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每个人首先应当归属于某个家庭,然后才属于某个社会组织。因此,家庭是组成任何社会最重要的单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中西家庭文化也存在着异同,这主要表现在家庭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上,本文就从这些方面来略论中西方的家庭文化。希望通过对中西家庭文化的交融来给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某些启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中西家庭文化;家庭观念;家庭关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7)01-0000-02 引言 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不仅受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深刻作用,还受家庭长辈和主要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的深刻作用。来自千家万户的人们构成了我们整个社会,社会的和谐包括家庭的和谐,家庭的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家庭的思想文化建设包括家庭成员思想品德的进步、文化教养的提高,它不仅是家庭文明的象征,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一、中国的家庭观念 1 中国的家庭观念 中国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和亲情伦理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梁漱溟先生曾经说:“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特见重要,尽人皆知;与西洋人对照,尤觉显然。”“大家庭”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西语论文范文,认为家族越大越好,家庭成员越多越好。从历史的角度看,这跟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分不开的,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人多力量才大。直到现在这种观点在农村还依然突出。例如,以前在农村大多是兄弟姐妹四、五个,有的甚至七、八个。这种观念还表现在我们常见的家谱上,家谱是主要记载本家族的历史,包括祖辈们的家庭成员,也有记载祖上重要人物的事迹等。虽然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念正趋于淡薄,但毕竟还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现实社会中,这种观念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在农村人们仍然对家庭或家族成员的多少特别讲究。如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流行着相亲这一习俗,有人相亲时,西语专业论文,当初次见面男方的基本条件符合女方的标准后,那么女方的父母就要私下对男方的情况进行具体的摸底,也就是采用多种渠道,多是利用自己的亲朋好友来更多地了解男方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家族成员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女方的父母认为家庭成员多,帮手就多,遇到麻烦事情就不会被欺负或者受苦等。如果男方的家庭成员少就意味着帮手少,遇到麻烦事就会困难。假如男方的家庭成员不是很多,那么,这门亲事就很有可能告吹。从此可见这种观念的作用是多么的大,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婚姻幸福。另一种表现是中国人还奉行家庭至上的准则,一切以家庭为重。传统文化将传宗接代看作为人生的重大要义。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的血缘观念特别强烈,总希望家族的香火永远不断。如果说某个家庭到了某人一代时,没有生下一个儿子,断了香火,这被认为是无法容忍的,它是对祖宗的大不敬。那么往往这种现象就产生了,一些人现在无视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若所生第一胎为女孩时,他就会接着再要第二胎、第三胎等等,直到所生为男孩才肯罢休。 显然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这会作用到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贫困的家庭有多个孩子,孩子们的吃穿要花很多钱,等他们慢慢长大后还要上学更得花钱,这就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负担。关于社会来说,这种大家庭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造成社会人口过快增长的原因之一。人口的过快增长又造成了一系列的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总之,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西方的家庭观念 与我们中国人相比,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却不同,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淡薄,血缘关系和亲情伦理也不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强烈。中国人所谓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西方人的社会中很难出现。卢梭说:“在所有的社会中间,最古老而且唯一自然的,乃是家庭这个社会。连儿女也只是在需要父亲抚养的期间,才保持对父亲的隶属。这 种需要一终止,自然的联系就立刻消失。于是儿女解除了对父亲应有的服从,父亲解除了对子女应有的照顾,彼此同等地进入独立的状态。如果他们继续保持结合,那就不再是自然的,而是自愿的,家庭本身只是靠约定来维系的。”很明显西方的这种传统的观念与我们大有不同。基督教倡导人人都是平等,当然也包括父母和子女。在西方社会里,子女一到成年后,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那么,就更别说“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了。 在西方社会里还有一种被称作“丁克家庭”的家庭潮流,这是从“Dinky”一词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收入高且无子女的夫妇。他们重视夫妻问的生活,完全追求的是夫妻间的幸福,他们同样认为如果生下孩子会作用到夫妻间的幸福生活。有了孩子两个人要分散一部分精力和感情来照顾孩子,当然还包括花费在孩子身上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积蓄,那是很不明智的。这样我们的家谱在西方也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上,在西方是没有我们所谓的家谱的。 不同的文化铸就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观念造就了不同社会现象。当我们关于西方社会出现的“丁克家庭”不可思议时,殊不知,西方人同样也正为我们的大家庭不可思议。不难看出,中国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充满了家庭亲情的温暖,但是,如果它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持续下去,势必会加重我们社会大船的承载量,最终不利于社会发展。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处于新时代下,我们应摒弃那种旧有的观念,赋予家庭于新的观念。 二、中西家庭关系 1 中国的家庭关系 受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大致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家庭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家庭成员与家庭之外的亲族之间的关系。在此列举有关家庭关系的一些称呼,它体现了我们错综交织的关系网。对长辈的称呼有:祖父(爷爷)、祖母(奶奶)、伯父(伯伯、大爷)、伯母(大娘)、叔父(叔叔)、叔母(婶婶)、姑父、姑母(姑姑)、父亲(爸爸)、母亲(妈妈)、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舅父(舅舅)、舅母(妗妗)、姨父(姨丈)、姨母(姨姨)。对平辈间的称呼有:哥哥(兄)、嫂嫂、弟弟、弟妹、姐姐、姐夫、妹妹、妹夫、表哥、表嫂、表弟、表弟妹、堂兄、堂弟。在这样的中国大家庭中,每一种称呼代表每一种伦理关系,而每一种关系有象征着一种亲情。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注重礼尚往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亲朋好友之问遇有红白喜事都有往来,往来之间需要送礼或上礼。送礼是有讲究的,如遇到红白喜事时,根据亲戚关系或辈分不同,谁应该去,谁不应该去,去时带什么东西,带多少都是有讲究的。以前,人们上的礼大多是吃的或用的东西,现在大多变成了钞票。有人说,在某种程度贪污受贿就是从这方面发展起来的。当然,送礼在复杂的人情关系中,也经常失去他原有的意义,送礼也就变
了味。 依照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家庭关系的中心与核心是父母的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其它家庭关系是这种关系的扩展与延伸。“君为臣之纲,父为子之纲,夫为妇之纲。”这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三纲,在我国古代还有人伦“十义”,也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古人用这十个道德规范来处理基本的人伦关系,认为在社会中只要都能做到这几种要求,就能够实现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古代传统的社会中,夫妻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夫为妇之纲”,意思是妇人要听从丈夫的,这主要是由于在古代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她们要遵守“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的观念几乎不存在了,夫妻间的地位也越来越趋于平等,但在一些家庭中这种传统的余温还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农村。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之间的关系似乎不是十分重要。由于我们特殊文化的作用,它被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冲淡了。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尤为突出。 在中国的家庭里,父母承担着抚养自己子女的义务,而子女也有赡养他们父母的责任。“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互相表达‘心意’的方式,就是轮流‘养’对方,亦即是哺与反哺。既然‘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为了有别于此,因此对人的‘养’遂多了一重‘慈’与‘敬’――亦即是――‘心’的因素。上一代必须怀着爱心地哺育下一代,下一代也必须用侍奉问好的方式关怀上一代的‘身体’。上一代对即使已经成年的下一代,仍然继续关心他们的起居饮食,常常弄一点东西给他们吃,冷暖变幻时提醒他们更衣,叫他们少抽烟饮酒、早点睡眠、保重身体等等”在子女未成家之前,他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要依靠他们的父母。甚至在他们成家之后也要依靠他们的父母,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社会上的“啃老族”。而父母也大都会满足他们的索取。当父母年老后,作为子女也应尽孝道,赡养老人,这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突出的特色。《论语》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至今仍有很强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孝”,不只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情感。既要使父母在物质上有保障,更要使父母在情感上感受到天伦之乐。儿女对父母不能仅仅有孝行,更重要的要有孝心。 2 西方的家庭关系 同我们中国相比,在西方社会里大多是小家庭,家庭关系也不像我们的家庭关系那样复杂。在对待夫妻之间的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上,大都是采取一种平等的观念。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更注重夫妻之间的关系,强调夫妻间的和谐,更加注重夫妻间的幸福生活,有时后,为了夫妻之间的幸福生活他们往往以不生育孩子为代价。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丁克家庭”。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西方文化中是强调个人本位的,个人的幸福生活他们崇拜的对象。 除了在家庭中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大特色。由于西方人在处理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上大都采取一种平等的态度,有时表现出来往往是不和谐的。“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的代问关系并不是很和谐的,两代之间也不是很亲的。在六十年代以后,这种倾向就更为显著。在美国,当儿童到了十三四岁,即将转入少年期之时,亦即是他的个性即将形成的关键时刻,与父母闹 矛盾的情形就特别严重。有时甚至达到视之如寇仇的地步。到了十八至二十岁左右,下一代就多半会迁离父母的家庭,自寻个人发展的途径。在有些情形中,一旦分手就互不往来,连婚丧大事也不与闻,当然,并非所有的情形皆如此。有不少人与上一代的感情仍然是很好的,但是一般都是出自心中的真感情,而不是一种承担义务,或者在社会观众面前表演的孝道。在这类情形中,代问关系就演变为‘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友谊关系了。”有人要说西方是个冷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只适合强者的生存,在这样的社会中,性格软弱的、感情上过分依赖别人的人是很难生活下去的。在这样的社会里,父母们从小就注重对孩子独立的培养,以至于他们的孩子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当他们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父母就会把他们“赶”出家门,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从而独立于社会,做儿女的也不认为父母的行为是冷酷的,相反他们也大都习惯或者喜欢这样的生活。到了独立的年龄如果他们还呆在家里靠父母养活,他们也会瞧不起自己的,认为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当父母们年老后,他们也不会依靠于他们的儿女,甚至有的父母将依靠自己的儿女视为一种耻辱。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积蓄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中国的家庭关系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尽天伦之乐。在家庭成员中无论谁有困难,其他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其渡过难关。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极为不利,尤其是年轻人这会使他们养成一种过分依赖的习惯。西方的家庭关系给人以冷漠之感,但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 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文化建设包括家庭文化建设。我们在家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注重借鉴西方的家庭文化,吸取西方家庭文化的精华来为我们的家庭文化注入营养,新时期下,我们应从思想上赋予家庭文化于新的内容,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时代。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27). [2]孟子.离娄上厦门大学出版. [3]卢梭.社会契约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4]宋均撰礼纬含文嘉清同治13年(1874). [5]礼记.礼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6]孙隆基(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2017,(94). [7]论语.里仁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孙隆基(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2017(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