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代寓言比较谈[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先秦寓言与古希腊寓言是高悬于东西方天际的两颗明星,两者在取材、构思、表现手法上并中有同,同中有异。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先秦寓言;伊索寓言;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一 历史背景同中有异
  
  我国古代寓言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到春秋以前漫长的奴隶制时代。它是继原始神话之后出现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随着奴隶制度的逐渐崩溃、新兴封建制度的日益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变革、文化大繁荣、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各个政治集团的知识分子纷纷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各抒己见。这些哲学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在他们互相争鸣的论辩里。在他们游说国君、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常常借用故事陈义说理,宣传自己的主张,而“文有寄托之意”的寓言故事正好适合担任历史赋予他的这种光荣使命,这样,寓言不仅日益繁荣,而且迅速成为当时不同学派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由于古代君王多是极端暴虐凶残的,那些进言的谋士更多的采用假托的方式――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庄辛在劝说楚庄王不要只图眼前快乐时,一连串用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五个比喻。在著名典籍如《孟子》、《庄子》等中,寓言被大量使用。如司马迁所言,庄周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
  古希腊寓言最初也是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在史诗形成时期已有寓言存在,并对史诗产生作用。随着希腊氏族社会的解体、奴隶制城邦的产生。代表奴隶主情趣的抒情诗和代表下层平民与奴隶思想感情的寓言相继走向繁荣。同时产生了著名的寓言大师――伊索。伊索寓言并非产生于同一时代,也并非伊索一个人的著作。寓言长期在下层社会口头流传,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受压迫的奴隶通过寓言来表达思想,借虚构的笑话避免灾难。但寓言后来所起的影响。却突出表现为奴隶主所把持的学校教育。从某中程度说。学校是培植寓言的苗圃。
  
  二、思想内容异中有同
  
  (一)伊索寓言以描写动物故事为主。幻想成分较多。先泰寓言以表现人物见长,历史传说色彩较浓
  伊索寓言中,动物故事占三分之二。人们常借助动物故事表现对社会的认识、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奴隶主的反抗。如:《野山羊和牧人》告诫人们不可结交喜新厌旧的朋友。《农夫和蛇》告诫人们对敌人不能讲仁慈。《蚊子和狮子》以较浓郁的幻想色彩表现“弱小”敢于向“庞大”挑战,并能战而胜之。充分表现了奴隶和下层平民的思想感情。
  我国先秦寓言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作为口头创作而在民问流传的。以动物故事居多;二是经过整理记录的,以人物故事为主。春秋战国时代,寓言作者及整理者往往带着某种浓厚的功利主义思想,因而寓言大都依附于某种事理,服务于某种政治观点与哲学思想。如《战国策,魏策四》里。季粱借“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不宜发兵攻打赵国。孟子的《蹯同乞食》,借黑夜乞怜而白昼骄其妻妾的齐人形象讽刺那些追逐虚荣的名利之徒。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人物或多或少有历史传说的影子。如:后羿、纪昌、西施、伯乐等;也有采用历史上的真实姓名而加以演绎的。
  
  (二)我国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在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的共同特点
  首先,同期的许多中外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认识世界,承认和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否则,不管有意无意都会碰钉子,闹笑话。如:伊索寓言中的“两只青蛙”、“鹞子和天鹅”、“驮盐的驴”:先秦语言中的“坎井之蛙”、“邯郸学步”、“守株待兔”等。而“航海者”与“塞翁失马”则反映古代中西人民已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相依相辅,相反相成的道理。
  
  (三)我国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与教训
  伊索寓言“狮子与海豚”说明应该选择患难与共的人做自己的朋友。“狐狸与豹”告诉人们:人,重要的是智慧而不是仪表:“箭猪和蛇”则表达出把入侵者挡在外面比让他进来再驱逐出去容易得多。这类语言是古希腊人民长期的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国先秦寓言中的“讳疾忌医”的故事道出了有错不改,任其发展的下场。“汉阴丈人”批判了一个因循守旧。不相信科学而导致事倍功半的典型。凡此种种,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宝贵的经验。
  
  (四)在社会斗争方面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的差异
  1、伊索寓言思想比较开放。想象颇为丰富,追求的目标高远,斗争也更为大胆。如:“田鼠与家鼠”的故事中,田鼠宁愿不享受有鱼有肉的富裕生活,而要去过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甚至宙斯也对被践踏的蛇说:“如果你见到第一位践踏你的人就咬,就不会有第二个人这样干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天西方强者崇拜文化的历史渊源。
  我国先秦寓言在反映社会阶级斗争方面思想比较单一,存在着强弱定势。弱者的斗争往往带有悲剧色彩,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侧重强调人的因素。如:“罴说”中“鹿畏疆。握畏虎,虎畏罴,逐一制服”。就是弱肉强食。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髑髅在与庄子的对话中,虽然无情控诉了黑暗的反动统治者,但却选择死以表示反抗,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愚公移山》的故事虽旗帜鲜明地反映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但最终还是借助于神的力量而取得胜利。
  2、伊索寓言充满乐观精神与绅士风度。如“狐狸与葡萄”中的狐狸虽然十分饥饿,想吃到架上的葡萄,可力不从心,然而失败的狐狸仍不失风度,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读罢令人哑然失笑。这在我国古代寓言中是极为罕见的。
  
  三、艺术表现各显纷呈
  
  (一)故事的完整性与形象的鲜明性
  寓言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借助故事表达思想观点、阐明道理,其基本特征就是把哲理概念、生活经验故事化,形象化。虽然它与小说有别,无需完整的故事情节,无需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无需场面描写与细节刻画,但是不少寓言已经具备了以上要素。这一点先秦寓言较为显著。如:“郑人买履”仅61字,但已具备记叙的六要素。形成简单的故事。
  由于寓言是虚构的故事,作者所借助的形象可以是人亦可以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或微生物,其比喻、拟人的修辞措施是不言而喻。我国先秦寓言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雀笑鹏”等均是借助人格化了的动物表达作者的思想,寄予深刻的道理。伊索寓言更为出色。“狼和小羊”、“大鸦和狐狸”等都是短小而完整的故事,作者赋予各种动物以人的思想性格与语言,让它们在故事中代表人思考、交谈、行动。久而久之,不少动物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性格特点。如兔子胆怯、狼贪婪、狐狸狡猾等,这些特点已被作者广泛用于讽喻人类的行为。
  伊索寓言还较成功的应用了对比手法使主题更突出,形象更鲜明。如乌龟的慢与兔子的快。乌龟的孜孜不倦与兔子的恃才放旷;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农夫对蛇的怜悯与后来对蛇的憎恶等等。
  
  (二)想象的丰富性和表现措施的灵活性
  寓言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塑造出一系列鲜明的形象。如“掩耳盗铃”中盗铃的经过,“叶公好龙”中真龙下凡的情节。相比而言。伊索寓言的想象更为丰富,夸张更为大胆。故事中常表现动物、植物、人、神之间的关系,如《黄鼠狼和爱神》、《狮子和农夫》、《狼和老太婆》、《蜜蜂和宙斯》等。
  其次,中外语言常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于一体而情文并茂。《衔肉的狗》没有出场角色的片言只语,全是白描式的直陈铺叙;《东施效颦》中“彼知颦美而不知颦所以美”的议论。力透纸背、点明题旨。“望洋兴叹”则洋洋洒洒描写其雄伟壮阔的场面。“运斤成风”将匠人与郢人的绝技表演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不仅拍案叫绝!
  
  (三)语言精练,风格多样
  中外古代寓言一般篇幅都比较短小,少则不过十几个字,多则也不过三、四百字。在很小的篇幅内容纳深刻博大的内容,可见其语言的精炼。《韩非子》中的“虺虫自(齿乞)”正文19字却深刻表述了“内部互相残杀只能毁灭自己的思想。”“攫金者”寥寥数笔便形象刻画了一个“殊不见人,徒见金耳”的财迷形象,真是揭示了他贪婪的心理状态。伊索寓言中的“狐狸与葡萄”也不过四五十个字,但五脏俱全,形神兼备。
  我国先秦寓言庄重、严谨,对生活的观察与略论比较客观、冷静与理智。伊索寓言语言诙谐、幽默与风趣。两者对后世的作用都非常大。我国后来的民间戏剧、小说、歌舞常取材与寓言,毛泽东的许多论著里面也常引用寓言故事来阐明革命道理,更多的寓言故事已经成为著名的成语典故,在人民大众口中广泛流传,持续地作用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寓言选》(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伊索寓言》(罗念生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中国历代寓言选》周大璞(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4]《世界经典寓言全集》龚勋编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7

西语论文网站西语专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