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用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语用文化对比是跨文化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大量的语用文化现象从语用文化的表现,中西方在语用文化上的传统异同来对比探讨中西语用文化。更重要的是引进发展的观点,西语论文题目,注重当今社会的文化混融现象,从而为对外汉语语用文化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语用文化 对比 传统异同 文化混融 对外汉语教学 引言:众所周知,文化的内涵很大。一般而言,将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但由于其广大的内涵和探讨者们着眼点的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定义。在此,我们不去深究文化具体定义,仅向大家展示一下与本文有关的对于文化的分类问题。张占一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1],交际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直接作用着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准确传递。之后,我国的许多学者如赵贤洲、陈光磊等都对汉语的交际文化进行过分类,赵贤洲将“交际文化”分为十二个子目。[2]陈光磊将文化分为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汉字文化、体态文化。[3]之后,在其另一篇文章中,陈光磊从更宏观的高度上,将文化分为三大类: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顾名思义,语构文化就是与语言结构相关的文化。语义文化即与语义相关的文化,是一种语言的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语用文化指的是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也就是把语言同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相联结起来所应当遵守的规则。 一、语用文化的表现 语用文化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区分出来的,它其实就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文化规约。使用语言而形成表达方式具体多变,因此语用文化是不好分类的。但根据陈光磊的观点,在语言教学中,语用文化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1、称呼。2、招呼和问候。3、道谢和答谢。4、敬语和谦词。5、告别语。6、褒奖与辞让。7、忌讳与委婉。8、詈语。即骂人的话,骂人的话也是有文化规约的,如汉语中的“不是东西”等。[4] 二、中西在语用文化上的异同 1、称呼。 中国人是十分讲究长幼、尊卑和亲疏的人际关系的。对长辈、上级要用敬称,不能直呼其名。叫老年人要用“老爷爷”、“老先生”、“老奶奶”等;称呼上级多要加上对方的职位。称呼小朋友也大多不能直呼其名,要用“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之类的称呼。关于同辈之间,在称呼中也倾向于把对方抬高,称“大哥”、“大姐”等。在交际过程中,为了拉近与陌生人的关系,中国人喜欢用“叔叔”、“阿姨”、“大哥”等亲属称谓来称呼对方。而西方在称呼上则不像中国那么讲究,西方的亲属称谓没有中国的复杂,父方和母方的亲戚会有不同的叫法。另外,中国人认为是大忌的直呼其名,在西方人看来是表示亲近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美国电影电视剧里,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子女直接称呼其父母的名字。 2、问候和道别 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特别多,除了用在不是特别熟的人之间的正式问候语“你好”、“您好”之外,还有许多的根据当时对方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表示关切的问候语。如看到别人在看书时,问“在看书呢?”或“在学习呢?”;见到同学去食堂吃饭,会问“去吃饭啊?”“吃了没?”;看到别人穿少了,会问“怎么穿那么少呀?”;晚辈问候长辈,多会说“注意身体啊!”“想吃什么就多吃点。”等。长辈问候晚辈,则多问学习、工作情况,这是他们对晚辈关心的表现。而西方人则很不习惯中国人这种关切式的问候方式,他们会觉得是妨碍了个人自由,或者是低估了个人的自理能力。英语中见面时的问候语比较常见的就是如下一些:Hi/hey/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How are things等。基本不会询问别人的日常生活情况。 在中国,道别的方式除了最常见的“再见”之外,西语论文题目,还有表示关切的“走好”、“慢走”、“路上小心”;文言色彩比较浓的“珍重”、“保重”、“一路顺风”等。而英美国家除了最常见的“bye-bye”外,比较常用的还有“see you、see you next time、see you next week”等,侧重于期待再次见到对方。 3、道谢和道歉 “谢谢”是汉语中最基本的感谢语。其实汉语中的答谢不仅限于“谢谢”,有时还会在“谢谢”的基础上衍生出“万分感谢”等程度比较深的致谢语。还有就是在致谢时会突出对对方带来的不便,如“麻烦了”、“不好意思”。英语中“thank you”是使用得最多的答谢语,但使用频率远比汉语的“谢谢”高,在中国,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是不用说“谢谢”的,说了反到显得生分。 汉语中常用的致歉语主要有“对不起”、“打搅了”、“不好意思”、“原谅我”等,且在汉语中,道歉用得不比西方多,在诸如打喷嚏、打嗝、咳嗽之类的生理反应时,中国人多认为这不是人为能控制的生理反应,用不着道歉。在英语中,在这些生理反应方面,作用到了他人,是需要说“sorry”的。另外在英语中,致歉语是有程度等级的,“pardon”-“excuse”-“sorry”的程度由浅入深。 4、敬语和谦辞 Leech指出,礼貌准则是在交际中交际双方要共同遵守的原则,它维护了交际双方均等的地位和他们的友好关系。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则尽量谦逊,这是礼貌准则在汉语中的具体体现(汉语重视的是谦虚原则),也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称长辈、关系较远的同辈甚至晚辈时,要用敬语,如“您”、“阁下”、“贵校”、“光临”、“高见”等。对自己及自己的妻儿则要用谦辞,如“鄙人”、“贱内”、“贱息”等。介绍别人时尽可能地抬高对方,介绍自己时则尽可能的贬低自己,这在中国人看来礼貌的表现。然而在欧美国家则不然,对别人当然要表示尊重,但完全没必要贬低自己,这是由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原因。像中国人那样太过于夸大别人,贬低自己,在他们看来是不真诚的表现,或者是会被西方人误解为真的没有能力。 5、褒奖与辞让 在面对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一般要推辞一番,说“哪里哪里”、“没有啦”之类的话,而欧美国家的人在面对别人的赞扬时,一般则是欣然接受并对对方表示感谢,说“谢谢”,这是西方遵守赞同原则的体现。另外,在中国男性一般不能当面赞扬女性长得漂亮,这会被对方误解为你有什么企图。 6、宴请与送礼 中国人在接到别人的邀请时,一般都要推辞一番,不会很爽快的答应。一次邀请行为的实现,往往要经过受邀方的多番推辞和邀请方的持续邀请。在邀请中,受邀方说出一些狠言狠语,如“再推辞就不给我面子了啊。”“不答应我可要生气了啊。”之类的话司空见惯。这在西方人看来则很难理解,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观”来看,别人对你发出邀请,如果你拒绝,那么就伤害了邀请方的积极面子,是不礼貌的现象。因此,西方人在面对别人的邀请时,通常都是欣然接受。还有一种情况,当一个中国人被问到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时,中国人一般都回答“不用了”、“不用麻烦了”等之类的推辞语,而西方人则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给对方明确的答复。 同样是面对送礼,在中国,送礼方通常要贬低自己礼物的价值,说是“小意思”,从而减轻接受方的心理负担。而接受方通常会表现出自己受之有愧、心中不安,说“那怎么好意思呢?”“实在太破费了。”之类的话。在西方,送礼方在送礼时通常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贬低自己的礼物。接受方在收到礼物时,通常会第一时间打开礼物,然后对礼物大加赞赏一番。 7、隐私与禁忌 每种文化都有隐私和禁忌。这里着重来谈一下东西方在隐私与禁忌上的不同的方面。在中国,年龄、收入、婚姻、子女情况等多被看做是可以分享的内容。而在西方则被看做是个人隐私。中国人不太忌讳“老”,“老”被看做是值得尊敬和应该尊敬的,如现在在公交车上,有的老年人会说到“我是老人,让我坐。”之类的话。中国人也不忌讳胖,“发福”“有福相”之类的话,通常认为是一种赞扬。而在西方“老”和“胖”都是忌讳的内容。 三、文化混融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 1、文化混融现象 所谓文化混融现象,根据周健的略论,包括文化混合与文化融合两方面。文化混合指交际中两种文化交替出现,包括双方互相使用对方文化习惯和在目的语交际中使用母语文化的情形。文化融合是指一种文化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尤指第二文化吸收融合第一文化的情形。[7]在这里,我拟扩大文化混融的内涵,来着重谈谈汉语中的语用文化的混融现象,以期对对外汉语语用文化教学带来一点启示。 在称呼上,传统的称呼方式仍然存在。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先生”、“小姐”取代了以前的“同志”、“师傅”。现在的中国人更多地选择用“帅哥”“美女”来称呼年轻人,这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另外,如果一个年轻女孩子被一位中年人或老年人称呼自己为“大姐”,在感到惊诧之余,更多的是会生气。20出头的女孩子喜欢被小朋友叫“姐姐”,而不是“阿姨”。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被认为是大忌的直呼其名,特别是直呼长辈的名字这一现象也有了改变,在中国一些年轻的家庭或大城市的家庭里,孩子直呼父母的姓名,是可以被接受的。 在问候与道别上,中国人传统的一些关切的问候方式,也开始不被接受了。如两个同学之间打招呼用“看书呢,看什么书呀?”会被认为是多管闲事。如果去上课被问到“上课啊?”,去吃饭被问到“吃饭啊?”之类的则会认为是明知故问或不真诚。现在年轻人之间打招呼,大多会说“嗨!干嘛呀?”一般不会根据具体情景问出诸如“看什么书啊?”之类的话。 在敬语和谦词上,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尽量谦逊仍然是一条主要的文化规约。但过分的赞扬,在现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是虚假、不真诚的表现。同样地,过分地贬低自己,在当今大多中国人的眼中也是难以接受的。在社会竞争越加激烈的今天,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文化习惯已被推销自己所取代。 在褒奖与辞让上,现今的大多数年轻人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也采取欣然接受的态度,用“谢谢”回应,而不是多加推辞。 在隐私与禁忌上,最大的变化是,在以前看来可以分享的信息,如工资、年龄、个人婚姻等问题,现在则被看做是隐私。 2、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从以上展示的一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现今的汉语语用文化由于受到社会自身发展规律和外来文化的作用,已经出现了与传统认知不相吻合的情况。正如王宗炎(1994)指出:“传统习惯、社会主义习惯和西方习惯共同构成了今天中国人的习惯。”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传统语用文化和外来语用文化构成了现今汉语的语用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两点:一是要有与时俱进的观点,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所揭示的语用文化应该是当今中国“活生生”的语用文化。其次,对外汉语语用文化教学的内容要有代表性,要能代表当今中国社会现象的文化,向学习者展示一个发展中的中国。另外,就是要向学习者揭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那些过去的、小众的语用文化,都不是我们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探讨,1990(3). [2]赵贤洲.文化异同与文化导人论略[J].语言教学与探讨,19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