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新闻自由比较[西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西语论文 责任编辑:姗姗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7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新闻自由是一个经典的话题,每一个不同的角度,每个不同的人,会得出各方面不同的价值。我来重点略论的是,中西新闻自由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导致这种不同的内部深层次原因有国家体制、制度的不同,还有不同民族之间文化思想风俗观念的巨大异同,导致对新闻自由的追求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新闻自由呈现的形式也就千差万别。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新闻自由;政治环境;制度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263-02
  
  从古至今,新闻人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和由此做出的牺牲贡献是值得我们称颂的。但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因而新闻自由也是一种相对的自由。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是相对条件下追求的新闻自由,在此做一下比较,研讨彼此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中国
  (一)看新闻自由不能浮于表面,表象的差距实质是内在的显现。因此略论新闻自由要看所处国的体制背景,这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它奠定了新闻事业的基调,根据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我将中国归于“集权主义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前者认为报刊是国家的公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大众媒介统一步调,国家才能顺利为公众的利益服务,所以国家对报刊严加控制,违反某些规则的加以重处。后者则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作为国有和党的工具来使用的,是发布“指示”的工具,几乎专用于宣传和鼓励。在一点上,我国毫不回避,将新闻事业定为党的喉舌,宣传工具,极其重视的是新闻媒体的党性。相对新闻性这个新闻事业的本性来说,我国更加注重政治性。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拒绝私人创办大众传媒。早在毛泽东同志时代,由整风运动已然确立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方向,即党性准则的重要性,西语论文,它丢掉新闻本来的功能,即传递新闻信息,反而成为一种宣传鼓动工具,但重政治轻信息自古传下来的。从我国新闻事业诞生之初,洋人办报除了传教,宣传等等,一些做的好的商业报纸已经非常重视新闻的本质特点,即新、快、真、重等等。除去政治性新闻,政论之外,经济新闻,广告,消息等等亦丰富多彩。后期的国人自办报刊重心大幅转移,王韬,梁启超等新闻界巨匠所推崇的政论性文体也算奠定了新闻事业的宣传性,亦即新闻媒体沦为政治工具。西方早期的一些党派报纸在一定阶段也将其视为政治宣传工具,无论前者救国,后者的护党,这个时候的新闻事业失去了本性,国人和西方追求的新闻自由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自由,借新闻工具表现出来。更本质的说法就是观点的自由,而非新闻的自由。
  而中国到了“四人帮”时代,报纸完全沦丧为机械的宣传工具,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新闻事业也开始复苏,加之市场化的推进,新闻事业相对被放宽,似乎新闻人有了很大的新闻自由,然而骨子的本质未改变,大众传媒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正如通常所说,西方的大众传媒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我国的大从传媒是服务于政府的,社会公器”不过是“政府喉舌”,尤其是党报,党需要它做传声筒,合谐的,符合“主旋律”的东西。记者的采访,编辑的审稿首先要有“政治家办报”的眼界,一些新闻信息因产生负面作用会坚决执行毛泽东同志“压”新闻的政策。在《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之前,一发生重大天灾人祸,紧要之事就是“捂”住,不允许外流。
  (二)除去体制的原因,还有一个不易为人察觉的更深层次的因素,使得我国对新闻自由的追求呈现出非常态:即我国的文化思想教育。国人自古多含蓄,孔孟的儒家思想作用深远,中庸之道产生出来的思想就是不那么独立,不那么追求个性,追求自由。中国人非常重视集体观念,有一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概念。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也是为了公共的财产可以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提倡奉献精神,以家庭为例,个人为了家庭的利益可以忍辱负重,受尽委屈。有一句词真实地反映了一种状态:顾全大局。即为了大局,为了集体的利益,个人相对不重要,这种对集体的推崇,对个人的相对贬抑,压制了作为人,组成人本性的个性,压制了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因此在追求新闻自由上与天性热爱自由的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相比,差了很多。换句话说,奴性更强一些。拿名字为例,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加名,古代结了婚的女子更是要冠夫姓。而外国人名字的组成则是自己的名字在先,后加家族的姓氏。姓氏代表的是一种大家庭的观念,集体的观念,而名则是代表你独立的个体,代表了你自己,由此可见,外国人更注重个人,追求个性,彰显自己,以名在前,家族在后。也从侧面表现出,中国人为何选择公有制,而美国人则强烈地选择私有制。国人更尊重集体,美国人更追求个性。他们天生比中国人爱自由,中国人更爱被管制。
  (三)互联网、手机通讯工具的出现,为追求新闻自由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闻主流媒体已不能垄断新闻信息的发布,新技术支持了公民新闻的崛起, “公民新闻”就是让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应用新的传播技术和网络全球传播的特点来创作新闻信息,在为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增加新的素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查证和检验。你可能会在自己的博客或网络论坛上写一篇对于自己所在城市某些问题的报道;你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检验主流媒体上的文章是否有误或存在偏见,并给予指正;你可以把自己抓拍到的有价值的数码照片发布在网络上;甚至你可以摄制视频短片发布到像Youtube这样的网站上。我们看到传播生态由此带来了可喜的改变,在庆贺话语权提升的同时,人们很快看到了“压”新闻的历史重现。有电脑,有互联网的人是可以随意在网上发布信息,但是,触动某些利益团体的新闻信息,评论等等在暗箱操作下从网站,论坛等消失地无影无踪。而在发布信息的时候,网站会检查敏感字,西语论文范文,若有,帖子是怎么也发不上去的。人们找到了好的渠道,虚拟的渠道,但现实的制度对虚拟的环境也是有严格的控制力的,政治环境不只存在于现实之中,网络的,社会的,都被笼罩在政治制度之下,一度让人误以为的新闻自由飘忽着身影渐去渐远了。
   二、西方
  西方大多数国家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我将他的新闻事业归于“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前者认为真理本身就有战胜其他意见而存在下来的无可比拟的力量,政府不应参加战斗,也不应协助其中一方,强调“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自由主义理论现在化为一些准则: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性准则,新闻自由的界限问题上的法制化准则,以及传递信息内容上的市场化、多样化准则。而“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主张传媒对社会有着种种义务,要不负公众的信任,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对于当天事件的记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它应当遵循公认的道德原则和职业标准,不会为金钱而去做某些事,切实关心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即自由是伴随着相应的义务的,而享有我们政府特权地位的报刊,在当代社会中就应该承担执行某种基本的大众传播功能。相比较中国的报纸完全附属于政府,西方的报刊尽管有其虚伪性,但它在形式上确实是独立的,允许私人办报是一大进步,与政治分开,保持相对的客观独立,由此发展出新闻专业主义。西方的新闻媒体被大老板左右着言论,也接受政府、政党的某些津贴,但他们敢言的程度高于我们很多,话语权不似我国如此不平等。敢于对总统提出批评,敢于对政府的行为提出质疑,敢于探求事件的本质。诚然,如此行为的目的有时并不单纯,但在另一层面上也追求了新闻自由,也探索到了真相。政治上的相对宽松,新闻事业的完全市场化,关于新闻自由来说是一种相对好的条件。有质疑者认为,完全放松的新闻自由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新闻自由是一把双刃剑,这个度的问题一旦超过,虚假新闻,危险言论等等统统要冒头,对国家,对人民将不利。但是,新闻自由不是大撒把,不是放任不管,我们提倡的是有责任的新闻自由。政府既不禁锢言论,媒体亦不大放厥词,在新闻自由的指引下做到环境监测,舆论引导,供给新闻。
  
  参考文献:
  [1]【美】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2]蔡雯、郭翠玲.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D].龙源期刊网,2017,8.

免费论文题目: