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隐逸诗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就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考�》虽不及陶渊明的隐逸诗闻名于世,人人皆知。但其内涵和历史皆属此类始祖。字字珠玑地描述了一个形象鲜明的隐者形象。而作为西方隐逸诗的代表作,爱尔兰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茵纳斯弗利岛》,游离在虚拟的幻境和现实之间,表现出渴望逃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色彩。两首隐逸诗的差异将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西隐逸文化的差异,同时进一步增进对诗歌欣赏的热忱,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考�;茵纳斯弗利岛;隐逸诗;对比
  作者简介:胡星(1989.8 -),女,陕西西安,西北大学,2017级探讨生,探讨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2
  一、引言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势,是时代、历史和文化沉淀的结晶,中西皆然。诗歌不仅融聚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以最精练的语言形式,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情与理智、情趣与教育融于一体。
  隐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传席先生把中国古代隐士分为十种之多:完全归隐、仕而后隐、半仕半隐、忽仕忽隐、隐于庙堂、似隐实假、名隐实官、以隐求仕、无奈而隐、真隐而仕。中国古代隐居士很多,因而也有很多有名的隐居田园诗。这里,选择了诗经中的《考�》,堪称为中国隐居诗的始祖。
  而《茵纳斯弗利岛》是叶芝早期的代表作。该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厌弃和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无限向往,具有逃避现实的唯美倾向和鲜明的浪漫色彩。
  二、《考�》简析
  《诗经・卫风・考�》原诗:“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在阿,硕人之�。独寐寤歌,永矢弗过。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通过白话版的诗作,可以帮助我们简单明了地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许渊冲先生版的白话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快乐啊溪水旁,贤人心舒畅。独睡独醒独自说,这样的乐趣永不忘。 快乐啊山坡上,贤人多惬意。独睡独醒独歌唱,这样的乐趣永难忘。 快乐啊平地上,贤人在徜徉。独睡独醒独自卧,这样的快乐不张扬。”
  王方路版的白话《考�》,兼顾了对原诗的白话翻译,同时做到了形韵合一。堪称白话诗的佳作。“隐居恰在山溪旁,闲贤心地自宽敞。独自睡醒独言语,发誓其乐永不忘。隐居恰在高山坡,闲贤门前自宽绰。独自睡醒独自歌, 此境永世不越过。隐居恰在离水处,西班牙语论文,闲贤漫步无后顾。独自睡醒还闲躺,此乐永世不传出。”
  许渊冲先生秉承汉诗英韵的基本立场,本着其独创的翻译“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的翻译宗旨,将这首诗歌翻译成英文。
  基本上关于这首诗的解读都认为这是一首隐士的赞歌,题目的解读自来也都包涵赞美的意思。毛传说:“考,成;�,乐。”朱熹《诗集传》引陈博良的说明:“考,扣也;�,器名。盖扣之以节歌,如鼓盆拊缶之为乐也。”黄熏《诗解》说:“考�者,犹考击其乐以自乐也。”
  《考磐》描写一位在山涧结庐独居的人,自得其乐的意趣,而且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西语论文,”不欲与人道,无言与人道。诗以山涧小屋与独居的人心境对照,木屋虽小,只感觉天地之宽。环境之美,留恋不出,尤其是一“独寐寤言”的勾勒,增界全出,在自我的天地之中,独自一人睡,独自一人醒,独一个人说话,早已是恍然忘世,凸现出一个鲜明生动的隐者形象,有人说这是隐逸诗之宗。作笔的简练,选项取的镜头之典型,人物是呼之欲出,境之耐人寻,确有妙处。
  无论这位隐士生活在水湄山间,无论他的言辞行动,都显示出畅快自由的样子。“硕人”本身就带有身体高大与思想高尚的双重含义。隐士的生活是自由舒畅的,心胸是宽广高尚的。他远离浊世,又使浊世敬仰。贤良的隐士把山涧、山丘和土坡是为幽静的环境,如鱼得水,自得其乐。于是隐居之乐也永远不能忘却,更不想离去了。贤人、幽境、愉悦三者相结合,强烈表达出硕人的隐居是一种高尚而快乐的行为,是应该受到社会赞美尊重的。
  诗歌每章一韵,使四言一句,四句一章的格式,在整齐中见出变化。特别是可歌的《诗经》,在吟唱中音韵的变化,就使歌声抑扬有序,载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充盈空间,不绝于耳了。
  三、《茵纳斯弗利岛》简析
  袁可嘉先生翻译的汉语版《茵纳斯弗利岛》,准确地表达了原诗所描绘的虚拟之境,以其“信达雅”的译作,使这首叶芝的传世之作更亲切地走进汉语读者。“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篱笆房;支起九行芸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绿荫下听蜂群嗡嗡唱。我就会得到安宁,安宁缓缓滴下,从早晨的面纱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
  此诗是叶芝自己称为“第一首具有自己的音调的抒情诗”。少年时的叶芝曾有志于仿效美国散文大家、《瓦尔登湖》的作者大卫・梭罗,远离尘嚣,深入大自然,过简朴的生活,体验人生的真谛。
  诗的前两节是诗人的幻想,描写的是虚幻之境。诗人抛弃了唯美主义的矫揉和藻丽,着意摹实现实生活,选用极富泥土气息的词汇,应用白描的手法, 构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而诗人自己也完全沉浸在这良辰美景之中。
  叶芝受到雪莱、济慈等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的熏陶, 对情与景、动与静作了炉火纯青般艺术高度的处理。“peace”作为全诗的诗眼,却在诗人的笔下除了静谧还呈现出了生机。用“lapping”的动来反衬静;又用蟋蟀的吟唱反衬清净。诗人不断切换时间的镜头,动静相宜,声色和谐,实可苏醒现代都市人的灵魂。   最后第三节,又将诗的角度拉回“grey”的现实。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各种环境和道德上的沉沦让人孤独、苦闷又困顿。而自然的感召力已经渗透了诗人的灵魂。面对严峻的现实,年轻的诗人不由得滋生一股思想怀旧的浪漫情绪,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唯美主义倾向和鲜明的浪漫色彩。
  四、两首诗的异同
  对于《考�》主旨的解读有《诗经原始》曰:“赞贤者隐居自乐也。”《毛诗传笺异义解》曰:“虽退而穷处,亦断无怨尤之意。”《诗经通论》曰:“此诗人赞贤者隐居,自矢不求世用之诗。”可以说,此诗开创了中国古代隐逸诗的先河。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隐士和隐逸诗通常与政治仕途失意有关。此诗在《毛诗序》中有说:“《考�》,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同时,《待轩诗记》曰:“自表其素心也。夫不用于朝而自放于山水。”可见这位超脱的“硕人“是属于仕而后隐。
  而叶芝自己提过,他这首诗的起句是模仿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5章18节有句:“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我已不配在当你的儿子……” 可见这首有着“桃源”倾向的诗与中国的隐逸思想有着不同。
  叶芝深受被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者得作家梭罗的作用,他的作品《瓦尔登湖》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可以更从容、更充实的享受人生。而叶芝此诗表达的是对自然宁静的追求,是追随梭罗,试图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不被纷繁复杂的生活迷惑,从而失去生命的意义。
  五、相同点与结论
  有人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而隐士之所以叫做隐,既可以指远离人群集中活动的范围,到荒僻的地方生活的人,也可以指自愿从社会中自我放逐的人。
  两首诗都是写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都是想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文笔都抛却华丽辞藻,质朴自然,意境深远,都熔铸了作者对热爱自然的炽热情怀和高远超脱的个人追求。因此,尽管主旨目的有所不同,但作为中国隐逸诗开山之作的《考�》和叶芝诗歌遗产中宝贵的著作《茵尼斯弗利岛》,都是隐逸诗中的光彩夺目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 2017
  [2] 王方路编译,诗经・国风:白话英语双译探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3] 许渊冲译,诗经[T]. 中国对外出版翻译企业. 2017
  [4] 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5] 袁可嘉译,叶芝抒情诗精选[T]. 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7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