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音乐会,是近代社会伴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一种音乐表现方式。民国之后,音乐会成为人们从事音乐艺术和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早期的音乐会主要出现在部分大城市,后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社会生活变迁,才逐步在国内较多城市传播,也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一项鲜明标志。音乐会的兴起与发展、功能与影响,既反映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生活的演进与变化。关于民国时期音乐会发展情况的系统探讨,有助于从音乐文化层面加深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了解,揭示这一新的文化事象在近代生活方式和近代文明建构中的影响,对深刻认识音乐文化与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的学校教师与青年学生,多是除旧布新的重要社会力量。也正因如此,20世纪初期,特别是民国之后学校举行的音乐会,成为了西方音乐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中知识分子聚集,他们关于外来文化的反应特点,以及音乐会在中国的演进轨迹,都能在学校音乐会的演变和发展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反映。 从目前学术界对音乐会的探讨情况来看,探讨成果数量还不多,很少有专文对这一事象进行系统、深入研讨,也更缺乏对音乐会历史作出跨区域、综合性的深度关注。正因为关于音乐会活动及其历史面貌,人们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存在着许多探讨空白,这为本探讨提供了研讨的空间。 本文以音乐会在民国社会生活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和作用为中心,讨论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问题。 在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大潮中,中国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发生深刻的转型,近代城市逐步形成与扩展,新的社会阶层相继出现,加之外国侨民文化生活的示范性作用,西方音乐会形式传入中国的条件已经形成。随着近代学校的兴办,音乐教育得以产生和兴起,使近代音乐发展在中国步入新的阶段。留学生群体对西乐的引进和推广,进一步为音乐会传入中国起了积极的宣传与推动影响。 民国时期学校音乐会的兴起产生了多重效应。一方面音乐会作为教学活动不仅改进了教学,提升了学生艺术素养,还以新型音乐活动方式丰富了校园文化,以文明的欣赏方式陶冶了青年情操;另一方面学校音乐会还推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融汇中外艺术,促进各地交流,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与此同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的世俗化、本土化走向,也使其举行的音乐会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了新的变化。 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过程中,民族音乐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方音乐的猛烈冲击使民族音乐面临着严峻的道路选择问题,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碰撞中借鉴,在抗争中嬗变,在交流中发展,走出了传承传统文化,吸纳外来营养,融汇中西艺术,不断更新发展的道路。社会民众与音乐人对西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经历了“新奇—认同—借鉴”的演进过程。 近代社会重新建构的社会生活方式,促使新式音乐家群体逐步形成,他们的人生经历、艺术道路及其生存状态,反映了音乐文化在当时社会的发展态势,也折射出与此相关的某些时代特征(如动荡的社会局面、民族反侵略战争等都会影响于音乐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民国音乐人群体由其独特的社会角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着特有的影响,他们不懈的艺术追求与艰辛中的奋斗,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音乐会的发展和演变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关联。近代城市的形成、城市生活的出现、居民消费方式的演变等,使城市民众的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需要。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官吏阶层、工商业阶层,以及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烈的知识阶层,从不同的文化观、价值观、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音乐会形式的热情,推进了音乐会在城市文化领域中地位、功能与影响的提升。音乐会是近代文明在音乐文化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上,具有自己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的产物。人们通过音乐会活动,传播着新的社会文化意识,音乐会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作用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发挥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显示出其推进文明与进步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民国时期 学校音乐会 城市生活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609.2;C912.81
【目录】:

中文摘要5-7

Abstract7-15

绪论15-38

一、选题缘起与探讨意义15-18

二、相关概念界定18-23

三、学术史回顾23-35

四、探讨重点、探讨措施与创新之处35-36

五、文献说明36-38

第一章 传入与引进--音乐会在中国的出现38-93

第一节 西风东渐: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文化38-50

一、近代城市孕育新音乐文化萌生38-44

二、外侨文化传导西方人生活方式44-50

第二节 激情传播:留学生对西乐的引进50-66

一、介绍西洋音乐艺术52-54

二、推广音乐教学活动54-58

三、丰富音乐教学内容58-63

四、探究音乐发展新路63-66

第三节 兴教办学:音乐教育的产生与兴起66-91

一、近代音乐教育逐步兴起66-78

二、教会学校最早开设音乐教育78-85

三、游艺活动调节学生课余生活85-91

小结91-93

第二章 驻足与推开--学校音乐会的多彩效应93-156

第一节 育人铸材:音乐会提高办学成效93-108

一、学练结合提升学生才艺93-98

二、新型艺术丰富校园文化98-104

三、文明观赏陶冶青年情操104-108

第二节 文化兼容:艺术荟萃推进学校教育108-136

一、中西音乐各领风骚108-115

二、南北艺术平分秋色115-125

三、他山之石借以攻玉125-136

第三节 革新教学: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发展136-155

一、音乐课遍及教会学校137-144

二、世俗化走向提升了教育效果144-149

三、“本土化”推动音乐活动发展149-155

小结155-156

第三章 碰撞与融合--音乐会折射出的文化博弈156-231

第一节 新奇中的认同:悄然变化的文化生活156-178

一、青年学生对西洋艺术的钟爱157-166

二、中产阶级对西方音乐的欣赏166-173

三、富裕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吸纳173-178

第二节 抗争中的嬗变:民族音乐的继续发展178-202

一、对传统音乐的坚守与反思178-187

二、中西艺术的交融与互补187-196

三、学习西洋技法改进民族乐器196-202

第三节 探究中的推进:融汇中西的道路选择202-231

一、吸纳西乐发展音乐艺术202-212

二、唱响校歌彰示学校文化212-220

三、走出国门传播民族音乐220-231

第四章 呐喊与践行--音乐人的艺术追求与人生231-280

第一节 “兴我音乐”:音乐教育家的艺术志向231-246

一、借鉴中发展的著作音乐会231-236

二、赈灾扶困的慈善音乐会236-241

三、创建民族乐派的思考与实践241-246

第二节 与时代同行:音乐教育家的社会角色246-265

一、艺术道路与目标选择247-253

二、生活经历与成败得失253-258

三、社会地位与功过是非258-265

第三节 亦苦亦甜:音乐人的生存状态265-278

一、收入水平与酬劳差别265-272

二、工作内容与价值体现272-278

小结278-280

第五章 音乐与社会--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280-351

第一节 动因与趋向:城市文化生活的效应280-305

一、居民休闲方式的演变280-287

二、政府的倡导与管理287-293

三、音乐会向更多城市扩展293-305

第二节 音乐与风尚:不同阶层的文化追求305-326

一、市民眼中的高雅娱乐305-313

二、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313-320

三、新型音乐群体与社会责任320-326

第三节 进步与文明:音乐会社会功用的彰显326-350

一、制度层面的除旧布新326-331

二、生活方式的步步改变331-340

三、民族解放的时代强音340-350

小结350-351

结语351-356

参考文献356-366

一、档案史料与史料集356-357

二、民国报刊及各类学校校刊357

三、作品357-359

四、译着与外文资料359-360

五、文集与传记360-361

六、史志及校史资料361-362

七、相关论文362-364

八、学位论文364-366

致谢366-367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与探讨成果367

西语论文西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