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汉语热”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西语专业论文,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热情不断增强,我国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得以建立。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推广政策方面的问题和阻力。
论文主要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化的传播历程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语言推广政策进行阐述,从中提取出文化融合是语言文化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主要成果。
在此之后,作者尝试从新加坡这个华人占绝大多数的城市国家入手,西语论文,对新加坡国情的状况、华人社会及华文教育发展以及国家认同的状况进行略论,从而认识到华文教育之所以目前能够得以顺利推广的前提是其政府已经做到了将华文教育“融入国家认同主流”,华人作为所在国的一个民族已经参与了所在国的文化和交流的融合,参与了民族新文化的建设。这是目前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和必然的选择。
最后,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综合,以“文化融合”为主线,论述汉语国际传播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使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崛起”的国家,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必须重视与他国的“文化融合”战略,这也是我国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之一,只有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才能使汉语国际推广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之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 文化融合 文化主权 语言政策 华文教育 孔子学院
摘要4-5 Abstract5-8 第一章 绪论8-17 1.1 选题缘由8-9 1.2 文献综述9-11 1.2.1 中国文化在域外传播的总体情况综述9 1.2.2 语言文化政策理论探讨主要情况9-10 1.2.3 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及华文教学探讨10-11 1.3 探讨目的与意义11-13 1.4. 主要的探讨措施13-15 1.4.1 文化语言学的探讨措施13-14 1.4.2 社会语言学的探讨措施14 1.4.3 比较文化(语言)学的探讨措施14 1.4.4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讨措施14-15 1.5. 论文的总体架构15-17 第二章 本文涉及的重要理论概念17-26 2.1 语言与文化17-18 2.2 文化融合(濡化)与文化同化18-20 2.3 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20-21 2.4 “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以及“全球本土化”21-23 2.5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与 U—融合曲线模式(U—curve Pattern)23-26 第三章 中国汉语传播的历史回顾26-35 3.1 秦汉时期的汉语文化传播26-27 3.2 隋唐时代的对外汉语传播27-29 3.3 宋朝时期的语言文化传播29-30 3.4 元代的语言文化传播30-31 3.5 明清时期的语言文化传播31-33 3.6 本章小结33-35 第四章 主要国家语言政策和语言推广政策概述35-43 4.1 美国的语言政策及语言推广政策35-38 4.2 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38-39 4.3 法国的语言政策及推广政策39-41 4.4 西班牙语言政策及推广政策41-43 第五章 新加坡的华人及华人社会形成43-51 5.1 新加坡华人的历史概述43-48 5.2 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48-49 5.3 新加坡的华人社团49-51 第六章 新加坡华语教育及其发展状况51-57 6.1 新加坡的四种语言源流51 6.1.1 华文源流51 6.1.2 英文源流51 6.1.3 马来文源流51 6.1.4 印度文源流51 6.2 战前的华文教育51-53 6.3 战后至独立前的华文教育状况53-55 6.4 独立建国后的华文教育政策及状况55-57 第七章 新加坡多元文化融合的语言政策促进国家认同57-66 7.1 语言文化政策对建立国家认同意识的影响57-59 7.2 李光耀对新加坡语言政策的作用59-63 7.3 新加坡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如何体现“文化融合”的国家认同63-66 第八章 汉语国际传播中文化融合的策略66-73 8.1 全球化的发展为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提供了历史机遇66-67 8.2 在汉语国际传播中要努力将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相融合67-68 8.3 在汉语传播中要通过文化融合来消除语言受体的疑虑和紧张感68-70 8.4 汉语国际推广中做到“文化融合”方面的几点策略70-73 8.4.1 汉语国际推广政策中要体现不同国家、民族的特点70-71 8.4.2 注重“本土化”汉语教师的培养71 8.4.3 对外汉语教材选编的“文化融合”性7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