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年十一月(1904年1月),张之洞奉旨入京,与张百熙等人共同协商重订学堂章程,经过几个月的磋商,诞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当时通称“癸卯学制”。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张之洞,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讲近代教育史,绝对绕不开他,但他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至今世人对他仍存在许多误读。从近代史上看,张之洞治理湖北18年,应与武昌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有必然联系的。他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他所创办的实业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资基础,他所创办的新式教育文化事业为武昌起义培养了人才……因此,孙中山先生说他“可谓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1958年夏,中共中央在举行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曾说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还说他当兵时使用的“汉阳造”,就是张之洞的兵工厂制造的。事实上,张之洞于清末在经济、教育、交通、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和开放,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六洞桥走出了一个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无竞居士,祖籍直隶直皮(今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1837年9月2日)出生于贵州省现贵阳市南明河畔。这里一山建有9座庙,他家居住的地方叫六洞桥,因此取名“之洞”。在安龙(贵州兴义府所在地),张之洞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张之洞4岁即入私塾,师从何养源,8岁已将四书五经读毕,在众多名士及姑夫韩超、胡林翼的悉心培养下,学业大进,11岁写就了名传一时的《半山亭记》。咸丰二年(1852年),张之洞应顺天乡试,一举夺魁。 道光后期的中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张之洞2岁时,即1839年11月,英国人仅以一支分舰队便能随便占领一个又一个港口。1842年,一心励精图治的道光皇帝,接受丧权辱国的第一个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自19世纪开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早已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在这样险恶的时代困境中,张之洞闯过了各种人生险滩,善于发挥自己的智慧,及时制定突破困境的措施,为国谋福,为民谋利。 张之洞于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此后又两任考官,两任学政,1876年由四川学政调往京师,光绪七年至十年(1881―1884)任山西巡抚,1885至1889年任两广总督,1890年接任湖广总督至1907年,其间虽曾两度短期署理两江总督,但仍遥控湖北要政。 改革书院,致力新学 张之洞曾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随着湖北办实业练新军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愈益突出,故张之洞一方面尽力罗致人才,聘请外国专家的同时,一方面着手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到1907年,湖北全省有各级各类学堂1500所,学生5.6万余人;到1910年,学校总数达到2000所,学生有7万余人。在教育经费上,1901年到1910年有大幅度增加且逐年提高,1901年为68万余两,1905年为128万余两,1907至1910年均为200万余两,是为晚清湖北教育投资的最高峰。此后直到1928年,官方投资均未达到此数。 张之洞说过:“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因此,张之洞在改造书院教育的同时,更致力于创办新式学堂。 1890年5月,张之洞在武昌城内都司湖创建两湖书院。两湖书院初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6科,1900年又增开格致、兵操、化学、博物学等。书院课程体现中西、文武兼习,教学措施也仿照西方学堂,实行分班按日上课。书院不设山长,而派提调1人、监督2人,各科聘请分教习。先后任两湖书院监督的有梁鼎芬、蒯光典、王同愈、黄绍箕等人。任经学教习的则有易顺鼎、钱桂森、张锡恭、马贞榆;任史学教习的有杨锐、汪康年、姚晋圻、沈曾植;任理学教习的有邓绎、周树谟、关棠;任文学教习的有陈三立、屠寄、周锡恩、杨承禧;任舆地学教习的有邹代钧、杨守敬;任算学教习的有华蘅芳、汤金铸、曹汝英;还有陈庆年教兵法史略学,罗熙纶教测绘学,西语论文范文,徐建寅教化学,贾文浩教天文学,王季征教博物学,多为当时国内一流的专门俊彦。 由于选送的学生基础较好,学习条件优越,故两湖书院人才辈出。从1891年到1900年,书院共毕业学生3届,计400余人。书院曾选拔3批学生留学日本,另有10余人留学欧美。1903年,湖北举行最后一次乡试,中举66人,其中有60名是该院学生。两湖书院的学生中后来成为知名人士者,有唐才常、黄兴、曹亚伯、刘成禺、张知本、刘善涵、卢慎之、卢木斋、甘鹏云、陈英才、张继煦、周震鳞、李书城等一大批人。 兴建官办专门实业学堂 1891年,张之洞首先在铁政局旁设立了算学学堂,并设方言、商务学两学附列其中;另有一个矿石学班,亦由铁政局附设,是为湖北官办专门实业学堂之始。方言、商务学堂学生50名,除学习外语之外,还要学习有关商业知识。1892年,矿石学班扩充成为矿务学堂,仍隶属于铁政局,聘英人鲁宾逊为总教习,骆丙生等为化学教习。1895年有学生20人,1896年该学堂化学专业并入自强学堂,只设矿务专业。 1893年自强学堂成立,学堂初设方言(外语)、格致、算学、商务4科(斋),数学家华蘅芳曾在算学科任教。每科超20名学生,但仅方言科学生住堂学习,其余3科按月考课。1896年夏,算学科并入两湖书院,格致、商务2科停办。而方言科再分为英文、法文、德文、俄文4科,翌年又增设东(日)文1科,该学堂遂成为外语专门学校。1902年改名为方言学堂,迁至原农务学堂旧址(今阅马场湖北教育学院处)。 1902年以前,方言学堂学生不过七八十人,1907年学生最多时有354人。学堂课程除外语之外,还有中文、史地、算术、公法、交涉、兵操等10余门。学界耆宿辜鸿铭任过总教习。学堂先后有外籍教师20余人,其中欧美教师10名,日本教师11人。从1893年开办到1910年,方言学堂共毕业学生200余人,不少人到外国留学,或担任交涉、翻译、政府和公司管理工作。故舆论认为:“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所以自强――方言学堂是当时湖北很有作用力的新式学堂。1913年在该学堂的基础上成立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898年,张之洞奏设湖北农务学堂,地址在武昌东厂口四川会馆。开办的头一年聘有美国教师2人,1900年后又聘日本教师4人,学生亦由开办时的20人增至100余人。学堂设有农桑2门专业,讲授外语、算学、电学、化学、种植、畜牧、茶务、蚕务等课。1902年冬,学堂迁往武胜门外宝积庵,在沙湖边置有2000亩地作农事试验场,并把专业扩为农桑、畜牧、森林3门。1906年,该学堂设高等正科,称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湖北高等农林学校。 在办农务学堂的同年,张之洞还办了工艺学堂,校址在文昌门原江汉书院,聘有日本和中国工学教师,学生五六十人,分习汽机、车床、绘图、翻砂、打铁、打铜、木作、漆器、竹器、洋蜡、玻璃等各门工艺。学生每天4小时在课堂学习格致、化学、算绘等课,4小时实际操作,晚上仍须读中国经史等书。1905年,西语论文,该学堂迁往武昌鲇鱼套新址,附设有厂房,1907年改名为中等工业学堂。
“师范学第一”渐成办学思想 1902年,张之洞逐渐形成“师范学第一”的系统办学思想。在湖北、江苏创办了一大批各级师范学堂。 1902年开办的湖北省师范学堂,校址在武昌宾阳门南,为鄂湘两省培养小学教师。学员120名,分为一二年速成科和三年本科,除开设普通学之外,另开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课程。翌年10月设附属高等小学(即东路小学堂),供教学实习用。师范学堂生员初为24岁至30岁的廪增附生,后改为从中学堂招生。知府梁鼎芬任监督,廪生陈毅、举人胡钧任堂长,聘日本师范教员户野周二郎为总教习。该学堂不仅是湖北,也是全国最早的完备独立的师范学校。 1904年,张之洞拨银4.3万两,把文高等学堂(原两湖书院)改建为两湖师范学堂,招收鄂湘两省生员(秀才)1200人,故亦称“千师范”,实际招生七八百人。该学堂学制5年,有初级、优级两个等次,开设课程有修身、读经、中文、教育、算术、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博物、手工、音乐、体操等,附设有两等小学(即包括初小和高小)1所,以供教学实习。1907年后,由该学堂分出理化专修科和博物专修科(均设在武昌兰陵街,各有学生约120人),亦是培养中学师资的专科水平学校。 1904年,省城还办有师范传习所,实为简易师范,对已有普通学基础的教师加以教育学、教学法、学校管理的训练。1906年在滋阳湖(今称紫阳湖)开办女子师范学堂,亦附设有高等小学。 1906年,张之洞为培训湖北各府州县师资,在省城设立支郡师范学堂。学生分府各录取100名,称作1堂,先后开办8堂,分设于巡道岭、黄土坡、昙华林、贡院各处。学生亦须有生员资格,学习一年半,开设课程与两湖总师范学堂相同。 此后,武汉还开办过农业、工业、商业教员分传习所(亦称讲习所),亦是师范性质;汉黄德道、汉阳府、武昌道、也设过师范学堂。武汉之外的各府、道,甚至较发达的少数州、县,也办起了师范学堂或师范传习所。到1909年为止,湖北全省共办过师范学堂35所,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5000多名教师。 1898年,张之洞总结历史经验,在《劝学篇》序中,略论楚国强盛的原因后说:“不知其祸,则辱至矣;知其祸,则福至矣”。他指出清廷屡败的根源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他说:“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 光绪三十年十一月(1904年1月),张之洞奉旨入京,与张百熙等人共同协商重订学堂章程,经过几个月的磋商,诞生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在全国范围推行的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当时通称“癸卯学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袁世凯、张之洞、盛京将军赵尔巽、署两广总督岑春煊、署两江总督周馥、湖南巡抚端方,以六重臣联衔上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并妥筹办法折》。联衔上奏两天后,上谕“著即自丙午科(1906)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纵观其一生,张之洞以精深博大的学养,以经世致用思想为指导,关注民生和国事,在许多方面做出的功绩,值得肯定和纪念。至于他的局限,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给予理解,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 日本明治时代的权臣伊藤博文说,张之洞是当时中国最能办事的人。 (作者系贵州历史文献探讨会理事。本文资料参考:罗福惠著《湖北通史・晚清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