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传播是多因素驱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语言行为,目前还没有一种普适理论能够为语言传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解释和指导。纵观诸多通用语言消长的传播轨迹,我们发现无论一种语言曾经孕育出多么灿烂的文明,竞争始终是作用语言传播的重要力量。笔者立足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和传播学视角,以李宇明(2017a)“语言竞争试说”为基础,尝试建构了一个能对语言竞争的产生、驱动与治理提供合理阐释的理论--语言竞争理论,并以此为探讨框架,清晰地呈现英语在亚洲国家传播历程的变迁与驱动机制。通过从纵向维度梳理英语跨越亚洲殖民与后殖民时期的传播路径、策略及转变动因,笔者发现英语在亚洲与诸语言竞争中占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人口、军事、经济、教育、文化、宗教和科技七种传播模式的应用与结合,以及不同时期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策略转换。在横向维度上,以社会背景、地理条件、意识形态、语言政策及实施情况为支点,通过对英语为官方语言、第二语言和外语三个等级维度十一个国家语言生活的逐一描绘,笔者归纳得出激烈的语言纷争往往发生在那些文化多元、历史上被殖民、族际隔阂严重、充斥着一元论意识形态的国家。英语在这些国家的传播过程中,虽然不同程度地引发了官方语言或教学媒介语之争,但英语一直没有被抛弃,反而被赋予平衡族际纷争的语言功能,成为语言之争的最大获益者。此外,在治理语言纷争上,提倡包容的多语主义与兼顾多党协同管理的威权政治,也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一味消除语言异同带来的竞争,往往会激化语言竞争进而引发纷争或战争,让行为主体付出巨大的管理成本。笔者希望借助由宏观向微观逐一推进的描述方式,全景式地观察英语在亚洲的语言竞争现象,对不同等级的英语传播效果给予有力的解读。探讨最后通过对语言竞争理论框架增设竞争预警的剖析,旨在预先对语言恶性竞争加以遏制,防止冲突持续蔓延,以求为语言传播理论以及汉语传播的艰巨事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语言传播 竞争 纷争 亚洲 预警
中文摘要4-5 ABSTRACT5-7 致谢7-15 第1章 绪论15-39 1.1 问题的提出15-18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8-29 1.2.1 语言传播的理论探讨18-23 1.2.2 英语传播的多维探讨23-28 1.2.3 小结28-29 1.3 探讨思路29-39 1.3.1 概念界定29-34 1.3.2 探讨问题34-35 1.3.3 探讨措施35-36 1.3.4 探讨对象36 1.3.5 论文结构36-39 第2章 语言竞争理论与略论框架39-60 2.1 理论依据39-43 2.2 语言竞争及其构成43-50 2.2.1 行为主体的界定43-44 2.2.2 场域的四维建构44-48 2.2.3 目标的三部曲48-49 2.2.4 竞争的规范化49-50 2.3 语言竞争的略论框架50-60 2.3.1 语言竞争的产生机制50-51 2.3.2 语言竞争的驱动机制51-56 2.3.3 语言竞争的治理机制56-60 第3章 英语在亚洲传播的宏观体现60-83 3.1 英语在亚洲的语言竞争60-68 3.1.1 英语与葡语的竞争60-62 3.1.2 英语与西语的竞争62-64 3.1.3 英语与荷兰语的竞争64-65 3.1.4 英语与法语的竞争65-67 3.1.5 英语与殖民地本土语言的竞争67-68 3.2 英语竞争的行为主体68-72 3.2.1 控制贸易的行为主体69-70 3.2.2 渗透教育的行为主体70-71 3.2.3 文化援助的行为主体71 3.2.4 操控语言权力的行为主体71-72 3.3 英语传播的竞争模式72-80 3.3.1 人口模式73-74 3.3.2 军事模式74-75 3.3.3 经济模式75-76 3.3.4 教育模式76-77 3.3.5 文化模式77-78 3.3.6 宗教模式78-79 3.3.7 科技模式79-80 3.4 小结80-83 第4章 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亚洲国家83-136 4.1 印度83-97 4.1.1 纷争复杂的语言近况83-84 4.1.2 利益聚焦的地缘政治84 4.1.3 殖民时期英语与波斯语的地位之争84-90 4.1.4 建国初期英语与印地语的地位之争90-92 4.1.5 后尼赫鲁时期的三语教育模式92-95 4.1.6 全球化与英语印度化95-97 4.2 巴基斯坦97-106 4.2.1 族群相对集中的伊斯兰国家97-98 4.2.2 政治角力场的地缘政治98 4.2.3 建国后围绕乌尔都语的语言纷争98-104 4.2.4 “3A”制约下的英语伊斯兰化104-106 4.3 新加坡106-118 4.3.1 建国后族群“零”冲突的移民国家107 4.3.2 位置优越资源贫乏的自然条件107-108 4.3.3 殖民时期英语与华语地位的拼争108-111 4.3.4 独立后威权政治与语言竞争111-117 4.3.5 英语标准化与本土化之争117-118 4.4 菲律宾118-127 4.4.1 马来族为主的西方天主教政体118-119 4.4.2 “狭海”战略岛国的地理优势119-120 4.4.3 美殖民时期英语独尊与竞争120-122 4.4.4 建国后庇护主义下的语言之争122-127 4.5 文莱127-132 4.5.1 马来族为主的穆斯林君主政体127-128 4.5.2 夹缝中求发展的政治诉求128 4.5.3 英属保护国时期英化与马来化之争128-130 4.5.4 独立后英语本土化与标准化之争130-132 4.6 小结132-136 第5章 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亚洲国家136-169 5.1 马来西亚136-146 5.1.1 马来人优先的隐性多元社会137 5.1.2 交通咽喉的地缘优势137-138 5.1.3 英殖民时期英语独尊与扶持马来语138-140 5.1.4 独立后“一元论”制约下马来语独尊与纷争140-142 5.1.5 威权统治与隐性多元化转变142-146 5.2 孟加拉国146-156 5.2.1 孟族为主体的伊斯兰世俗化国家147 5.2.2 内陆边缘向战略雷达的地缘转向147-148 5.2.3 英殖民时期英语的官方地位之争148-150 5.2.4 巴、孟分治前孟加拉语言运动及纷争150-152 5.2.5 建国后民族主义与教育领域的语言竞争152-156 5.3 斯里兰卡156-166 5.3.1 族群冲突持久的佛教国家156-157 5.3.2 印度洋上珍珠岛国的地理优势157-158 5.3.3 英殖民时期英语至上的语言政策158-159 5.3.4 独立后民族主义与英语霸权的博弈159-161 5.3.5 僧伽罗民族主义向平等主义转型161-166 5.4 小结166-169 第6章 英语为外语的亚洲国家169-195 6.1 缅甸169-176 6.1.1 缅族为主冲突持久的国家169-170 6.1.2 南亚和东亚战略支点的地缘政治170 6.1.3 英殖民时期英语在边缘化殖民地的渗透170-172 6.1.4 独立后缅族化与英语教育172-176 6.2 日本176-183 6.2.1 民族同质的帝国主义国家177 6.2.2 资源短缺的岛国拓展型发展诉求177-178 6.2.3 二战前英语在日本的传播轨迹178-180 6.2.4 二战后新民族主义与英语传播多元化180-183 6.3 泰国183-192 6.3.1 泰语为主导的多民族佛教国家184-185 6.3.2 中国门户之道的地缘185 6.3.3 泰国单一语言政策向多元化转换185-186 6.3.4 二战前泰语同化下的英语传播186-188 6.3.5 二战后英语和汉语的第一外语之争188-192 6.4 小结192-195 第7章 语言传播竞争范式的再思考195-212 7.1 语言竞争理论的深入阐述195-203 7.1.1 “5W”基础性框架的局限195-197 7.1.2 语言竞争作用因子与驱动力的关系197-201 7.1.3 语言竞争的预警201-203 7.2 对我国汉语海外传播的启示203-212 7.2.1 汉语在海外华人圈的传播205-207 7.2.2 汉语在汉字文化圈的传播207-209 7.2.3 汉语在辐射圈的传播209-212 第8章 结语212-217 8.1 结论与观点212-214 8.2 创新之处214-216 8.3 局限与展望216-217 参引文献217-242 附录242-252 附录1 亚洲国家主要语言使用情况一览表242-244 附录2 节选自印度1950年宪法(第17部分,343-344条)244-246 附录3 节选自巴基斯坦1973年宪法(第251条)246 附录4 节选自美殖民菲律宾时期教育委员会立法246-247 附录5 节选自菲律宾1935年宪法的补充规定(1939年11月9日颁发)247 附录6 节选自菲律宾1957年教育规划247-248 附录7 菲律宾语言规划一览表(1900-1974)248-250 附录8 马来西亚语言规划重大事件汇总(1951~1996)250-251 附录9 马来西亚英语比重逐年递增的规划(2004-2017)251 附录10 节选自巴基斯坦阿尤布1959年教育报告251-252 附录11 斯里兰卡英语规划重大事件汇总252 ,西语论文题目,西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