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儒学典籍英译 史论 美国 二十世纪
致谢4-5 摘要5-8 Abstract8-15 第一章 绪论15-27 1.1 探讨背景与意义15-16 1.2 探讨对象与目标16-18 1.3 理论依据和探讨措施18-20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20-27 第二章 翻译史探讨近况略论27-37 2.1 国外探讨近况及其略论27-31 2.2 国内探讨近况及其略论31-36 2.3 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史探讨的迫切性及其探讨方向36-37 第三章 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史描述与略论37-109 3.1 概貌37-44 3.2 二十世纪之前的西方儒学典籍英译史略44-45 3.3 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在美国的起始阶段(1835—1919)45-52 3.3.1 历史与文化背景45 3.3.2 以传教士为主的初期翻译活动45-51 3.3.3 翻译活动特征略论51-52 3.4 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在美国的上升阶段(1920—1949)52-58 3.4.1 历史与文化背景52 3.4.2 早期汉学家的翻译活动52-58 3.4.3 翻译活动特征略论58 3.5 二战后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在美国的第一个高潮期(1950—1979)58-80 3.5.1 历史与文化背景58-59 3.5.2 旅美华人译者的崛起与翻译的初步繁荣59-79 3.5.3 翻译活动特征略论79-80 3.6 中美正式建交后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在美国的第二个高潮期(1980—2000)80-102 3.6.1 历史与文化背景80-81 3.6.2 译者翻译视角的多元化与翻译的全面繁荣81-101 3.6.3 翻译活动特征略论101-102 3.7 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史的总体特征102-107 3.8 小结107-109 第四章 历史文化语境、赞助人、汉学发展与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109-151 4.1 历史文化语境对中国儒学典籍英译的作用110-127 4.1.1 美国国家的建立和民族文化的形成期与中国儒学典籍的英译111-116 4.1.2 美国世界文化强国地位的确立与中国儒学典籍的英译116-125 4.1.2.1 美国对自身文化的批判与儒学典籍英译的第一个高峰期116-123 4.1.2.2 文化多元主义与儒学典籍英译的第二个高峰期123-125 4.1.3 美国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与中国儒学典籍的英译125-127 4.2 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活动的赞助人127-135 4.2.1 美国政府128-133 4.2.2 基金会133-134 4.2.3 主要出版机构134-135 4.3 美国汉学与中国儒学典籍英译135-149 4.3.1 美国高校的汉学教育机构为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储备人才136-137 4.3.2 美国汉学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为中国儒学典籍的英译提供探讨场域137-142 4.3.3 美国汉学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儒学典籍英译的作用142-148 4.3.3.1 追随欧洲汉学传统142-143 4.3.3.2 美国汉学的转型期143 4.3.3.3 区域探讨及汉学探讨范式的转换143-148 4.3.4 中国儒学典籍英译对美国汉学发展的贡献148-149 4.4 小结149-151 第五章 美国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典籍英译的两种范式151-193 5.1 翻译范式的分类依据及其基本特征151-153 5.2 “文本中心”范式下的译本和译者153-176 5.2.1 典型性特征和分类153-158 5.2.2 陈荣捷及其“文本中心”范式下的“注释型”译本略论158-164 5.2.2.1 学术背景和主要成就158-159 5.2.2.2 《中国哲学资料书》与陈荣捷的文化观和翻译观159-164 5.2.3 安乐哲及其“文本中心”范式下的“比较型”译本略论164-175 5.2.3.1 学术背景和主要成就164-166 5.2.3.2 《论语:哲学翻译》与安乐哲的文化观和翻译观166-175 5.2.4 “文本中心”范式下的译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响175-176 5.3 “文本相关”范式下的译本和译者176-190 5.3.1 典型性特征和分类176-178 5.3.2 庞德及其“文本相关”范式下的译本略论178-184 5.3.2.1 学术背景和主要成就178 5.3.2.2 《诗经》译本与庞德的文化观和翻译观178-181 5.3.2.3 《四书》译本与庞德的文化观和翻译观181-184 5.3.3 白氏夫妇及其“文本相关”范式下的译本略论184-190 5.3.3.1 学术背景和主要成就184-185 5.3.3.2 《论语辨》译本与白氏夫妇的文化观和翻译观185-190 5.3.4 “文本相关”范式下的译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影响190 5.4 小结190-193 第六章 结论193-201 6.1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193-195 6.2 不足之处与拓展探讨195-196 6.3 以史为鉴:对中国典籍英译的几点思考196-201 参考文献201-217 附录217-223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