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连绵不断。历史上涉及精神领域部分,因为唐宋明清诸儒于释耶二教取珠还椟,以免数典忘祖,大都隐而不显,不易察知坐实。而隐的部分其实作用最为深远。晚清以降,中西学的体用主从关系易位,华洋渐成新旧的对应,一味输入新知的流弊,便是以欧化西化为时髦,不仅舍已从人,而且挟洋自重。其实中学、西学、东学相互纠结,格义附会往往造成诸多关于中外历史文化社会的误读错解。即使在中外文化关系极为彰显的时期,仍旧存在隐显深浅的对应,所以目光视野不要仅仅被半桶水的咣当所吸引,应当注意用西学精义于无形的人事,同时还要透过显的表象深究隐的层面。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系; 中国的知识及制度转型与域外文化的关联,就密集与彰显度而论,无疑以晚清民国时期称最。其时中学、西学、东学相互纠结,形式上东学、西学日益压倒中学,而东学相当程度其实是西学的变相。这一大趋势至今没有根本改变,虽然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洋为中用等命题,试图扭转世风,可是总体 ,西语毕业论文,西语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