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考情略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考点20172017
  选择题材料解析题
  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广东卷文综第12题,上海卷历史第32题,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24题
  北京卷文综第37题
  重庆卷文综历史、江苏卷历史第1题,全国Ⅰ卷文综第25题,浙江卷文综第14题
  全国Ⅱ卷文综第40题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上海卷历史第37题,安徽卷文综第37题
  天津卷文综历史第2题,上海卷历史第4题,海南卷历史第3题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四川卷文综历史第4题,浙江卷文综第14题,海南卷历史第3、5题,北京卷文综第15题
  上海卷历史第37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40题,安徽卷文综第37题,福建卷文综第38题,江苏卷历史第21题
  广东、安徽、北京卷文综第13题,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2题,山东卷文综第14题,上海卷历史第9、33题,福建、浙江卷文综第15题
  重庆卷文综历史第13题,江苏卷历史第21题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海南卷历史第8题,上海卷历史第33题,全国大纲卷文综第14题,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27题,广东卷文综第14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4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24题,山东卷文综第14题,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题
  安徽卷文综第36、37题,浙江卷文综第38题,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40题,江苏卷历史第21题
  广东、安徽卷文综第38题
  雅典的民主制度
  上海卷历史第1题,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第32题,福建卷文综第18题,山东卷文综第21题,重庆卷文综历史第10题
  安徽卷文综第19题
  上海卷历史第36题,全国Ⅱ卷文综第40题
  罗马法
  全国新课标Ⅱ卷文综第32题,江苏卷历史第12题,北京卷文综第13题,四川卷文综历史、海南卷历史第9题,广东卷文综第19题,上海卷历史第31题
  北京卷文综第37题
  广东卷文综第18题,全国Ⅰ卷文综第32题,四川、重庆卷文综历史和海南卷历史第9题,上海卷历史第3题,江苏卷历史第14题
  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2题
  综合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发现本专题在高考试题的命制中有一些共性的特点。
  1.命题方式多样化
  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既有文字型试题也有图片型试题,其中以史论型文字试题为主,图片型试题是亮点,材料解析题偶有考查。
  2.主干知识重点考查
  主干知识如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科举制、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宋代制度、行省制、明朝内阁制、清代军机处、雅典民主制、罗马法等内容,几乎每年都有涉及。
  3.命题比重稳中有变
  近两年的高考试题都对这一专题进行了考查;2017年“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雅典的民主制度”比重总体下降,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罗马法”的比重有所上升。
  4.命题思路呈现新趋势
  一是深挖概念的内涵或者拓展概念的外延;二是知识的综合性在加强;三是加大了对古今中外文明纵横对比的考查,或加大了对同一时期阶段史实区分度的考查;四是试题的开放性、学术性在增强;五是全国卷的难度有所调整,如2017年全国Ⅰ卷难度下降,而全国Ⅱ卷则反之;六是2017年试题的文字越来越精炼、阅读量有所减少。
  基于上述试题特点,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复习本专题。
  1.抓基础,落实主干知识
  一是要依托教材,把主干知识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细化、落实;二是要宏观认识,既要从教材某一章节上抓住主干,也要整合教材主干知识;三是通过查阅原始史料或者借助网络资源,进一步深化对主干知识的认识。
  2.建立典型例题集,重视变式训练
  考生在高考中做错的试题,正是平常把握不够的试题。因此考生在复习时,遇到常错的、命题角度新颖的试题,要把它抄摘或剪辑到专门的典型例集中去,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思路,总结自己做错的原因。等积累一段时间后,用领悟到的新理论指导变式训练,或自己变换史料、更换情景,或由老师改编设问角度,也或者师生共同努力变换选项、答案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自身薄弱的主干知识,尽管这样会花费不少功夫,但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深挖薄弱的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7年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的榜样
  【答案与解析】A 本题考查汉代官制,破题点在于对材料中“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的解读,题意即是说一个优良的郡守是皇帝治理好天下的关键,由此可见汉宣帝强调地方吏治对国家安定的重要性。材料中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项不符合事实,并且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变式训练 中国古代皇帝和官僚之间时常会发生冲突,冲突往往集中在皇帝是否应该守法这一焦点上。汉代就有“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的说法。这表明
  A.中央与地方长期对立
  B.汉代的法学高于皇权
  C.官僚集团对皇权有所制约
  D.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   【答案与解析】C 本题同样考查汉代官制,破题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归纳,题意是说皇帝与官僚集团的冲突反映了皇权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A项与题意不符;B项有悖史实;材料中没有说到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
  示例2 (2017年北京卷文综第14题)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D.实行将兵法
  【答案与解析】A 本题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破题点在于对材料“为扭转这一局面”的解读,题意是说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根据所学,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初设三司使、枢密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与材料的要求不符;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中实行将兵法,不符合材料中“宋初”的要求。
  变式训练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针对这一弊端,继任王朝所采取的方法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设二府三司
  C.派文官、设通判等
  D.实行行省制
  【答案与解析】C 本题同样考查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破题点在于材料中的“方镇相望于内地”及“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可知材料所述为唐代藩镇割据的情况,再从“继任的王朝”可知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A、D两项分别是汉初、元朝的地方制度;B项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方法。
  示例3 (2017年全国Ⅰ卷文综第32题)图1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准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学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准则是,法官审案应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答案与解析】C 本题考查罗马法,破题点在于材料中的“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裁量公平”“法学的强制力”,由此可见材料强调罗马法的公平正义和法学的强制力。其他三项与材料强调的“公平正义”要求不符。
  变式训练 罗马法规定:“法学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在未经个人许可时即使国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该规定
  A.限制了公权的滥用
  B.打破了贵族对法学的垄断
  C.较好地理顺了与外邦人的利益关系
  D.强调法学至高无上
  【答案与解析】A 本题同样考查罗马法,破题点在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从而知道罗马法强调对公民主体的尊重,强调保护私权和限制公权的滥用。B项是《十二铜表法》的意义,C项是万民法的意义,D项是自然法的内容。
  【重点突破】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穿点引线、宏观认知
  [TPY3-11.TIF;S*2;X*2/3,BP#]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的演变历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
  线索1 中央官制与中央机构的演变
  针对皇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中央官制与中央机构经历了秦朝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汉代内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制、元朝中书省、明代废丞相与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的演变历程。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最终丞相制被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线索2 地方官制与地方机构的演变
  针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这一对矛盾,地方官制与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推广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宋朝进行制度创新(如收精兵、派文臣、设转运使和通判)、元朝设行省的演变历程。其演变趋势是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线索3 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针对如何加强君主专制这一主线,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的演变历程;监察制度主要有秦设御史大夫、汉设刺史、北宋设通判、明设提刑按察使司等。选官制度的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关于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专制制度本质决定了监察制度实际的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二)突破重点、提升能力
  1.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区
  别
  含
  义
  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通过血缘宗族的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
  规范贵族日常生活的文化制度
  特
  点
  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邦国有同姓、异姓之分。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有家族等级之分,又有政治隶属的关系
  等级鲜明、贵贱有序
  作
  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的影响,逐渐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的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维护了西周的世袭制、等级制。春秋后期“礼崩乐坏”
  联系
  西周政治制度的三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礼乐制是宗法制的表现,宗法制是根本,礼乐制是分封制、宗法制实行的工具   据上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根源。①经济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因此,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②思想根源:韩非子总结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主要内容。①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其最大特点是皇权至上、世袭。②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自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设九卿,分管中央的具体事务。③郡县制: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把战国时期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出现,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
  (3)固有矛盾。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必然使地方丧失自由度和主动性;而如果中央放任不管地方,又会让地方做大,危及中央集权。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皇帝个人专制为表现形式的中央集权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皇帝个人不可能总揽政事,必然要通过以宰相为首的中央官员控制庞大的国家机器,如果皇帝不让权给宰相,宰相就会无权办事,并由此加重皇帝的工作负担;而给宰相一定的权力,其又可能结党营私,危及皇权。
  (4)发展历程。萌芽于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实践于商鞅变法,确立于秦朝,汉到元发展成熟,明清走向衰落。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郡国并行制的兴衰。①兴起: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曾封韩信、英布等为“异姓王”。汉立国后不久,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同姓王”。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个,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由此,史称汉初的地方制度为“郡国并行制”。②衰落: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以亲制疏”和“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领域缩小。武帝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酎金夺爵、盐铁官营等方法削弱王国的实力,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域,设刺史监督郡国。③评价: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汉中期后随着王国实力的增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①不同点:三权分立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了防止专制、实现权力相互制衡而采取的一种政权形式;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国家为使专制皇权下的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创新。②相同点:都是通过权力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各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的目的。③评价:三权分立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而三省六部制维护封建统治。④结局:三省六部制到元朝演变为一省制(中书省),1380年被明朝废除,权分六部;三权分立体制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3)宋代的政治制度。①中央机构的变化:宋朝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两个机构“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其主要特点是文、武分权。另设立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其长官为三司使,称为“计相”,其权位仅次于二府,在六部之上,用来削弱宰相的财权。②地方机构的变化:东汉末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制取代了先前的郡、县两级制;唐设道、州、县三级制;宋初设路,各路皆置转运使,史称“漕司”,由于诸多原因,实际上地方还是州、县两级制。宋代地方官由中央派科举出身的文士担任,并设通判一人,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目的是牵掣知州的权力。
  (4)元代的行省制。行省制是继郡县制之后的又一制度创新,它打破了郡县制以山、河等自然条件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确立了以地方经济、政治需要分立地方机构的新标准。它是中央的派设机构,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元代行省制的出现,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大变动,对元、明、清以及近现代中国的地方制度作用至深。
  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内阁首辅。
  时期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
  品序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后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明中期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的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其批复是否算数,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因此,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根本不可能真正地约束皇权。
  (2)清代内阁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四者的关系。清初沿袭明朝内阁制,并沿用有着浓厚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色彩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时,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设立南书房;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自此,南书房的官员不再参与机务;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变成了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内阁也变成了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   二、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一)以点带面、整体把握
  古希腊的民主制,推动着古希腊的进步,对近代代议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罗马法则是构成古罗马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对罗马的发展和后世作用深远。
  (二)突破重点、落实主干
  1.雅典的民主制
  (1)地理环境与雅典的民主制。山多、地少、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使古雅典的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达,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雅典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自由平等的理念,这为雅典民主制的成长提供了“肥料”;而小国寡民的城邦,又为雅典的民主制提供了成长的土壤。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地理环境说成是决定雅典民主制出现的根本动力。因为与雅典地理条件相似、同属于希腊世界的某些城邦国家如科林斯等建立的却是寡头政体。可见,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即便有,这种作用也是间接的、非决定性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是其经济、政治、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公民的概念。最初雅典的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性公民,但随着雅典的发展,公民范围在扩大。如梭伦为发展工商业,允许外邦人(工匠)获得公民权;又如大敌当前,雅典允许流放海外的将领重新获得公民权、提前回国,从而为国立功等。但是,不管雅典公民的范围扩大了多少,城邦内占据多数的始终是奴隶、妇女、儿童,享受民主的范围终究是少数人。
  (3)陶片放逐法。①优点: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西语论文题目,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②弊病:判决结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煽动而波动不定,成为野心政治家排除异己的工具。
  2.罗马法
  类别
  出现
  时间
  出现
  背景
  主要
  内容
  适用
  范围
  作用《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449年
  公民法
  罗马建国
  自然法
  共和国晚期
  万民法
  公元前3世纪
  《民法大全》
  东罗马帝国时期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
  罗马帝国的扩张
  涉及法学诉讼、债务财产关系、刑罚等,内容繁杂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性质等
  法学面前人人平等
  涉及处理经济纠纷和财产保护等
  分为法典、学说汇纂、法律阶梯以及新律自由
  民
  限制了贵族,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对近代欧洲和世界作用深远
  三、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中国秦朝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古希腊形成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制。
  两种制度的历史影响有相似之处。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和罗马,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们的政治制度为后代沿袭和仿效。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农业,还是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都十分发达,在文化艺术方面也非常繁荣,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
  两种政体各有利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关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影响;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就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以雅典民主政体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使公民有了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产生;但它把权力交给素质不一的公民,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这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①周天子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统治秩序 ②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③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④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与义务的异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有学者认为,“作爰(援)田”“制辕田”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重要的土地制度,它是新形势下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规模大、涉及人数较多的田地赏赐制度。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该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小农经济
  3.“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圣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强宗族的团结与和睦
  B.促进了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
  C.形成高度集中的国家权力
  D.培养了族人管理家族的责任感
  4.图2是中国早期昭穆之制的简表,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该图反映了
  A.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
  B.王权与神权紧密相连
  C.亲疏贵贱的等级秩序
  D.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
  5.《史记》载:“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内外服制B.分封制   C.宗法制D.礼乐制
  6.宋人戴埴在《鼠璞》中说道:“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据此推断,以下属于“右迁”的是
  A.秦朝,陇西郡守调任桂林郡守
  B.西汉,东海郡守调任徐州刺史
  C.唐朝,中书省长官转任门下省
  D.宋朝,三司使调任福州转运使
  7.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这里的“它”指的是
  A.儒家思想B.分封制
  C.宗法制D.君主专制
  8.“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该材料主要陈述
  A.商业与农业的关系
  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D.大国与小国的关系
  9.“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古代中国,最符合这种近代国家政治生活特点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制B.唐代三省六部制
  C.明代内阁制D.清代军机处
  10.《新唐书・百官志四》记载:“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由此可见,当时设置“通判”的实质是
  A.监督知州B.通判州事
  C.监管市场D.公正裁决
  11.某一时期,“皇权始终依托于当时最有势力的集团或阶层,总是要依靠他们来进行统治,让他们担任宰相和高官”。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该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2.有学者提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创新角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B.决策程序规范化
  C.加快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流动
  D.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13.学者程钜夫认为:“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行省制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了中央,导致地方做大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4.《史记・范雎列传》载:“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这就是古代中国选官的“保任”准则。“保任”准则不论在察举制时代还是在科举制时代,在选官中都被广泛应用。以下对该准则认识有误的是
  A.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B.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选拔的质量
  C.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选官的公正廉洁
  D.比较有效地防止了滥举现象的发生
  15.历史课上,讨论古代中国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其中涉及宋代政治体制的史料是
  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②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③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 ④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
  16.某文献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某文献”应该为当朝史学家所著
  B.士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C.“贡举法废”指的是察举制的废除
  D.人为划分了不同的等级
  17.明初的殿阁大学士,从高到低级别为: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等。但这些学士之间权力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仅是资历、荣誉。由此可见殿阁大学士
  A.与皇帝分理天下事务
  B.体现了一种制度的创新
  C.仅为皇帝侍从以备顾问
  D.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18.赵翼《檐曝杂记》记载:“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处,保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于此矣。”由此可知军机处
  A.分权制衡中央机构
  B.掌控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
  D.主要是为皇帝提供建议
  19.吴宗国在《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写道:“宋、元以后,由于六部决策和发令权的发展,宰相的权力开始和皇帝的权力重合。”该现象导致了
  A.皇权专制被严重削弱
  B.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
  C.行政决策出现混乱
  D.六部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20.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不论是宋代的包拯,还是明代的海瑞,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政绩斐然;一旦失去皇帝的支持,就受到排斥,甚至遭受牢狱之灾。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官能力有限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宰相制的废除   D.皇帝决策具有随意性
  21.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古希腊“文明”的内涵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B.城邦政治
  C.直接民主D.轮番执政
  22.有学者评价某一改革时说:它彻底肃清了氏族制度的残余,标志着雅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整个历史过程最后完成。与这一改革有关的方法是
  A.四百人会议B.五百人会议
  C.陶片放逐法D.发放戏剧津贴
  23.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的改革标志着雅典的民主政治进入了“黄金时代”。下面可以作为得出这一结论依据的是
  A.从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
  B.从10个新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
  C.所有公民都可以以抽签方式担任各级官职
  D.三权分立的权力运行机制开始形成
  24.《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作用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协调邻里关系
  B.强调法学面前人人平等
  C.重视保护公民的财产
  D.调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25.公元前5世纪左右,雅典通过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的民主达到顶峰;而大约同时期的古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开始。这二者出现的直接动力是
  A.民主政治的传统
  B.人文精神的推动
  C.商品经济的要求
  D.社会现实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17分,第28小题17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江西景德镇市古称浮梁,唐始设县,现存古衙建于道光年间,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内宅居中轴南北,两厢有六部房。大门额书“浮梁县署”四字,东边立一鼓,告状的人有紧急案情时击鼓,知县闻声升堂。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即正堂,取名“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
  ――《浮梁古县衙解说词》
  材料二 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学规范,即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学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罗马法注重形式,注重法学程序。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十二铜表法》的一些规定。如买卖不动产和奴隶等,除当事人亲自到场外,还必须邀请5个证人和1名司秤参加,要讲规定的语言,做一定的动作才能生效。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当事人慎重考虑,防止错误、欺诈、胁迫或无端反悔,也为了避免法官在司法中徇情偏袒。公民法基本上保留了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的特色。发展到万民法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才逐渐变得简易、灵活。程序的严格执行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罗马法注重程序是法学体系完备的表现。
  ――庄鹏《罗马法的特点及对后世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略论罗马法的基本特点。(6分)并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法治的目的。(4分)
  27.(1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学,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准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8分)
  (2)请对材料二“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进行解读,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证。(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中西方选择不同政制的认识。(4分)
  28.(17分)制度改革或创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史记》
  材料二 任何城邦都有议事、行政、司法三种职能,或说三个因素,相应地应有三种机构。三种机构齐全、三种职能健全,城邦的组织就完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管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段时期经历了“有序――无序――有序”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斯提尼改革制度创新的表现和意义。(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对钱穆的观点“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进行解读。(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C 4.C 5.C 6.B 7.D
  [JP2]8.B 9.A 10.D 11.C 12.B 13.C 14.A
  15.A 16.B 17.C 18.C 19.B 20.D 21.B 22.A 23.C 24.C 25.D
  二、非选择题
  26.(16分)(1)特征:外儒内法;政法一体;遵从儒礼;存在等级歧视;封建专制和礼制法制化。(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特点:内容广泛;私法比公法完善;注重形式和法学程序;不断发展完善。(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目的:中国维护君主专制;西方强调公民平等下的法治,维护民主制。(4分)
  27.(17分)(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4分)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妥协的结果;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万民法)就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4分)
  (2)解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分)论证: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4分)
  (3)认识:政体要符合国情;政体选择是多种力量共同影响的结果。(4分)
  28.(17分)(1)表现: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春秋战国时,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局面;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重建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6分)
  (2)表现:建立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完善国家权力的分立。(2分)意义: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2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目的: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西语专业论文,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1分)内在:通过制度的改革或创新,维护社会的稳定。(2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