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领导”[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领导”动词的意思是率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名词意思为担任领导的人,这和英语中的领导――leader基本相同(leader的意思是领袖、首领、指挥者甚至首席演奏者)。在美国,“领导”指的是行动者,常常是公司经理。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可在汉语口语中,“领导”的意思却演变了很多,它不单指某位领导,也指级别、官阶、权力,形象地讲,是自己依赖于或者有求于的人。这些人主要是官员,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官员,只要他们有权力或者代表权力,也可能是级别很小的人。他们受感谢多,被人推崇,连讲话时间都长,尽管他们不太会演讲。在公众场合,观察东西方这方面的差别很有点意味深长。
  
  领导最先登台
  
  开一场会需要致辞。在中国,领导总是第一个上台,如果是行业会议就是行业的主管领导,如果是地方会议就是地方领导,谁官大谁讲话时间最长,这成了长久以来形成的规矩。而在西方,讲话长短、上台先后是根据参会者与会议关联大小而定的。
  几个月前我在纽约参加一个有关中国的投资会议,纽约市的副市长是参加那次会议最大的官,相当于中国的副部级干部,坐在前排。他是主题发言者之一,却没有被安排第一个出场。轮到他发言时,他稍微拖延了点时间。这时那个温文尔雅的主持人出现了,他故意站在讲台前,明确地暗示副市长超时了。见副市长仍然没有结束的意思,他就找了一个提问的间歇,对话意正浓的副市长说:我现在需要你下台了!
  主持人说这话时面带微笑但语气坚定,让所有听众都明白了他维护会议秩序的决心,他不会因为副市长而破例。那副市长也很配合,匆忙结束自己的演讲,安静地走下台坐回到自己座位上。
  看到这个大个子顺从地走下讲台,我当时感触特别深。这让我看到了美国人不崇尚官僚的传统以及做事效率,任何被邀请的人都要遵守时间,美国人在这点上做的甚至比其他西方国家还好。在国内开会往往都不能按时开始和按时结束,常常是领导迟到,或者主持人不敢维护正常的秩序,让领导们讲废话时间太长,压缩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但却是实质性的发言。
  
  领导致辞而不是讲几句话
  
  请嘉宾发言时,国人显得格式化,只要是领导都叫致辞或者讲话,无论其发言是两分钟还是半个小时,无论他们有无书面准备,无论他们的发言是否与会议主题相关。西方人则简单,就说请某某人讲几句话,而不像中国人那样一定要把“致辞 ”这个词说出来。其实国人的讲演能力普遍逊于西方,即使讲几句话都得要发言稿,而法国人什么都不要就可以站在那儿说半天。
  我曾经参加了美国马里兰州商学院的商业计划书大赛,是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美国人邀请的几乎全是公司界的,没有一个国内教育部门的领导,甚至没有清华的系领导,自然也就没有中国式的领导讲话。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小人物的态度,这和中国举行大型会议时的情形正好相反。会议结束前,他们首先感谢的不是领导,西语论文网站,而是临时招来为会议服务的学生、同声传译以及其他服务人员,让大家以掌声向他们致谢。
  领导还有拎包的
  为领导拎包绝对是中国特色。因为无论英语还是法语中都没有“拎包”这个词,西语毕业论文,这意味着西方语言里没有这个意思,生活中没有这个习惯。如果问及法国人他们领导有没有让人拎包的习惯,他们一定会反问为什么领导自己不拎包?就跟我们对他们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后,他们会反问愚公为什么不搬家一样!
  在西方的“旧社会”,比如说在十九世纪前,他们主仆界限分明,王宫贵族出行前呼后拥,自己是不拿包的。可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都是平等相待,尤其是西方政治进入民选的时代,无论政治家还是公司家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公文包都是自己拎着。
  我与法国公司家和政府官员有过数不清的大大小小会谈,观察到他们都自己拎包,自己从包里拿出笔记本并认真地做纪要。而中国的公司家只要有秘书随行,全是秘书拎包。秘书常常拎两个包――自己的和老板的。一手拎一个公文包的样子肯定怪异,所以中国商务代表团常常引来异样的目光。
  另一个记忆犹新的画面是有关法国前总理朱佩的,在一次接受电视台采访时,他手里拎着一个超市的塑料袋。在几分钟的对话中,朱佩始终像去菜市场购物的老百姓一样坦然地拎着塑料袋,并没有叫随行人员替他拿着,而旁边的保镖和手下也没有一个人提醒他注意形象,更没有眼疾手快地将塑料袋拿下。
  
  领导坐的是首席
  
  领导经常要出席宴会。讲到宴会上的形式,那国人真是大有特色。一旦有领导应邀来吃饭,中国主人进屋后通常会确定一下哪里是主位,然后空着等待领导光临,无论多久也要虚位以待。假如碰上个低调的领导,官阶又不大的话,双方还会推让拉扯一番,最后总是领导拗不过主人的盛情,顺水推舟地坐到主位上。
  法国人进屋后也会确定哪里是主位,然后站在那儿把酒聊天,等大家到来。人到齐了后他会当仁不让地坐在主位,而把领导安排在客人中显要的位置。西方人请客吃饭没有推让,没有拉扯,那是真正的客随主便,越高层次的人越是如此。这样一来,同级别的人一般不会因为座次闹别扭。
  在西方的宴请中,坐在首座的人一定是那个付钱的人,他会把领导和商界的人分配在他左右,以便两边都能照顾到。既然他花了钱又是他发出邀请,那他就得坐在明显的位置让来宾一眼就明白主持人是谁,至少让服务员知道应该找谁要钱!
  在法国还有饭前尝酒的习惯,主人就是那个确定选什么酒、并惟一品尝酒的人,这几乎成为一种仪式,等他点头侍者才给大家倒酒,而且一定是从女士们开始。男士们是排在女士后面被服务的,而最后被服务的则是坐主座的那个人。所以法国的侍者一开始就搞清了谁是付钱的人,事后会很隐蔽地将账单呈上,不会像国内的服务员一样拿着账单不知道找谁。
  
  领导应该吃得最多
  
  在和领导吃饭这件事上,中西方的差距很大。不得不承认,西方人在这点上做得比我们得体,吃得比我们健康,花钱没我们铺张。
  比如,菜上来后,国内的习惯是领导不动筷子其他人就不吃,领导即便不在本桌,他不吃,本桌的人也不吃。而西方人不在乎领导吃还是不吃,他们无需谦让。细心的读者可以观察到,在一个有几十张桌子的中西方人都参加的大型宴会上,领导讲话时先吃东西的,往往是平日里彬彬有礼的西方人。
  西方人要敬酒的话,就提议大家共同举杯庆祝一件事;如果为了敬某个人,也请大家共同庆祝,很少人为领导干杯。不像我们每人都要敬领导一杯,别人反过来还要回敬,结果敬来敬去没完没了,菜也凉了。我的一个东北朋友告诉我,无论自己还是别人请客,一敬酒就忙得吃不上饭,敬酒的间歇还要琢磨下一个敬谁,不能忽略和冷落谁。
  有一次我和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代表团在巴黎跟法国人一起吃饭。在坐的中国人有好几个是地方分行的行长,随行的女士只是一个低级别的官员,又坐在不显要的位置。但那些优雅的法国侍者仍然从她那里开始上菜,我看了很有感触,心血来潮地说,在中国习惯上先给上菜的都得是领导。法国人听了若有所思,沉默了一下突然问我:那是不是根据官大官小上菜的分量也不一样?
  这话翻译过去后满屋人哄堂大笑,那几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行长也都笑出声来。
  法国人的问题很合乎逻辑:既然中国的领导什么都优先,那他们自然该多吃些才对!
  (摘自《世界知识》)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