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0个挂片每片约1.5平米见方,外面用藤条围成框,里面的芯则是用蒿柳编成。为了保证这些挂片既具观赏性又具耐用性,每一片藤柳都必须经过防腐,干燥、塑形,涂色、编织,上阻燃剂、挂桐油等近10个步骤的工艺处理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驻足卢浦大桥向南眺望,坐落在世博园浦东c片区的那座“身披”藤柳编外衣,状如大花篮的西班牙馆格外醒目。 在上海阴雨连绵的初春时节,覆盖在西班牙馆表面的藤柳挂片经过雨水的浸润,散发出淡淡草木清香,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5月1日之后,当游客在炎炎夏日步入世博园区,将会在西班牙馆营造的一大片天然而环保的“树荫”下感受悠悠凉意。 传统的藤条被创造性地用作建筑材料――西班牙人用一种全新的建筑语言告诉人们,这是一个对自然、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民族。 “要把西班牙的动感表现出来” 西班牙馆采用的是三维曲面体设计,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拥有流线型的线条美感。附着在馆表面的藤柳挂片也不是平板一块,而是被扭成曲面造型,层层叠加,远远望去,流转蜿蜒,如波浪般高低起伏,让人联想起舞动着的弗拉明戈裙摆 “我们想把西班牙的想法浓缩到建筑中去,这个国家是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国家,设计的时候要把西班牙的动感表现出来。”西班牙馆的女设计师贝纳德塔・达格利亚布艾这样说。 作为西班牙最优秀的女设计师之一,达格利亚布艾在设计场馆时,明确了“跳出传统建筑四方造型”的理念。她最初的设想是:一个互动性很强、外部看起来很开放,内部又有明确分区的建筑。于是,她与同事设计出了一个类似椭圆形的大厅和四个圆形小厅组成的模型。 随后,她发现模型看起来像是个篮子――这给了她最终的灵感;生活中的篮子最早诞生在古代工匠手中,是当时人们优质生活的一种象征。而今天,在达格利亚布艾手下重塑的“篮子”,是一个找回传统,并对传统进行再创造、再升华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未来城市高质量生活的―个缩影。 西班牙馆中心位置是一个足有1000平方米的室外广场,被三面合围而形成,让身处其中的人们虽然在室外,却仍有被保护的安全感。这个广场是设计师眼中整个展馆最不能被忽视的地方。“这样的开放式空间在西班牙随处可见,它体现了西班牙的传统文化。”西班牙馆项目主管伊格・佩拉萨对本刊记者说。 每天,光和影都在广场上变换着不同的表情。白天,自然光通过广场上方,穿越藤柳编织的空隙,西语论文题目,洒向广场上的人群和展厅内的参观者,夜晚,展馆内部的灯光透过立面玻璃,照亮藤柳建筑表面,不仅凸显展馆的变幻肌理,还将展馆内的活动向外投射。 “广场将内部展馆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紧密联为一体,人们可以通过它到达各个展区,也可以在上面唱歌跳舞,尽情享受生活。”伊格说。 早在世博会开幕之前,西班牙馆的“大篮子”设计,已经让达格利亚布艾在2017年世界建筑节上赢得“未来建筑”大奖和“巴塞罗那苏塔特维拉国际项目奖”。 每块藤条板颜色深浅、编法都不尽相同 西班牙馆的建成,创造了建筑史上的“第一”――它是全世界第一座用藤柳作为建筑材料的建筑物。 西班牙是一个传统手工业国家,西班牙人很早就开始应用藤条来编制各种手工艺品。而在中国,藤条编织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藤条因此成为了连接中西文化的纽带。它会让中国观众对我们的场馆产生一种熟悉和亲近感。”伊格说。 设计师达格利亚布艾说,设计伊始,她就坚持一个理念,一定要使用完全取材于大自然的建筑材料,并用最富创意、最先锋的设计手段来运用它们。“藤条让我们联想到手工艺品、天然材料以及回归人性的再创作。” 可是,在实际运作中要用藤条造房子却并非易事,负责施工的中国建工八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拿到图纸后大吃一惊。 “以前从没造过这样的建筑,我们光是探讨图纸就花了几个月,和设计方的邮件往来不下6000封。”负责西班牙馆项目的建工八局项目经理韩淼兵对本刊记者回忆说。 为了寻找藤编高手,他们跑遍了广东、江浙和上海,西语论文范文,最终把目标锁定在有“中国草编之乡”之称的山东省博兴县。经过几个月努力,8500多片藤柳挂片终于被赶制出来。 这些挂片每片约1.5平米见方,外面用藤条围成框,里面的芯则是用蒿柳编成。为了保证这些挂片既具观赏性又具耐用性,每一片藤柳都必须经过防腐、干燥、塑形、涂色、编织、上阻燃剂、挂桐油等近10个步骤的工艺处理。 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加水煮沸的时间长短不同,藤板产生了深浅不一的自然色泽。设计师利用这些藤条板本身的色差,经过精心排列,在西班牙馆的外墙上拼出了“日”、“月”等简单而抽象的中国文字,以此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如果观察足够细致,还会发现,除了颜色不同,这些藤条板的编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乱编型、标准型和剪切型三种。”韩淼兵告诉本刊记者。 “编法不同,当光透过它们照进展馆,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光影。”伊格说。 由于藤条本身的承重力有限且不易固定,设计师又为西班牙馆设计了一副钢铁“骨架”,用以支撑整个展馆的流线形造型,再采用节扣式搭建方式将藤板在“骨架”上组合起来,使其包裹住整个场馆,却不作用自然光线进入。 “使用自然材料是一种趋势,但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必须克服技术上的困难,而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坚信‘自然’就是建筑的未来。”达格利亚布艾说。 从内部装潢上看,西班牙馆也是一座标准的绿色建筑。其内部展区的主要装饰材料是竹子和半透明的纸,顶部的太阳能板则为建筑提供能源。“西班牙馆内部的建筑材料都是环保的。比如地面上铺设的是重竹地板,门也是竹子做的免漆门。”韩淼兵介绍说。 我们世代相传的城市 西班牙馆内部以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展厅,由三位西班牙著名导演分别打造。 通过逼仄低矮的孔状入口,首先进入的是名为“起源”的第一展区。狭长幽暗的圆形通道让人仿佛置身岩洞。导演比格斯・鲁纳将通道的两边墙壁设计成白色的幕布。 当观众进入展厅,就会看到一部6分钟的多媒体电影:在一片混沌中,陨石穿越火、海洋和大地,弗拉明戈起源之舞随后展开。从阿尔塔米拉岩洞的壁画到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琼壁画,再到毕加索的著名画作《葛尔尼塔》,不断切换的画面展示了自然和文明之间无法割裂的联系。 当潘普洛纳奔牛节的画面出现时,地板开始颤动,并适时响起震撼的斗牛士之歌。 第二展区“城市”的顶部纵横交错地悬挂着许多大屏幕。在音乐家马努埃尔的《彼得大师的木偶戏》的旋律中,设计者巴西里奥・马丁・帕蒂诺,以独特的万花筒方式展现西班牙城市从近代到现代的变迁。 在第三展厅“孩子”中,女导演伊莎贝尔・库伊谢特以小主人公米格林对生活的梦想为主线,从婴儿的视角来展示未来。“米格林”是此次世博会西班牙馆的吉祥物。它不仅会用西班牙语“Hola”和汉语“你好”欢迎参观者,更能以童真的视角描绘未来城市的生活家园、公共场所、能源和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