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两次西学东渐,西班牙语论文,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碰撞、文明冲击,也是精神转型的可能契机。
在第一次西学东渐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个大事件--“康熙教案”,也称“康熙历狱”。顾名思义,是由历法(科学)引发的一场中西间的跨国官司。杨光先,则是这场诉讼的中方主角。关于他的表现,历来的评价是贬远远多于褒,可以说几乎是“一边倒”!杨光先被目为中国士大夫盲目排外、顽固守旧的典型,甚至有斥之为“无赖”、“市侩”,“不光彩的一生”,等等,不一而足。
本论文首次在重新发掘、解读和梳理大量重要史料--特别是杨光先《不得已》以及传教士相应答辩《不得已辩》等原著的基础上认为,这种看法没有立足于历史,特别是之前的“南京教案”、之后的“礼仪之争”以及鸦片战争之后的传教士的真实面目的暴露这一“证据链”的联系,也没有看到康熙教案背后的中西文化冲突这一不可通约的“语境”,因而,西语论文范文,只是抓住杨光先“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的盲目排外,以及他的“科盲”--而他几次力辞钦天监正而未准,甚至将中国没有成功“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所导致的屈辱沉沦,也一股脑儿地算在了杨光先的头上,好像传教士是高尚、文明和科学的使者。其实,这不仅是一种片面的观点,甚至还是一种错误和有害的思想倾向。
本文指出,尽管来华的传教士个人未必都是“心怀不轨”之人,其中也不乏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之士,但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传教士来华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传播福音”,其实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在扩张版图之前的思想文化上的探路,而科学只是他们的一块“敲门砖”。人们都没有看到这一点,独杨光先看得真切,只不过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杨光先以他的执著,向中国人敲响了“狼来了”的警钟。试想,不然传教士怎会如此惧怕他的《不得已》,而不惜在杨光先死后以重金收购,必欲彻底销毁而后快呢?!
杨光先身后的“礼仪之争”,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的残酷“真实”,那揭下了“假面具”后的真凶残、真疯狂,不禁让人佩服杨光先的“先见之明”。
基于此,本文拟主要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对杨光先在康熙教案中的位置作一种新的探究,尤其是结合杨光先《不得已》等原始文献进行中西文化、科学思想的比较探讨,希望能够自圆其说,自成一种有启发意义的“陋见”。
【关键词】:康熙教案 杨光先 《不得已》 文化 宗教神学
摘要6-8 ABSTRACT8-10 引言10-12 第一章 康熙教案的背景与经过12-23 1.1 传教士东来的背景13-16 1.2 康熙教案曲折经过16-23 1.2.1 前背景一:从利玛窦来华到“南京教案”17-19 1.2.2 背景二:从《崇祯历书》到《新法算书》19-20 1.2.3 曲折的经过:传统文化与杨光先人生起伏20-23 第二章 康熙教案文化冲突解析23-32 2.1 南京教案:康熙教案文化冲突的“预演”23-24 2.2 康熙教案背后的文化冲突种种及其解析24-30 2.2.1 中国文化无神论与天主教有神论的对决24-29 2.2.2 民族自尊:中国人是教会“二等公民”?29-30 2.3 “西学中源说”:民族自尊的激烈反弹30-32 第三章 康熙教案深层作用考辨32-37 3.1 “礼仪之争”之后康熙对传教士的态度33-34 3.2 鸦片战争后的屈辱现实与杨光先的忧虑34-37 结束语 传统与西化:必要张力37-41 参考文献41-43 致谢43-44 附录44-46 探讨生在读期间探讨成果44-45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