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实体 事件 论元事件交替 事件限定 逻辑转喻 词汇-构式类型学模式
致谢5-7 摘要7-10 ABSTRACT10-21 第一章 引论21-39 1.1 探讨对象的界定21-24 1.2 相关探讨概述及我们的命名理由24-28 1.3 探讨问题28-29 1.4 探讨意义29-37 1.4.1 探讨动词交替的意义29-34 1.4.2 探讨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的意义34-37 1.5 探讨假设、探讨措施与语料选择37-38 1.6 章节安排38-39 第二章 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相关探讨综述39-62 2.1 生成学派39-54 2.1.1 主流生成学派的探讨39-42 2.1.2 型变说42-50 2.1.3 生成学派的其他探究50-54 2.2 认知功能学派54-58 2.2.1 概念转喻54-55 2.2.2 框架语义55-58 2.3 神经心理学派58-61 2.4 小结61-62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探讨思路62-87 3.1 理论基础62-82 3.1.1 构式语法理论62-74 3.1.2 “事态限定”理论与语言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点74-79 3.1.3 Fillmore 与 Talmy 的概念框架理论79-82 3.2 探讨思路82-85 3.3 小结85-87 第四章 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的认知机制及其句法生成87-127 4.1 概念框架、认知机制与句法生成87-88 4.2 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的宏事件认知模型88-108 4.2.1 事件限定范畴的框架事件化88-94 4.2.2 事件限定框架事件的特点94-98 4.2.3 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宏事件认知模型的构建98-105 4.2.4 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的句法生成105-108 4.3 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108-120 4.3.1 动词论元事件交替的构式家族108-113 4.3.2 实体论元构式的语义制约113-119 4.3.3 事件交替现象的句法语义不对称性119-120 4.4 对事件交替现象(逻辑转喻)主要理论问题的重新认识120-125 4.4.1 逻辑转喻的隐含事件义来源问题120-121 4.4.2 构式语义的整体性与逻辑转喻结构隐含事件义解释问题121-123 4.4.3 构式的半能产性与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问题123-125 4.4.4 逻辑转喻与一般概念转喻的区别125 4.5 小结125-127 第五章 事件交替动词的语义制约及英汉宏观对比127-173 5.1 英汉事件交替动词127-134 5.1.1 文献中英汉事件交替动词以及我们的判定标准127-131 5.1.2 我们考察对象的确定131-134 5.2 非限定小句补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分类 (EGAN 2017)134-136 5.3 英语事件交替动词的语义特点及分类136-154 5.3.1 体意义动词136-144 5.3.1.1 体动词136-139 5.3.1.2 非体动词的语义制约139-144 5.3.2 态度-评价动词(表达事件情态语义)144-154 5.3.2.1 典型态度-评价动词144-148 5.3.2.2 非典型态度-评价动词的语义制约148-154 5.4 汉语事件交替动词的语义特点及分类154-165 5.4.1 宋作艳(2017,2017)的分类154-155 5.4.2 我们的分类155-156 5.4.3 汉语事件交替动词的语义制约156-165 5.4.3.1 “抛”类动词156-162 5.4.3.2 “赶”与“追”162-165 5.5 英汉事件交替动词的宏观对比165-169 5.6 动后论元事件交替与动词的及物性169-171 5.7 小结171-173 第六章 定量语料考察—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行为的微观对比173-189 6.1 考察对象173 6.2 考察角度173-176 6.3 语料库选择与检索176-177 6.4 语料统计与略论讨论177-187 6.4.1 begin 与“开始”177-179 6.4.2 finish 与“完成”179-184 6.4.3 try 与“尝试”184-185 6.4.4 postpone 与“推迟”185-187 6.5 小结187-189 第七章 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行为异同的类型学解释189-225 7.1 前人的探讨189-194 7.1.1 Lin & Liu(2017)—名词论元结构类型学189-190 7.1.2 宋作艳(2017)—汉语的高解析性190-193 7.1.3 刘丹青(2017)—动词型语言与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学分野193-194 7.2 我们的解决方案—事件限定宏事件的词汇-构式类型学模型194-212 7.2.1 Pedersen’s 宏事件的词汇-构式类型学模式194-196 7.2.2 英汉事件限定宏事件的类型学特点196-212 7.3 一点运用—谈“隐性事件交替”的“你教你的英文”句式212-223 7.3.1 从“准定语”说起212-214 7.3.2 评“类推糅合”说214-216 7.3.3 “NP1/V/np1的 NP2”句式特征216-219 7.3.4 作为评价构式的“NP1/V/np1的 NP2”句式219-222 7.3.5 余论:准定语与主观评价构式222-223 7.4 小结223-225 第八章 结论225-233 8.1 主要探讨发现及其意义226-230 8.1.1 基于事件交替动词语义特点及分类的发现及其意义226 8.1.2 基于事件交替结构句法生成与句法语义特点的发现及其意义226-228 8.1.3 基于英汉事件交替现象的异同与类型学解释的发现及其意义228-230 8.1.4 对逻辑转喻主要理论问题的重新解释230 8.2 探讨不足及今后的探讨方向230-233 参考文献233-256 附录256-258 1. 缩略语对照表256-257 2.部分体动词 COCA 随机 500 例实体论元事件义重建情况详细列表257-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