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探讨[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语言探讨句法转向以来,动词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法探讨的中心议题之一。其中,Fillmore(1970)、Levin(1985,1993)等学者所倡导的“动词交替/论元交替”(verbal alternation/argumentalternation)探讨综合考察动词语义、句子语义与句法结构特征,能够揭示单纯从句法形式特征(如生成学派的动词子语类化)或从动词的词汇语义(如词汇语义学)出发所观察不到的动词语义特征及其与句法连接(linking)(即句法-语义界面)的规律,因而受到语言学界的青睐。本文对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的探讨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 事件与实体的区分无论在哲学上还是语言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在哲学上,事件主要表现为时间性,实体主要表现为空间性。事件与实体这种哲学上的对立使它们成为一对作用语言系统句法语义组合的重要范畴,在组合语义学中称为语义类型(semantic types),以区别于语义类别(semantic sorts)。实体论元(NP)与事件论元(VP)在语言系统中的对立主要表现为它们在句法上很多时候呈互补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态势。但是,事件与实体的范畴对立在事件交替动词后得以调和,这一调和的条件(如动词语义特点)是什么?涉及语言系统哪些运作机制?英汉之间有何异同?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探讨聚焦于英汉语义与句法上同时实体/事件交替的语言现象,文献中相关探讨称为“逻辑转喻”(logical metonymy)、“事件强迫”(event coercion)、“宾语强迫”(object coercion)、“补语压制”(complement coercion)等。以往的探讨主要着眼于动词的事件性和实体论元结构的语义构建机制,忽视事件交替结构的句法生成探讨,不能解释很多非事件动词(如汉语中的“抛”、“赶”等)可以经历论元事件交替的现象。 针对以上不足,本探讨提出了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的认知构式句法生成观,在Nuyts的“事态限定”理论、Talmy的(宏)事件框架理论及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基础上建立动词事件交替的宏事件认知模型来解释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结构的生成机制及其句法语义特点,并进行了英汉对比考察。本文定量探讨与定性探讨、系统构建与个案探讨相结合,主要发现如下: 1)英汉事件交替动词语义具有聚类特征,即这些动词可以大致分为两个语义类:表达体意义的动词和表达事件情态语义的态度-评价动词。不过,这两个事件交替动词的语义类具有原型范畴特征,范畴成员均可区分为典型成员与非典型成员。典型成员词汇语义主要表达“体”或“事件情态”语义概念,是文献中通常所说的事件动词,西语论文范文,它们是形成体构式与态度-评价构式的原型动词。非典型成员虽然不是典型的事件动词,但词汇语义中或多或少地具有某种“体”或“事件情态”语义成分,形成“aspect/modality/action”的词汇语义模式。根据事态限定理论,语言中的“体”和“事件情态”语义范畴在语义辖域上大于(因而要求管辖)句中的主要事件,属于“事件限定”(eventive qualification)范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中的事件交替动词在语义上构成一个自然类,我们称之为“事件限定”语义范畴。此外,以往对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的探讨强调动词语义的事件性,我们的探讨发现,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对动词语义的要求除了事件性外,还必须具有及物性,两者缺一不可。这样,我们从动词语义特征角度对“事件”与“实体”对立范畴在语言中得以调和的条件做出了初步回答。 2)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是认知主体对同一复杂事件(即“事件限定宏事件”)不同识解的结果,事件论元结构(NP1/V1/V2/NP2)与实体论元结构(NP1/V1/NP2)虽然语义相同,但语用有别,前者显影动作事件过程,后者强调动作事件的结果状态;相应地,事件交替结构(实体论元结构)中V1和隐含V2都有较严格的限制,英语只有强调NP2状态变化的体动词(即“宾语向心动词”)(如finish、begin等)才有论元事件交替用法,同时要求V2也必须能够引起NP2的状态改变,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英语实体论元体构式才能成立。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构建了动词化的“事件限定”范畴构式网络,并对英汉实体论元构式(包括实体论元体构式和实体论元态度-评价构式)的主语语义和宾语语义一般制约条件进行了描写。 3)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有以下异同:(i)英语动词后论元事件交替自由度大,可以在实体论元结构(NP)和事件论元结构(VP)(事件外显)之间自由选择;汉语倾向于用事件论元结构。(ii)与汉语相比,西语论文,英语可以进入事件交替结构的原型动词多,非原型动词少,“体”意义范畴表现得特别明显。(iii)有些英语动词的后论元不能经历事件交替,但汉语中对应的动词却可以,最典型的是“抛”类动词(包括抛、甩、抢、倒)和“赶”义动词。 4)运用宏事件词汇-构式类型学模式对英汉动词事件交替现象的异同做出类型学意义的解释:英语事件限定宏事件的主要信息构式(MIC)具有词汇构式倾向,主要动词(即事件交替动词)词汇化(lexicalize)了宏事件的主要信息(MI=aspect/modality/EVENT);汉语事件限定宏事件的主要信息构式具有图式构式倾向,主要动词(即事件交替动词)没有词汇化宏事件的主要信息(MI=aspect/modality/EVENT),宏事件的主要信息需要用一个结构来表达。通常情况下,汉语事件限定宏事件的主要信息部分(aspect/modality)由主要动词表达,部分(EVENT)由支撑信息构式(SIC)表达。此外,我们还运用了词汇-构式类型学模式对汉语中与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密切相关的“你教你的英文”(“NP1/V/np1的NP2”句式)这一类“准定语”(本文称之为“隐性事件交替”)进行了研讨,探讨表明,将该句式看作一个特殊的评价构式可以很好地解释该句式的句法语义特点和类型学特点。 本探讨的理论意义在于发现了事件交替动词的语义聚类特征,建立了“事件限定”这一动词语义自然类,并且从体和态度-评价构式视角对逻辑转喻现象作出了系统的解释。此外,通过对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行为异同的考察初步证明了词汇-构式类型学模式的可行性,从而为构式视角的语言类型学探讨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