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2017年10月—2017年2月及2017年10月—2017年1月在中西太平洋海域测定的1343尾由金枪鱼围网捕获的起水鱼群的鲣鱼生物学数据,运用统计与回归的略论措施对鲣鱼的叉长组成、叉长和体重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等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略论。结果表明:(1)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范围为243~746 mm,优势叉长组为401~600 mm,占到88.24%,其中雌、雄个体叉长组成呈显著性异同(x2=843.7,P0.01);(2)起水鱼群鲣鱼的叉长(FL)与体重(W)的关系为W=6.3905×10-6FL3.1938(R2=0.9443),且叉长与体重的关系并不因性别而存在显著性异同(ANCOVA,F=0.549,P0.05);(3)起水鱼群鲣鱼的平均雌雄性比约为1∶0.95,但在501~550 mm(x2=4.00,P0.05)和651~700 mm(x2=4.17,P0.05)2个体长组中,雌雄性别比例不符合"1∶1"的理论期望;(4)起水鱼群鲣鱼的性成熟度以Ⅳ期(28.93%)和Ⅴ期(43.67%)为主,计算得出的雌鱼和雄鱼的首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473.15 mm和440.78 mm,均大于实际观测到的达到性成熟的鲣鱼的最小叉长。本次调查探讨得出了"在调查水域鲣鱼的起水鱼群是以性成熟的成鱼为主的群体"的初步结论。
【作者单位】: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校大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江苏省渔港监督局; 鲣鱼(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大洋性金枪鱼渔业中最重要的目标鱼种之一[1-2],而中西太平洋则是世界金枪鱼围网渔业最主要的渔区[1],自我国大型金枪鱼围网船2001年首次进入该水域以来,金枪鱼围网渔业数年之间得到了迅速发展,围网船数从2001年的1艘增加至2017年的15艘 ,西语毕业论文,西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