文选》文体分组层次结构184-185 附录B 《文选》赋篇目西文翻译185-189 附录C 与康达维教授的通信189-192 附录D 康达维先生学术作品编年表192-211 附录E 康达维《文选·赋》英译本疑误211-214 附录F 在校期间的学术论文清单214-215 ,西语论文,西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