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19世纪北京官话口语教材《语言自迩集》(Yu-yen Tzu-erh Chi, A progressive course 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spoken in the Capital and the Metropolitan department,1867/1886/1903)的文献版本和语法阐释内容为探讨对象,汇集了汉语语法、汉语史、中西语言接触、对外汉语教学史和清代史学等各专业领域的探讨成果及理论措施。 针对现有探讨版本调查不足、语法本体探讨缺位、评价略论体系混淆的近况,本文在史料钩沉、文本爬梳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该书的成书历程、实物流通等文献情况,考据出相关中国协作者的生平行迹;进一步明晰了16—19世纪西人汉语语法探讨的整体背景,界定出该书的文献性质并建立起立体多维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索了编写者的语法观、语料观念与《自迩集》内在的西方语法话语体系,完成了该书三版中英文资料的考订比勘。 文章分为“绪论”、“版本文献考订”、“语料与语法观念定位”、“语法体系与时代价值整理”、“结语”和“附录”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相互照应、层层推进,具有逻辑关系上的体系性与主题内容上的自足性。兹将各章节安排与内容简述如下: “绪论”部分就《自迩集》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学术思潮进行了整体回顾,就本领域的探讨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反思。 “绪论”第一部分以16—19世纪西人的汉语语法探讨情况为背景,以论著性质、作者情况、叙述语言、出版方式等项目为坐标,准确定位《自迩集》在西人汉语探讨文献体系内的位置,还原《自迩集》以真实的历史语境。第二部分综述《自迩集》探讨已有成果,探究进一步深入与拓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从版本调查、语法探讨、评价定位几个方面简要交代了本文的观察视角与展开脉络、。 第二章是《自迩集》相关其人其书的考据探讨,旨在明晰该书的编写背景与各章节、各版本的成书历程。 章节第一部分全面梳理了中西编写人员的相关背景与任务分工;围绕威妥玛学习和探讨北京官话之经历整理其生平行迹;考据威氏的汉语教师、《自迩集》协作者应龙田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该书的具体贡献。借此点面结合的模式描绘出一支中西合作、精益求精的编写团队,构建集体性的“编写者”概念。第二部分明确了《自迩集》的藏本与版本概况,细致描摹洋装、线装等各类存世文献的具体形态,并以历史印迹为线索推演出当时的书籍实物流通路径。同时,查考溯源各版本、各章节的撰写背景与成书过程,据此界定出各部分的内容异同和语言特征。 第三章以19世纪中期的官话语言背景和《自迩集》的教材的性质为切入点,略论编写者的语料观与语法观,明确该书内部语料之定性。 章节第一部分考察了历史背景和文本语言两个维度,调查并证实《自迩集》教学的目标语言是“文雅礼貌的19世纪中期北京官话口语”,进而明确了这一封闭语料作为近代汉语共时资料的性质与价值。第二部分结合威氏的教学理念与《自迩集》的教材特征,以西方的语法探讨话语体系为基点,挖掘、略论威氏的汉语语法观念。第三部分以“元语言”理论为工具,厘清威氏心目中汉语特有的那个语法略论体系与其理论话语模式(即西方传统语法体系)间的矛盾与统一,分类归纳了《自迩集》显性与隐性两套汉语语法阐释形式。 第四章以《自迩集》的汉语语法阐释内容为核心,以威氏提出的“汉语如何表现西方语言通过屈折变化表达的语义”为线索,挖掘出《自迩集》教材之中浸透着的编写者对汉语本质的认识,对汉语句法的解读,构建起文本之下潜藏的一个以实用性为主导的汉语语法略论体系。 该体系涵盖了汉语如何指称和区分事物、列举数目、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程度,如何体现动作的时体态、性数格等内容。在论述中,我们尤为注重: ●全面爬梳:以隐性语法论述整理为重点,版本比对、内容比勘为要旨; ●条分缕析:以语法功能为纲整合全书内容,深入个别词汇用法个案; ●语料印证:以原书语料和同时代白话语料为语法观点的共时印证材料; ●比较评价:以早期西人语法论著与当下近代汉语语法探讨为基点建立《自迩集》的立体评价体系,研讨其语法观点与论述方式的继承性、创新性与前瞻性。 “结语”部分概述了本文在《自迩集》文献版本和语法阐释方面之所得,总结、评价了本个案的探讨措施,从中提取出运用此类早期西人汉语语法文献的经验,以期实现个案与整体的关联。 “附录”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自迩集》三版各卷书影、三版“序言”及“出版说明”中译和注释和2002年出版的中译本的校正条目择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